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的变故突然来临,她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用坚韧和勤劳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就是史爱云,梅渚镇中房村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悉心照顾瘫痪丈夫15载,用爱诠释家的真谛。
突逢巨变 幸福三口之家遭不幸
1997年隆冬的一天,在梅渚镇中房村一户农家小院里,欢声笑语不断,乡里乡亲都来给这户刚诞下男婴的三口之家道喜。刚做了父亲的张建平,手法生疏的抱着儿子成成,母亲史爱云虽然虚弱但却一脸欢喜的在旁看着这爷俩发笑。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张建平在中房村附近做瓦工,妻子史爱云在村里的炮竹厂打零工,两个人靠勤劳的双手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也存下了一点积蓄,虽不说富裕,倒也过得简单充实。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张建平在工地不幸被意外倒下的铁门砸到,送去医院抢救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却落下了半身瘫痪的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时张建平还不到30岁,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遭遇了最大的不幸。
不离不弃 柔弱肩膀撑起一个家
在医院治疗的半年时间里,史爱云丢下了工作全心投入到丈夫的治疗中,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张建平每每都很抗拒护士和医生的诊治,甚至大发脾气,史爱云总是安静地听他发完火,再慢慢的开导他、安慰他,帮他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没人知道的是,史爱云在做完这一切后,只能偷偷躲在楼道里抹眼泪,然而在张建平面前,她从来没有露出一丝愁容,总是以最开朗的样子安慰他。一边照顾瘫痪的张建平,一边还有年幼的儿子,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史爱云身上。
因为丈夫身边离不开人,史爱云放弃了炮竹加工的工作,在家中种起了6亩田,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能在田间地头看到她瘦弱的身影。为了贴补家用,她还跟着妹妹学起了缝纫,在白天辛苦的田间劳作后,晚上又帮人做做简单的缝缝补补。最苦最累的时候身边的亲朋都劝她放弃,张建平看到妻子受苦,也让她不要管自己。“再苦再累我都不怕,苦日子慢慢熬总会过去,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就是家!”史爱云用柔弱的肩膀坚定的撑起了这个家。
相濡以沫 苦日子越过越甜
得知张建平一家的遭遇后,村委会主动上门看望,并为其办理了低保、残疾补贴和贫困户申请,每年能为这个家庭带来四千多元的补助。就这样光影走过了艰难的4年,在妹妹的帮助下,史爱云用工伤的赔付款在梅渚集镇买下了一间门面,张罗了一家卖内衣的小店,而在村干部的积极协调下,家里的6亩田也成功流转给了种粮大户,每亩有700元的年收入。史爱云一家人搬到了梅渚集镇生活,一间小小的门面,出售家庭日用的内衣物,还有一台缝纫机,带着做些零活。史爱云的缝纫手艺越来越出名,甚至有工厂请她做衣物的加工,村委会也帮她联系了服装厂的工作,她都婉言谢绝了,她说丈夫瘫痪在床身边离不开人,每天要翻身好几次,个人清洁也是最少一日三遍,她要撑起这个家,就必须守着这间店,才能边照顾丈夫边照顾生计。
如今,14年过去了,在史爱云的悉心照顾下,张建平身上没有长过褥疮,虽然瘫痪在床,但是脸色红光满面,精神看起来一直很好,儿子也顺利考上了大学。
1月10日,笔者来到史爱云的小店探访,不大的店铺收拾的整齐干净。攀谈间,史爱云告诉笔者,今年店里的生意不如往年景气,但是镇里的扶贫帮扶人总是上门看望帮忙,上大学的儿子发了贫困生补助,她下半年生病住了一次院,医疗费有三千多,但是结果自己只付了600多元,感觉日子是越过越好,越过越甜了!(徐红叶 汪孝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