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办公
  • 繁體版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民生工程 > 政策法规

安徽“十三五”财政改革发展成就——--“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0-12-14 17:54 来源:县财政局 浏览:
【字体大小:

12月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召远到会,介绍我省“十三五”财政改革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要点速览: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发布会主要内容:

安徽“十三五”财政改革发展成就

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罗建国

(2020年12月7日)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十三五”以来的五年,是财政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升财政治理和服务效能,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财政运行稳中有进,财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预期管理,全省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总收入预计累计完成2.5万亿元,预计较“十二五”末年均增长6.9%。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达3183亿元、居全国第11位、较“十二五”末前进3位。财政支出规模实现新突破,2016-2019年,全省财政支出分别完成5523亿元、6204亿元、6572亿元和7392亿元,连续跨过2个千亿元台阶。“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出预计完成3.3万亿元;2019年,61个县县均支出54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7亿元,80亿元以上有9个,60亿元以上有24个。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支出,集中财力投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作为财政运行底线,坚持国家标准的“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完善县级财力保障机制,2016-2019年累计下达市县转移支付9559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6.7%,支持市县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二是财政职能充分发挥,服务高质量发展彰显新作为。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财源建设良性互动,坚持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编制全国首份财税事项优惠清单,省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清零,2016-2018年我省累计减税降费2835.9亿元,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802.2亿元,2020年1-10月,全省新增减税降费593亿元,以政府收入“减法”换取企业效益“加法”和市场活力“乘法”。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每年省财政安排130亿元左右,采取“借转补”、事后奖补、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三重一创”、制造强省、创新型省份、技工大省建设等,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政府债券作为政府融资的“主渠道”,落实专项债券发行及配套项目融资有关政策,2015年以来,累计发行10648.3亿元政府债券资金,规范推广PPP模式,为全省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提供强劲动能。注重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引导撬动作用,累计投入91.5亿元支持打造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创新政银担合作机制,形成“安徽模式”,受到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率先在全国成立专业性、政策性的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已累计安排注册资本金30亿元,支持推深做实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三是财政保障精准有力,促进三大攻坚战取得新成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从2016年起省市县按照脱贫攻坚任务和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量、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累计投入577.6亿元、年均增长29.9%,突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在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中连续4年获“优秀”等次并获得中央奖励资金4.3亿元。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健全财政稳定增长投入机制,累计安排1430亿元、年均增长41%,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省级设立专项引导资金、统筹41.5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下拨31.1亿元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皖苏滁河流域生态补偿,财政牵头的第一、二轮“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入选中组部印发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材“攻坚克难案例”丛书。把政府债务风险作为财政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坚持疏堵并举,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管理办法,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加强隐性债务动态监控、风险评估,截至2019年底,我省政府债务率为68.6%,低于财政部确定的100%警戒值,比全国地方平均水平低14.3个百分点,全省债务风险评定等级从橙色下降至黄色,债务规模适度,风险可控。

四是财政公共属性凸显,推动社会事业再上新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民生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稳定在八成以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守住底线、突出重点,腾出更多财力向基层一线、困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保障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重点民生支出需要。健全完善民生工程遴选、审核、实施、监管、验收等一揽子联动管理机制,累计投入5260亿元共计滚动实施54项民生工程,惠及全省7000万人民群众、人均受益7000多元,每年民意调查满意度均保持在85%以上。累计投入52.5亿元用于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累计投入139亿元,提前完成134.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争取中央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269.3亿元,省级安排36.2亿元,对纳入年度改造计划的全省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行补助。建立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财政保障机制,下达近280亿元支持32个贫困县补齐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坚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有力做好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政策支持、投入保障和资金监管工作,切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是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现代财政制度取得新进展。始终把改革作为财政工作的“牛鼻子”和总牵引,全面完成省委深改委明确财政厅牵头改革任务31项,坚持以深化改革破解财政工作堵点和瓶颈,省市县常态化同步提前启动预算编制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预算公开评审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2016-2019年,我省财政年终结转结余占支出比例远低于财政部规定上限,在财政部地方预决算公开度评比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省级层面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深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营改增试点、资源税改革全面推开,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有力减轻企业税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实施意见,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交通运输等5个领域改革方案,大幅压减专项转移支付,省级全面实行“大专项(大类别)+任务清单”,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逐步构建。

面向新发展阶段,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提升财政服务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增强服务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坚实财政支撑。

答记者问

安徽电视台记者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十三五”以来,国家提出要加大财税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请问安徽财政在改革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

“十三五”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深改委的领导下,安徽财政坚持把改革作为财政工作“牛鼻子”和总牵引,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及时总结,财政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推进了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提升了财政治理和服务效能。

一是预算管理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科学编制省级中期财政规划和部门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常态化提前启动年度预算编制工作。硬化预算约束,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做到无大事要事急事一般不追加,基本实现“预算一年、一年预算”。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重点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绩效评价结果的激励约束作用真正突显。预决算信息公开范围覆盖省市县各级,公开格式、时间和流程更加规范统一,全面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基本建立。

