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郎溪县凌笪镇党委坚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守望‘凌’里,和美‘笪’卷”基层党建创新项目为抓手,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通过健全一个好机制、培育一批好队伍、创设一批好载体、营造一种好氛围、选树一批好典型的“五个一”工程,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和美答卷”。
发展答卷——红色领航讲好振兴故事
以发展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旅融合为主攻方向,带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凌笪镇关于“生态立镇、文旅兴镇”的发展蓝图。
凌笪镇将党建品牌谋划与乡村振兴深度绑定,构建党建领航、产业筑基、治理赋能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自“守望‘凌’里,和美‘笪’卷”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开展以来,党政领导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一线调度推进重难点事项22项。
凌笪镇下吴村的万亩茶园。
“基本不用我烦神,环评等前期工作都是胡主任帮忙办的,这几天还在忙着帮我跑土地报批的事情。”说话的,是凌笪镇茶产业带头人、党员吴定义,而他口中的“胡主任”,是凌笪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胡晨康。2012年起,吴定义承包土地种茶叶,逐步发展成为村里的种植大户。这几年,下吴村将农旅发展融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吴定义顺势而为,布局发展茶旅融合产业。因为看好康养产业的发展前景,吴定义想投资新建一个康养旅游项目。
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凌笪镇提出开展“守望‘凌’里,和美‘笪’卷”基层创新党建创新项目,便推行“党建+志愿服务项目”机制,鼓励机关党员干部结合自身特长,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认领行动,带头参与乡村建设发展。作为机关党支部书记和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胡晨康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主动认领了“为企服务”项目。吴定义向镇里反映了自己想投资康养项目的想法后,胡晨康便成了他的固定联系人,负责前期各项手续的帮办代办。“胡主任经常主动到我这里问问情况,我有问题联系他,他都第一时间帮忙解决,服务没得说。”在胡晨康的帮助下,新项目前期审批工作推进很顺利,让吴定义很欣喜。
不止在营商环境领域,机关党员领办服务项目还覆盖了全域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方方面面:水利部门工作人员颜永生利用自己的工作优势,主动当起了村民的“水库管家”;综合执法大队成员张俊每天在外巡查,主动认领了上门扶弱助困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各种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更是冲锋在前、主动服务……
在采茶制茶季节,下吴村的党员、种植大户邱君烈每天忙得脚不点地,不仅茶山、茶厂两头跑,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村里的茶农答疑解惑。
邱君烈从2009年开始种茶,种植面积由最初的40亩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和妻子组建了一个微信群组,为村里在种茶和想种茶的村民办起了线上“培训班”。大家有茶叶种植方面的疑难问题,找到邱君烈,他从不拒绝,到村民的茶园里手把手“送教”也是常事。“如果不是多次参加村里的茶叶种植技术培训,我的茶产业也许不会发展得这样好。”邱君烈说,在村里的积极引导和培养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的他感到责任更重大,“作为党员,更应该发挥好带头作用,引领村民们走上致富路”。
伍员山水农业公园蓝莓种植基地。
在下吴村,像邱君烈这样的党员能人很多。凌笪镇近年来依托“伍员乡贤议事”等载体,发动乡贤、能人参与村庄运营,积极打造“皖苏合作示范田园乡村”,已成为凌笪镇“党建+产业”的“先锋点”。
从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到机关党员主动作为,再到乡贤能人志愿服务,以“守望‘凌’里,和美‘笪’卷”为牵引,一幅党员先锋领航、凝聚发展合力的振兴画卷在凌笪镇徐徐展开。
“接下来,我们的重点是充分利用与江苏溧阳毗邻的地缘优势,在党员互动交流、文明实践活动等方面加强与溧阳市天目湖镇、社渚镇协同共建,继续做好‘毗邻地区’这篇大文章。”凌笪镇党委书记魏金海说。
治理答卷——干群齐心书写和谐篇章
“最近天暖了,杂草又长起来,得抓紧清理,到夏天再清理就难了。”4月11日,在王桥村的“邻里帮帮团”议事长廊里,新一期的“小板凳会议”正在召开,余元村民组组长蒋建国提出要结合村庄整治行动开展杂草清除活动,参会的14位村民一致表示赞成。一散会,大家纷纷回家拿了工具,一起将村庄内的房前屋后及公共道路边的杂草清除掉。
像这样的会议,在王桥村每月都会召开。“开会的消息在村民群里一发,大家都踊跃地报名,长廊里十几个座位经常不够坐。事关发展的大事,家里家外的小事,大家都一起想办法、谋对策,很和谐。”王桥村选调生胡雪笑着说。去年,也是在余元村民组,村民在议事时提出希望修建一个健身广场,但场地问题让村“两委”犯了难。就在此时,党员蒋建国主动提出把家里的一块建设用地拿出来修建健身广场,解了燃眉之急,其他群众也受到感染,纷纷表示愿意义务出工出力。今年春节,村民们又自发购买红灯笼等装饰品,将健身广场装扮得十分喜庆。
