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县各地出现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空气湿度加大,食品容易受到苍蝇、细菌、霉菌等污染,是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广大群众注意饮食安全,提高食品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夏季和汛期食品安全卫生要点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工食品前要洗手。
2、注意食品卫生。饭菜要烧熟煮透,食物要生熟分开,尽量不加工和食用冷荤类食品;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发霉的米面;不随意捡食洪水中浸泡的食物,如瓜果蔬菜、溺亡畜禽等;不自行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蘑菇和其它野菜、野果;不使用污水清洗瓜果、碗筷餐具;剩菜剩饭及时放进冰箱保存,经彻底加热后再食用,室温存放超过4小时的食物不要再食用。
3、加强食品存放。食物储藏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蝇、防鼠,尤其是米、面等粮食不要直接放置于地面,可用搁板垫高防潮,食物用防蝇罩遮盖。
4、保持加工环境卫生。炊具、餐饮具要注意防尘、防蝇、防鼠、防水和防潮;加强家禽家畜的管理,禽畜粪不能直接排入河水、湖水、塘水中;受灾地区洪水退去后要做一次彻底的卫生打扫和消毒。
二、夏季和汛期重点预防的食物中毒
1、霉菌毒素食物中毒。是洪涝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常由于食用了霉变的大米和玉米等引起。病人通常在食用霉变粮食后数分钟至4小时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不适、乏力、发热等,多为水样便,无粘液、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停止食用霉变粮食后病情自动减轻,一般不会死亡。可采取对症治疗,呕吐者给予补液。
2、细菌性食物中毒。汛期是细菌孳生的活跃期,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主要由肉、蛋类等动物性食品和存放时间较长的熟食引起 (如米饭、蔬菜等)。广大群众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外出就餐或购买食物时,要选择正规的餐饮单位、商店或超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有时有发热、头痛,潜伏期一般在3-12小时。如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要及时对症治疗,及时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有毒动物、植物性食物中毒。误食含毒的鱼类、有毒蘑菇、有毒植物和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豆浆、扁豆或发芽土豆等会引起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其中部分动物、植物性食物中毒如(如河豚鱼中毒、毒蘑菇中毒、断肠草中毒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凶险,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极高。如有民众食用蘑菇或不明植物、鱼类等后出现恶心、呕吐、无力等身体不适症状,要立刻进行催吐,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有毒植物、鱼类等排出体外,并立刻送附近医院救治。
郎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郎溪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