• OA办公
  • 繁體版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郎溪 > 视觉郎溪

砥砺奋进谋发展 郎溪农业谱新篇——70年农业农村变革综述

发布时间:2019-09-09 09:08 来源:今日郎溪 浏览:
【字体大小: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村改革创新活力越来越强,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正在郎川大地一步步变为现实。

注重结构调优,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大跨越”。

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从1949年的4万吨增加到26.62万吨。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仅为0.146亿元。1987年增长到1.14亿元。201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7.05亿元,70年间农业总产值翻了185倍。1977年全县生猪养殖量仅为0.8万头,2018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8.2万头,出栏10.68万头;1987年全县禽蛋产量仅为0.18万吨,到2018年禽蛋产量达0.9万吨,肉类总产量1.74万吨,均比建国初期大幅度增长。蔬菜生产由70年代初的200亩发展到2018年3.3万亩,年产4.9万吨。全县规模性茶园由新中国成立前0.4万亩,年产干茶15-20万公斤,发展到2018年的总面积8万余亩,年产干茶650万公斤。全县农机总动力由70年代初的1.47万千瓦发展到2018年37.6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迅猛发展。郎溪县先后获得“中国绿茶之乡”、省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县、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示范县、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重点县、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建国初期,我县种植业主要解决温饱问题,种植结构形式单一,主要以小麦、水稻等粮食生产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县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农业生产导向从高产转为高效。截至目前,全县发展优质粮30万亩,再生稻1.1万亩。发展黄茶、白茶3.5万亩。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5.3万亩,荣获全省“小龙虾生产十强县”称号。发展蓝莓、白芨、胎菊等特色农产品1.5万亩。

绿色发展方式大力推行。近年来,我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数分别达24个、44个和4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油菜)基地1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7个。“黄魁”入选《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全县主要农产品中的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由2012年的63.6%提高到2018年的73%。2018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9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2.3%,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4.44%。2018年全县化肥使用量16974吨(折纯),较上年减少14.9%;农药使用量740吨,较上年减少1.6%,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目标。

“三产融合”步伐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郎溪县加快“一村一品”发展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目前,全县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全县旅游接待50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达2.8亿元。姚村乡妙泉村、毕桥镇施宏村分别获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成功创建省级十字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市唯一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1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96个,实现电商进农村全覆盖。2018年全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9000余万元。

深化农村重点改革,农民收入“节节高”

1978年我县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1元;2018年增加到15542元。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改革开放40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255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到经营体制改革,再到现在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等,随着农村重点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收入更是节节攀升,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土地制度改革。1980年,全县启动首轮土地承包,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业大包干,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全县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2002年,全县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民年人均收入由1988年的556元增至1506元。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至此存在了千年的农业税成为历史。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自2015年起我县开展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全县应确权面积45.51万亩,实测确权面积44.98万亩,建立登记簿71616户农户,实发证书71616本。全县土地确权数据库应用平台已搭建完成,通过“确实权、颁铁证”让广大农户吃上了定心丸。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农村“三变”改革。“三变”改革是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集体资产产权由“虚”转“实”,变为“真金白银”,最终让农民富起来。“2016年村里搞‘三变’改革的时候,就说以后效益好了要分红,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现金,这条发展的路子走对了。”家住十字镇新和村董庄村民组的村民成兴贵高兴的说。和成兴贵一样,2018年9月4日,新和村的2625位全体村民都拿到了各自的分红。其中71户贫困户149人,除了基本的普惠股分红以外,还领到了村里特设的资产收益扶贫股权分红。十字镇新和村于2018年9月份率先在全县分红,全村股民共分红38.06万元。截至2018年底,全县9个镇级、90个村级、1836个组级全部完成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共计清查农村集体资产2.105亿元,核实农村集体资产4.68亿元,确认个人股东294876名,集体股东90个,90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均已成立。开展“三变”改革村90个,已完成63个,63个村利用经营性资源(资产)、各级财政资金发展合作项目94个,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80.19万元。2018年实现“三变”改革分红村28个(均为贫困村),共计分红153.8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74.2万元,农户分红79.6万元。

“郎溪家庭农场模式”。2013年3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两会特别节目《见证履职》对我县凌笪乡钱桥村“钱晨家庭农场”进行了直通两会、连线直播。央视报道后,姚维荣“火了”!同样带火的还有郎溪的“家庭农场”。党的十八大之后,全国政协、农业部、省农委、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我县调研指导;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先后来基地开展学术研究;国内100余个兄弟县市纷纷到实地参观交流;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媒体都曾深入报道;并和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建"家庭农场(郎溪)研究基地",走出了一条在龙头企业大规模流转土地和家庭零散经营之间合适的“中间路线”,既避免了大企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等问题,又使零散土地产生了集约化、规模化效益。郎溪县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也因此被列为全国五种模式之一。2014年起郎溪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家庭农场监测试点县、2018年被确定为“新农直报”全国试点县。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家庭农场15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8家。其中国家级合作社3家,省级家庭农场30家、合作社7家;市级家庭农场74家、合作社22家。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镇村面貌“换新颜”。

从关注生产力发展到乡村治理机制,再到人居环境整治,如今的郎川大地,乡村发展越来越以人为本,人民生活幸福感与满意度节节攀升。

“以前都是露天厕所,臭气熏天。现在总算好了,用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水冲式厕所,既干净又方便。”姚村乡妙泉村的村民高兴地说。党的十九大以来,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专项整治,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截至目前,全县改厕完成1.65万户,到2020年全县可基本完成农村自然村厕所卫生改造。如今,一走进姚村乡妙泉村,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静逸的小桥流水、古朴优雅的白墙灰瓦,古老农耕文明的巧妙嵌入......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县已建成省级中心村24个,市级中心村14个,重点自然村整治120个,总投资10120万元。到2020年,县财政计划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强力推进省“315”品牌示范村创建,着力打造5个4.0版、10个3.0版、21个2.0版示范村。到时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遍布郎川大地。

近年来,为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县扎实推进各类民生工程项目快速实施,持续加大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建设、森林增长行动等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共实施“四好农村路”项目122个,共计116.924公里。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总投资796.5万元,改善了1.38万名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大力实施郎溪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工程梅渚项目区、郎溪县新郎川河陈村段防洪工程、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人工造林5363.5亩,森林抚育60000亩,完成退化林修复5000亩。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化农业改革的蝶变中,郎溪农业正迸发出新的活力,积极推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农业高质量发展正书写着新的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