王桥村的议事长廊,是郎溪县“小板凳会议”的“升级版”,议事点取名“邻里帮帮团”议事长廊,是因为村里真的有个“邻里帮帮团”。2024年,王桥村考虑到农村老人多、行动不便的情况,推出“邻里帮帮团”党员服务项目。帮帮团由村“两委”干部、党员、热心村民组成,采取“村民点单+村委会派单+帮帮团自主接单”的运作方式,拓宽党员服务路径,深受群众认可。
王桥村的“邻里帮帮团”议事长廊。
在乡村建设发展的现场,在服务困难群众的一线,党员率先挺身而出,群众纷纷紧跟其上,正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最生动的体现。
“何为号召力和凝聚力?那就是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凌笪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刘蕾说,“守望‘凌’里,和美‘笪’卷”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党建+三治”乡村治理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关键作用,还激发了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凌笪镇鼓励各村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模式,依托“五老人员”等群体力量,用好“六尺巷工作法”,成功创设王桥村“邻里帮帮团”、下吴村“吴”事亭、方里村的“理”事会等一批易操作、有实效的议事载体,围绕乡风文明、产业发展、村庄环境等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集众智、汇众声。“接下来,我们还将结合各村实际打造更多群众协商议事载体,促进邻里和谐,密切干群关系,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据刘蕾介绍,自“守望凌里 和美笪卷”项目启动以来,以“小板凳会议”为抓手,镇、村干部累计召开恳谈会1681场次,排查化解矛盾336起。
民生答卷——办好实事舒展幸福画卷
“我要表扬凌笪镇政府水利站工作人员,他们及时为我们解决了自来水问题。”不久前,宣城市“12345”市长热线电话里,来电群众汪先生激动地说。
汪先生家住凌笪镇钱桥村祁村村民组,该村民组地处3个乡镇交界处,之前一直使用其他乡镇的转供自来水,但水压不够,经常停水。接到群众反映后,凌笪镇对祁村组的自来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彻底解决了群众用水不通畅问题。针对转供水承包方的水价高于政府规定的指导价,且对常年无人居住的住户按照每月12元的价格收取水费这一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凌笪镇又出台相关文件,对包括祁村在内的5个村民组实施每户每年72元的补贴,保障村民使用自来水的价格在规定的指导价水平,同时,经协调取消常年无人居住的住户每月水费,还取消了之前的每月最低消费。近期,自来水转供商要求所有用户更换水表,每个水表收取200元费用,汪先生觉得强行更换水表并收费的行为不合理,便打市长热线反映情况。得知消息后,镇水利站工作人员很快赶到现场与自来水转供方沟通,最后对方同意不再强行要求群众更换水表。“凌笪镇政府能及时为群众解决困难,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事,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值得称赞,我一定要打市长热线电话表达我们老百姓的心意。”汪先生说。
钱桥村水网改造升级,是凌笪镇迅速响应群众需求、解决民生实事的一个缩影。
凌笪镇全镇划分为70个网格、25个党支部,共有170多名网格员、100多名网格志愿者。2024年以来,凌笪镇提出“守望‘凌’里 和美‘笪’卷”基层党建创新项目,旨在着力破解以往存在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联动不足导致的群众办事难问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正如魏金海所说:“只有第一时间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高质量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
下吴村罗市组在“吴”事亭召开小板凳会。
基层党建创新项目整合包村入组到户走访、12345热线、为民服务窗口及信访举报四大民生信息收集渠道,构建多部门协调合作的民生诉求收集反馈处理工作模式,建立“发现上报→甄别分类→下单指派→接单处置→跟踪反馈→结单归档”闭环机制,切实掌握一手民生信息、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诉求、调解一批邻里矛盾纠纷。“力争将所有事件做到跟踪到底、销号清零、闭环管理。在推进过程中,坚持周通报转办、月分析调度、季培训讲评、年评先争优工作机制。”据党委委员刘蕾介绍,2024年平台累计派单165件,解决农水电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急难问题149件,群众满意度达98%。
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理顺了集中受理、统一分拨、全程监督、闭环运转的工作机制后,实现了民生诉求收集反馈处理的“一线响应”,与党员红色代办、志愿者长效关爱等举措并举,兜起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项目启动以来,全镇无一例进京赴省到市访,民生诉求化解率达100%。
党建强,发展兴。凌笪镇正以“守望‘凌’里,和美‘笪’卷”基层党建品牌为笔,以群众需求为墨,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基层治理三大考卷上奋力书写“和美答案”。未来,该镇将持续深化“五个一”工程,推动党建与发展同向发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红色动能”,奋力绘就党建强、治理优、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