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办公
  • 繁體版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乡镇动态

立足产业发展 甩掉贫困帽子

发布时间:2017-03-15 09:18 来源: 浏览:
【字体大小:

立足产业发展  甩掉贫困帽子

——凌笪乡精准扶贫工作走笔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凌笪乡理清工作思路,精准掌握村情、民情,根据乡情、村情,找准发展路子,实施产业富民计划,让贫困村集体和贫困群众甩掉贫困帽子。

产业推动集体脱贫

311,早春的天气温暖怡人,在下吴村生态白茶园里,一排排白茶在春风里摇曳,嫩绿的枝条上已经爆出颗颗米粒大小的嫩芽,“再过十几天,这里的白茶就能采摘了,别小看这片茶园,它可是我们村的钱袋子啊!”下吴村党总支书记蒋福金笑着说。

下吴村地处郎溪县东北角,与江苏省天目湖镇、社渚镇交界接,距县城45公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村,2014年该村被列为贫困村,全村贫困户97户249人。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了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光靠政府救济肯定是不行的,扶贫要扶在根上,解决根本问题,我们这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白茶产业。” 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赵鹏如是说。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下吴村村民有多年种植白茶的传统,这里所产的白茶具有香气浓郁、滋味鲜爽甘醇等特点,乡、村干部经过多次论证,决定利用村集体林场的空闲地,发展白茶产业,并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了“基地+茶厂+品牌”三步走发展模式,以发展白茶产业促脱贫。第一步将基地建设起来,以村集体100亩白茶生态园为核心,辐射全村5000亩白茶种植基地,统一管理体系,确保生产端无污染、无公害,鲜叶品质优良。第二步将茶厂建设起来,以村集体标准化厂房为中心,规范下吴村茶叶加工市场,统一质量标准,确保加工端工序规整,成品茶品质稳定。第三步将品牌建立起来,以下吴茶厂为基础,成立经营性组织,统一全村茶叶品牌,稳步提升下吴白茶知名度。

2015年11月,下吴村白茶生态园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启动,该村投资40多万元种植了100亩白茶,当时参与劳动的农户27户73人,其中贫困户9户16人,他们通过从事移栽茶苗、人工除草等工作实现人均收入3200元,当年均成功脱贫。与此同时,该村白茶基地有长期雇工15名,其中贫困群众3名,采摘旺季多达60-70人,茶厂优先考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成功解决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的难题。2016年,下吴村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的工作目标。不仅如此,该村的白茶生态园项目一期工程也全部建设完成,并与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村集体当年收入5万元。

同样是贫困村的王桥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也是一路披荆斩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初到王桥村,这里集体经济薄弱,资源贫乏,前几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几乎为零。”该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黄罗八三回忆说。如何走出困境,帮助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成了乡、村干部最上心的事。

2015年初,王桥村开发了95亩空闲地,种植栀子花,开发培育了香缘药材基地,当年村集体收入3万元,2016年收益5万元,改写了村集体连续几年经济收入空白的历史。尝到甜头的村两委干部,又把目光瞄准了青虾养殖产业。2016年,该村开挖了63亩虾田,建成了王桥村青虾养殖基地,当年收益5万元。“我们乡有四个贫困村,这两年都是依托产业发展,村集体有了可观的收入,到今年年底,四个村都有望出列。”凌笪乡扶贫办负责人何长友告诉笔者。

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扶贫要先扶志,要让群众转变观念,破除等、要、靠的思想,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村里的产业发展,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脱贫的热情。”该乡分管扶贫工作的乡领导王福荣说。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变“输血”为“造血”,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创业热情。

下吴村东城组贫困户张培友, 2013年9月儿子被检查出患有尿毒症,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被打入贫困的深渊。2014年,张培友成了政府结对帮扶对象。当时村里大力发展白茶产业,看到许多村邻因为种植白茶发家致富,张培友坐不住了。2014年,他将自家6亩的山场改造为白茶园,在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张培友的茶叶长势喜人,2016年,张培友实现了茶叶种植收入180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70%。“种了白茶,家里经济条件渐渐好转,老婆孩子的脸上又有了笑容了。”张培友高兴地说。

王桥村的贫困群众石乾信,几年前得了直肠癌,儿子又是三级肢体残疾,家里经济条件差,被村里列为贫困户。2016年,村里发展青虾养殖基地,辐射带动了12户村民,石乾信就是其中一个。“村里搞养虾基地,技术有保障,销路不成问题,所以去年我也发展了25亩水面养殖小龙虾,想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致富,总不能老是等着政府救济吧。”石乾信说。2016年年底,石乾信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七万元无息贷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虾苗,如今,在他和儿子的精心打理下,25亩水面的小龙虾正在健康生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我们养虾收入最少在三万元以上,去年脱贫,我们今年争取致富。”石乾信充满信心地说。(夏忠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