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推进我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依据《郎溪县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根据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2015年度全县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控制在75μg/m3以下。
二、重点任务
(一)加大工业企业治理力度
1.按照环保部《关于印发<长三角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的通知》(环发〔2014〕169号)要求,2015年6月底前,完成郎溪县苏特水泥有限公司脱硝设施建设及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实现达标排放,规范安装经计量检定合格的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保证稳定运行和监测数据准确。(县环保局、县经信委、县发改委、县市监局、县供电公司等。除标明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外,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2.继续开展非煤矿山扬尘综合整治、加强矿区运输道路管理,规范废弃物堆放,落实防尘抑尘措施。(县安监局、县经信委、县国土局、县环保局、相关乡镇政府)
3.提升混凝土搅拌站整治质量,对未完成除尘设施建设或改造,达不到除尘整治要求的,停产整治或关闭。(县住建委、县环保局)
4.将控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重要内容;列入年度治理计划的企业全部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县环保局)
5.持续推进清洁生产。2015年底前,完成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完成50%以上的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计划。(县环保局、县经信委、县发改委、县财政局)
(二)深化城区扬尘油烟治理
6.根据《郎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城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郎政告〔2011〕30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强城区烟花爆竹燃放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县城管局、县公安局)
7.巩固和扩大燃煤小锅炉整治成果。继续开展燃煤锅炉淘汰和整治工作,禁燃区内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建成区禁止新建2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乡(集)镇禁止新建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县环保局、县市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8.继续深入开展建筑工地、道路、物料堆场扬尘综合整治。全面落实封闭围挡、道路硬化、材料堆放遮盖、进出车辆冲洗、工程立面围护等控尘抑尘措施。凡未达到要求的,一律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处罚。对渣土运输实行前置管理,强化渣土运输企业管理,严格实施密闭、冲洗保洁措施,加快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运输车更换进度;利用GPS等数字化监控技术,对建筑垃圾清运车辆实行全程、实时监控。加大道路扬尘治理力度,全面推行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增加洒水降尘频次,建成区适宜机扫的道路机扫率达到55%及以上。(县住建委、县城管局、县公安局、县交运局、县环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研究制定我县餐饮业油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持续开展饮食油烟专项治理,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和单位食堂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正常运行;严禁在城区环境敏感区域露天烧烤,做到有门店入店经营,无门店直接取缔;建成区禁止露天焚烧树叶、垃圾、油毡、塑料、皮革等物品。(县城管局、县环保局、县市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
10.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推广使用电力、混合动力、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公交车和出租车,治理或淘汰“冒黑烟”公交车;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比率;加强停车场建设与管理。(县交运局、县住建委、县发改委、县公安局、县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按期提升燃油品质,严把车用成品油生产和流通准入审查关。完成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油气回收治理,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油库、加油站及新投运的油罐车同步实施油气回收治理。(县商务局、县环保局、县发改委、县交运局、中石化、中石油郎溪分公司等)
12.加强轻型机动车排气“工况法”检测线建设和管理。在用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率达到90%以上;严格机动车环保管理,对排气不达标车辆,不发放环保合格标志,不予核发车辆检验合格标志,不得参加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和安全技术检验。加大老旧车、黄标车淘汰力度,实施奖补政策,完成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任务。严把准入关,对转入的机动车执行新车标准。禁止销售、注册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县公安局、县环保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市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3.严禁在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区建设“两高”项目。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清理和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在建违规项目。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县发改委、县环保局)
14.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三同时”制度(即: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实施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县环保局、县发改委、县经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5.落实国家、省、市淘汰落后产能部署要求,完成年度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继续开展非煤矿山集中整治。依法关闭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望的非金属矿开采和加工企业,依法取缔小石灰窑、小选矿等环境违法企业。(县经信委、县安监局、县国土局、县环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16.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推进天然气郎溪支线、CNG加气站建设。(县发改委)
17.制定全县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加强煤炭需求、使用管理,逐步降低煤炭消费强度。组织重点耗能企业,尤其是六大高耗能企业实施对标活动。根据国家、省、市下达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督促企业停产整改,确保产品(工序)达到能耗限额标准。降低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省定要求。(县发改委、县经信委)
18.充分发挥奖补资金激励作用,推进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和饲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加强秸秆焚烧监管,实行政府对辖区内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总负责,及时查处焚烧秸秆行为,每百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火点数控制在10个以下;引导农民进行秸秆综合利用,力争2015年底前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县农委、县发改委、县环保局、县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县住建委)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宣传力度,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各乡镇、各部门深入发动,宣传、贯彻、落实《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县环保局、县教体局、团县委、县妇联、县总工会)
(二)加大工作力度。县政府对辖区内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市、县总体部署及控制指标,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和控制指标,完善政策措施,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任务明确、项目清晰、资金保障,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工作。按月将完成情况分析、汇总、上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三)强化督查督办。县大气办和县政府督办室牵头,适时开展专项督查,通报存在的问题,结果纳入效能考核。各部门要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建立完善考核奖惩机制,结合政府目标考核,对各乡镇和县直各职能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实施年度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县大气办、县政府督办室、县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四)完善联席制度。完善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督促各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措施落实。县政府与县直各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县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重点企业)
(五)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县、乡镇两级基本建设投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投入。支持大气污染治理,加大秸秆综合利用、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环保能力建设等政策支持力度,将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运行和监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环保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实行环境信息公开。每月在县级主流媒体上公布环境空气质量等信息。严格执行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县环保局)
(七)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按时完成应急预案修编,建立并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县政府应急办、县环保局、县气象局等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