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城市郎溪县强化对接、强化保障、强化宣传,扎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各项工作,努力让实践活动“实起来、动起来、热起来”。
强化对接,让实践活动“实起来”。扩大对接覆盖面,进一步与省内外36所高校进行联系,推介“社会实践十条精品线路”和《郎溪县社会实践基地精编手册》,重点吸引各高校团队来郎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对接专业性,针对各实践团队需求,为他们定制专属线路,如“乡村振兴与新媒体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数字化创业实践”等课题,确保团队实践各有收获。加强与高校“点对点”对接,6月19日至22日,对接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4支团队开展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茶文化、工业经济等实践活动。6月28日,对接安徽师范大学1支团队前往毕桥镇开展义务支教活动,6月29日,对接巢湖学院2支团队、安医大临床医学院1支队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心理健康教育、义诊等实践活动。发挥对接功能性,根据市级要求,制定一村一方案,明确用人单位具体联络人,细化岗位活动内容,确保实践实现预期成效。
强化保障,让实践活动“动起来”。让实践有支撑,进一步对接县人才公寓、县交运局、县职工食堂,印发《关于加强2023年大学生来郎社会实践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召开专题推进会,逐项落实大学生来郎社会实践吃住行保障,并制作公众号,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学子了解政策,来郎实践。针对学生暑期实践时间比较集中,如何提升保障承载力等问题,县委组织部召开专门会议,协调增加50套人才公寓,最多可同时容纳160名团队实践学子,解决了校级大型团队来郎实践住宿难题。让实践不卡壳,理顺实践团队来郎保障机制,在县人才公寓设立“社会实践后勤办公室”,做好实践学子来郎“第一站”服务,统一登记住宿在册,每日提供订餐服务,帮助提前对接联系调研点。让实践有内容,以各镇、街道以村(社区)为单位,全面摸排辖区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基本情况,鼓励暑期返郎学生积极助力家乡建设,逐个登记学生实践岗位意愿,努力实现人岗相配。各镇设计1至2条精品线路,积极组织邀请本地户籍学生组建团队,做到暑假期间至少开展1次精品项目团队实践,让个人实践学子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强化宣传,让实践活动“热起来”。开发一批文创产品。继续为社会实践学子定制实践礼包,包括一枚团徽、一本实践日志、一个实践礼袋等,在细微处让他们感受温暖。同时,结合郎溪“新十景”等,开发社会实践明信片,开展“时光慢递 书信青春——给N年后的自己”一封信活动,来郎实践学习可在明信片上写下感悟、未来憧憬,注明慢递寄出时间,交由团县委专人负责,按时寄出,让实践学子在离开郎溪后,也能记起在郎溪的青春岁月,与郎溪建立更深的联系。结合郎溪“‘夏一站’音乐会”活动,6月23日,举办“端午奇妙夜”——大学生社会实践专场音乐会,邀请高校学生乐队、歌手和舞团,为郎溪群众带来别开生面的青春乐章。开展社会实践“吃喝玩乐在郎溪”活动,为来郎实践学子发放热门店铺优惠券,来郎实践并参与话题“社会实践趣事”即可获得,让实践更有参与感、融入感。(宗禾 马雨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