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划范围
1)、规划区:为全镇域范围,总用地面积82.3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区总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分两部分组成:以鸿泰钢铁为主体的北部产业园区和S214南边的主镇区。
北部产业园区:东至十定路、南、西、北以现有鸿泰钢铁为界线并适当扩大。
主镇区:东至园区大道向东500米、南至园区大道,西至健康路,北至S214。
2、规划期限
1)、近期:至2015年;
2)、中期:至2020年;
3)、远期:至2030年。
3、城镇定位
郎溪县中心镇,以商贸、循环产业、生态旅游等为特色的工贸型小城镇。
4、人口规模
1)、镇域:现状(2011年)2.87万人;
规划近期(2015年)2.87万人;
规划远期(2030年)3.00万人。
2)、新发镇区:现状(2011年)0.33万人;
规划近期(2015年)1.00万人;
规划远期(2030年)2.00万人。
5、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现状(2011年)11%;
规划近期(2015年)35%;
规划远期(2030年)66%。
6、建设用地规模
现状(2011年)132.31公顷;
规划近期(2015年)167.66公顷;
规划远期(2030年)272.15公顷。
7、综合交通
1)镇域
公路:
(1)、S214:维持现状道路交通等级,加强道路交通管制。
(2)、十定路:全长10公里,为二级沥青路。
(3)、十夏路:该线路(新发至东夏)长10公里,为三级沥青路。
2)新发镇区
道路等级:镇区道路对外交通、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
道路网布局规划:新发镇区有三条对外交通道路,分别为:S214、十定路和十夏路。道路网的主要骨架由园区大道、新发大道、兴隆路、建德路、富安路5条主干路构成。在这个主干道路网系统上辅以次干路和支路,构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密切联结各片区。
8、镇区用地总体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六区”的空间结构
“一心”——城镇商业、行政中心。
“两轴”——沿兴隆路和十夏路两条城镇发展轴。
“六区”——即四个生活居住组团片区和东、北两个产业片区。
9、镇区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规划原则:1)、提高住宅开发强度,2)、推进老镇区改造更新,3)、完善居住配套设施,4)、合理布局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布局
1)、布局原则
控制居住用地的开发强度,在不降低居住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逐步降低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适当提高住房建设用地容积率,增加高层住房建设比例。
建设生态宜居城镇,以公共交通与公建建设配套,有序引导居住空间的布局;协调居住用地与各项用地的关系,促进职居平衡;将居住用地开发、商业中心建设、交通设施、绿地系统整体考虑统一开发。
2)、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按照镇区空间结构和居住用地分布情况,以十夏路和兴隆路为界将镇区分为四个居住组团片区。
10、镇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行政管理设施用地:规划行政管理用地3.90万平方米,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1.43%,人均用地1.95平方米/人。
文体科技设施用地:规划文体科技用地0.28万平方米,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0.10%,人均用地0.14平方米/人。
教育机构设施用地:规划教育机构用地7.88万平方米,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2.90%,人均用地3.94平方米/人。
医疗保健设施用地:规划医疗保健用地1.62万平方米,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0.60%,人均用地0.81平方米/人。
商业金融设施用地:规划商业用地19.39万平方米,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7.12%。
生产设施用地:规划生产设施用地面积103.90万平方米,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38.18%,人均用地51.95平方米/人。
11、绿地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1)、生态化原则:建设生态城镇,从生物多样性、系统性出发,建设和保护绿地生态群落,形成自我循环的生态化良性发展,构建城镇与自然融合协调的绿地网络。
(2)、人文化原则:加强绿地系统同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利用绿地与广场的开放空间,融合居民游憩活动要求,打造城镇文化景观载体,构建更具吸引力的城镇开放空间体系。
(3)、网络化原则:将各类绿色空间纳入到更为完整集中网络状空间内,发挥绿地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规划形成“三带、一环、六节点”的绿化景观系统。
三带:214省道后退绿化和十夏路、兴隆街道路绿化景观形成的绿化景观带。
一环:绕富民路、建德路、人民路、新发大道一圈,放大建筑后退绿化,形成的绿化环。
六节点:结合现状河流和道路打造六个生态公园。
12、公示时间:2012年11月29日—2012年12月29日止。
郎溪县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9日
附图:——镇区用地现状图
——镇区用地规划图
——镇区功能结构规划图
——镇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镇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