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划范围
1).规划区:为全镇域范围,总用地面积192.28平方公里;
2)、镇区:东至建平大道东侧500米、南至宣广高速、北至经都二路、西至西环路;规划区总面积为14.32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1).近期:至2015年;
2).中期:至2020年;
3).远期:考虑到2030年;
4).远景:考虑到2050年。
3、城镇定位
郎溪县副中心,以茶、经编、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智慧城。
4、人口规模
1)、镇域:现状(2011年)5.8万人;
规划近期(2015年)8万人;
规划远期(2030年)12万人。
2)、镇区:现状(2011年)3.02万人;
规划近期(2015年)5.5万人;
规划远期(2030年)10万人。
5、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现状(2010年)48%;
规划近期(2015年)69%;
规划远期(2030年)83%。
6、建设用地规模
现状(2011年)519.85公顷;
规划近期(2015年)575.86公顷;
规划远期(2030年)1011.78公顷。
7、综合交通
1)镇域
铁路 :依据郎溪县城市总体规划,规划重点推进合杭铁路及十字镇火车站的扩建,同时规划在县域南部拟建设的商杭高铁设置高铁郎溪站,充分发挥铁路带动郎溪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高速公路 :(1)宣广高速公路;(2)扬绩高速公路。
公路:
建平大道(新S214):北起定埠(向北与高淳的S246连接)、向南经梅渚、开发区、镇区、郎川河、十字镇、G318、沪渝高速、芜杭铁路,经过商杭高铁郎
溪站(规划建设中),止于姚村,全长约51.8公里(正在建设中)。
梅渚至十字公路(S214):北起梅渚、向南经开发区、钟桥、城区、水鸣、十字,止于十字火车站,全长约36.5公里。
百花桥至分界山公路(X018):西起宣郎交界处百花桥、向东经朱堂铺、毛
家店、十字镇、止于郎广交界分界山处,全长约15公里。
2)十字镇区
道路等级:镇区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三个等级。
十字镇区规划道路49条,总长度149.49公里,规划道路网密度4.28公里/
平方公里。十字镇区道路网的主要骨架由经都大道、鸳鸯路、建设路、市场路、
红新大道、S214、交通路等17条主干路构成。在这个干道网系统上辅以支路和
巷路,构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全长67.56公里,主干线路网密度1.92公里/
平方公里。道路系统的设计配合河网走向,密切联结各片区。
8、镇区用地总体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四轴四区”的空间结构
“一核”——城镇中心核心区。
“四轴”——沿建平大道、红新大道(经都三路)、经都大道和建设路四条城镇发展轴。
“四区”——即三个生活片区和一个工业片区。
9、镇区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规划原则:1)、提高住宅开发强度,2)、推进旧城改造更新,3)、完善居住配套设施,4)、合理布局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布局
1)布局原则:促进社会和谐,优先保障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鼓励不同居住类型的住房混合布局,引导社会公平与和谐。控制居住用地的开发强度,在不降低居住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逐步降低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适当提高住房建设用地容积率,增加高层住房建设比例。建设宜居城市,以公共交通与公建建设配套,有序引导居住空间的布局;协调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关系,促进职居平衡;加强社区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将居住用地开发、邻里中心建设、城镇公共交通设施、城市绿地系统整体考虑统一开发。
2)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按照中心镇区空间结构和居住用地分布情况,将中心镇区分为三个居住区。即城南、城东、城西三大居住区。
10、镇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行政管理设施用地: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1.10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08%,人均用地1.11平方米/人。
文体科技设施用地:规划文化设施用地8.92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86%,人均用地0.89平方米/人。
教育机构设施用地:规划教育科研用地13.12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30%,人均用地1.31平方米/人。
体育用地:规划体育用地21.55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13%,人均用地2.16平方米/人。
医疗保健设施用地: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5.10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49%,人均用地1.51平方米/人。
社会福利用地:规划社会福利用地7.15公顷,位于西环路东侧、茶海路北侧,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71%,人均用地0.72平方米/人。
商业设施用地:规划商业用地140.95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3.93%。
商务设施用地:规划商务用地14.64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45%。
娱乐康体设施用地:规划娱乐康体用地1.42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14%。
物流仓储用地:规划仓储用地15.87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57%,人均用地1.59平方米/人。
11、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1)、生态化原则:建设生态城市,从生物多样性、系统性出发,建设和保护
绿地生态群落,形成自我循环的生态化良性发展,构建城市与自然融合协调的绿地网络。
2)、人文化原则:加强绿地系统同城市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利用绿地与广
场的开放空间,融合市民游憩活动要求,打造城市文化景观载体,构建更具吸引
力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3)、网络化原则:将各类绿色空间纳入到更为完整集中网络状空间内,发挥
绿地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中心镇区绿地系统形成 “一区、六园、四带”的规划结构。
1)一区:指滨河绿化区。
2)六园:指公园。包括城南公园、文昌公园、茶场公园、紫薇生态园、圣水湖公园(开发区)、城北公园(开发区)。
3)四带:指沿主要道路沿路绿带。包括建平大道、红新大道、建设路和经都大道四条道路绿化带。
12、公示时间:2012年11月29日—2012年12月29日止。
郎溪县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9日
附图:——镇区用地现状图
——镇区用地规划图
——镇区功能结构规划图
——镇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镇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