二是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实施。相继出台我省总体改革及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交通运输等领域改革方案,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公共文化、自然资源、应急救援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厘清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加大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市县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市县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三是税制改革持续深化。平稳推进营改增试点,及时落实增值税简并税率及降低税率政策,建立留抵退税制度。在全面落实中央政策基础上,在自主权限内顶格出台了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半征收、下调契税税率等政策,资源税改革全面推开,环保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重点改革任务相继顺利完成,有力减轻企业税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逐步形成了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安徽省广播电台记者

近年来,国家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中小微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请问“十三五”期间,安徽是如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召远

减税降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工具,为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企业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减税降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头等大事,抓实抓细抓严,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2016-2018年我省累计减税降费2835.9亿元;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802.2亿元;2020年1-10月,新增减税降费593亿元。

一是实施政策“重落实”。全面落实营改增、资源税、环保税、个人所得税等改革政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降费率政策、退还企业增值税留抵税额、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全部兑现到位,并根据财政部部署,及时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二是宣传政策“重服务”。我们编制并公开发布了全国首份《安徽省财税优惠事项清单》,收录适合我省的减免税政策448项。此外,编制了《安徽省支持脱贫攻坚税收优惠事项清单》《安徽省“六稳”“六保”财政政策清单》,梳理政策共计144项。同时,严格执行财政部全国收费基金目录清单“一张网”制度,动态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向社会公开。

三是评估政策“重常态”。建立“走进企业”财税政策调研常态化工作机制,围绕重大税制改革、重要财税政策、重点热点问题,深入企业进行走访调研,收集整理意见建议,形成《深化增值税改革调研报告》等多份调研报告,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我省减税降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四是推广政策“重时效”。我们作出规定,凡由财政部牵头下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文件,若省级不需要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意见的,省财政厅原则上不再联合相关部门进行转发,由各部门翻印或者通过办公信息系统下发。对于主动公开的税收政策文件,全省各级财税部门第一时间对外公开。

央广网记者

刚刚在介绍中提到我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请问“十三五”期间,安徽财政是如何有效发挥债券融资功能,同时又是如何防范化解好债务风险?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省领导多次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作出批示要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积极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坚决打赢重大风险攻坚战。省财政厅切实履行政府债务管理的牵头职责,坚持“修明渠、堵暗道”,一手抓规范融资,一手抓风险防范,充分发挥政府债务管理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

一方面,完善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举债融资机制。2015年以来,我省累计发行政府债券10648.3亿元,为全省脱贫攻坚、铁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棚户区改造、乡村振兴、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及工业园区发展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充分体现政府债券对我省经济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积极作用,为全省补齐民生短板,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向好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切实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定期开展债务风险评估,强化债务管理考核,引导地方政府牢固树立债务风险底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意见和有关政策措施分工方案要求,加强政府隐性债务监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确保全省债务风险稳中有降。

合肥日报记者

党中央国务院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专门下发了文件,请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我省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面有哪些成就经验?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召远

“十三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的钱不能乱花,要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浪费”的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及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的决策部署,不断强化绩效管理意识和理念,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在财政部地方财政管理工作考核中,我省连续4年荣获“优秀”等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在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获得“优秀”等次,受到通报表扬。

一是建立健全了覆盖绩效管理全过程和绩效业务全流程,一整套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高效。 

二是构建了涵盖各行业各领域各层级的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6400多条,打牢了绩效管理基础。

三是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从一般公共预算拓展到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延伸到所有财政资金和资金使用终端,实施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实现事前绩效评估和绩效目标管理、事中绩效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全覆盖,基本建成省级“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四是2015-2020年,对236个重点项目开展财政绩效评价,涉及资金5386亿元。落实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2020年,省级将21个、各市将854个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核减预算资金18.5亿元。

安徽日报记者

民生工程是我省民生工作的品牌工程,老百姓满意度和关注度非常高。省财政厅是民生工程的牵头部门,能详细介绍一下“十三五”时期我省民生工程的实施情况吗?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

“十三五”以来,安徽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守住底线、突出重点,累计实施54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5260亿元,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财政牵头、部门实施”的民生工程组织领导机制,以资金为主线,推着项目走,构建统筹抓、强有力、跨部门的有序推进格局。

二是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围绕“七有”目标,制定出台五年民生工作规划,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项目公开征集,考虑疫情汛情重大影响,优先将覆盖范围广、群众受益多、较为紧迫的项目纳入实施。

三是着力强化资金投入。既坚持精打细算过紧日子,腾出更多资金保障基本民生;又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注重引导基本民生保障预期,坚决防止吊高胃口、擅自拔高标准。

四是着力强化绩效管理。坚持绩效考评全覆盖,将民生工程纳入省委省政府考核体系,累计对31项民生工程进行重点绩效评价,将绩效结果与政策调整、预算安排、资金分配挂钩,着力提升财政民生资金配置使用效益。

五是着力强化共建共享。建管并重,同步出台实施方案和运行方案,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群众个人投入民生工程建设、管理和维护,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每年群众满意度均达85%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