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郎溪县十字镇供图)
纺织小镇,声名远扬。
从单纯纺织到印花,再到生产床上用品、车用面料等领域,郎溪县十字镇已成为纺织产业集聚地,是名副其实的“纺织小镇”。当前,十字园区有71户在产纺织企业,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4户,总产值高达45.6亿元,已初步形成“织造-染色-后整理-成品”完整产业链。
近年来,郎溪县全力建设与纺织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扎实做好高质量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为纺织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才动能。
牵线搭桥纳贤才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郎溪经开区十字园区的安徽万方织染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声轰鸣不绝,工人们忙碌且有序地开展生产,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万方织染副总经理张绍华在车间内穿梭往返,给予员工技术指导,确保每道工序都能达到最优状态。
“感谢郎溪出台的一系列人才利好政策,让企业的研发中心能够招揽到更多高素质技术人才。”张绍华说,这些人才的融入,既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实力,又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思维与灵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研发出了多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备受赞誉,还成功进军了国际市场。”
万方织染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成立企业技术中心,致力于纺织新技术的创新。今年先后斩获专利6项,转化成果200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继续和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更多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张绍华表示。
围绕全县纺织产业链、创新链、科技链,郎溪县精心布局,构建人才链。通过深度挖掘县内重点纺织企业人才需求,开辟“助企兴产”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靶向发力”归集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通过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多种形式、多条途径,精准引进企业急需人才。截至目前,累计引进高层次纺织人才223名,为县内重点纺织企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搭建平台汇人才
“多亏了‘科技小院’,让企业能常态化与大学生沟通。”走进安徽金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足马力赶订单的火热场景铺展眼前,企业负责人王波正在查看产品情况。他表示,以往企业在寻求技术合作和人才引进时,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等问题,现在有了“科技小院”,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王波所说的“科技小院”,是郎溪县和安徽农业大学共同成立的全国首个“纺织科技小院”。小院的成立,为金弘润等纺织企业与高校之间搭建了一座合作桥梁。通过这一平台,企业能够直接与高校的专家和研究团队对接,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
“‘科技小院’还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实习学生。这些来自高校纺织、材料等相关专业的优秀学子,通过在小院内开展实习实训,加深了对纺织产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
王波表示,这些优秀学子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短期内的用工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今年,金弘润还通过“科技小院”与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达成深度合作,共同申报了省级硕士后科研工作站,4名安农大硕士研究生派驻企业开展科学研发工作,现已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个。值得一提的是,金弘润自成立以来,专注汽车行业纺织新材料以及高端服装面料的研发和销售,近年来企业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大研发投入,现为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特斯拉等知名汽车公司优质供应商。
“随着‘科技小院’在郎溪的深入运作,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开始受益于这一平台带来的红利。小院成立以来,已有400余名高校学子来到郎溪的纺织企业开展实习实训。”郎溪县人才办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该县将鼓励更多纺织产业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依托纺织科学基础实验室,引导相关企业与“科技小院”专家团队接洽,开展纺织新产品研发。
服务至上留人才
“郎溪真是个好地方!”这是外籍人才默罕默德·伊斯迈尔在郎溪待了7年之后的评价。作为郎溪引进的纺织创业人才,他早已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友谊纺织成立以来,面临诸多问题,政府积极帮我们协调、解决难题。”默罕默德·伊斯迈尔回顾了宣城友谊纺织有限公司在郎溪的发展历程。他说,从初期开展市场调研时的迷茫与摸索,到选址建厂时的繁琐与艰辛,再到后期招聘员工时的急切与期待,以及企业人员技术培训,友谊纺织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郎溪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辛勤付出。
“我把工厂取名为友谊纺织,代表了我们和中国、和宣城、和郎溪的友谊长存。”默罕默德·伊斯迈尔说道,郎溪县良好的人才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举措,让自己坚定了在这里发展的信心。
从一个人的逐梦之旅,到一群人的追光之路,越来越多像默罕默德·伊斯迈尔这样的人才来到郎溪、扎根郎溪。近年来,郎溪立足人才兴县、人才强企,充分发挥人才稳链助企的作用,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努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创新创业热土。
据统计,今年以来,郎溪已在住房、创业、就业等多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撑,累计兑现人才奖补资金870余万元,通过真金白银集聚高端人才,真正打造平台,留住纺织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