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情绪低落和抑郁症:如何判断该就医?
发布时间:2025-03-13 10:08
来源:县卫健委(县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人类情绪如同“心理天气”,受压力、挫折、季节变化等影响而产生波动。美国心理学会指出,80%的成年人每年会经历1-2次持续不超过2周的情绪低谷,这种暂时性反应往往能通过自我调节而缓解。但当我们遭遇变故时,情绪就会变得如同阴雨天气般低落,甚至淹没正常生活,还可能演变为抑郁症。据统计,我国抑郁症终身患病率达6.8%,但就诊率不足30%。这种“高患病、低认知”的现状,让无数患者在痛苦中独自挣扎。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情绪低落与抑郁症的本质区别,帮助大众建立清晰的认知防线。
一、认识情绪低落与抑郁症
情绪低落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指因外界压力、挫折或生活事件引发的短暂性负面情绪状态,是人体应对挑战时自然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可能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郁症则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和持久的抑郁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情感障碍。它不仅包括情绪低落,还伴随其他症状,如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以及躯体症状等。
二、情绪低落与抑郁症的表现
(一)正常情绪低落的特征:一般是短暂的,持续时间≤2周;通常不伴随明显的躯体症状;常存在明确诱发因素(如考试失利、亲人离世等),仅对特定事件产生负面评价。在情绪低落时,人们可能只是感到疲惫和缺乏动力,但并不会妨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加体育运动或参与户外活动等方式,往往能有效地缓解。
(二)抑郁症的“警示信号”:
抑郁症则是一种持久的状态,其情绪低落可能持续超过两周,带来的持续悲伤和绝望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社交甚至自我照顾能力。若以下症状有5项以上持续存在超过2周,且包含1或2中至少1项,需警惕抑郁症。
1.持续情绪低落(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易激惹);
2.兴趣或愉悦感显著减退;
3.体重显著变化(非刻意控制时月波动>5%)或食欲异常;
4.持续存在的睡眠障碍,如失眠、嗜睡等;
5.动作言语明显变快或变慢;
6.疲劳感或精力下降(如起床后仍觉疲惫);
7.自我评价过低、过度自责;
8.注意力下降、犹豫不决;
9.反复出现死亡念头 。
特别提醒,儿童可能表现为腹痛、头痛等躯体症状,老年人常伴随记忆力减退,产后抑郁多在分娩后4周内出现。
三、抑郁症就医时机的三重判断标准
(一)时间维度:核心症状持续≥2周且每天大部分时间存在症状 。
(二)功能损害:工作效率下降≥30%,回避社交≥3次/周,自我照料能力明显减退 。
(三)危险信号:出现自伤念头或行为,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合并严重躯体疾病。
四、科学应对的“三级防护网”
(一)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度情绪困扰者):自我调节。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每周3次30分钟有氧运动,每天10分钟冥想等。
(二)第二道防线:
1.药物治疗: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帕罗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药物治疗要遵循个体化、单一和长期用药的原则,具体的药物选择应遵医嘱。
2.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心理治疗通常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帮助患者调整认知模式,改善情绪状态。
3.物理治疗:对于严重抑郁症患者,如出现自杀倾向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物理治疗,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和经颅磁刺激治疗(TMS)等。
(三)第三道防线:加强社会支持系统。避免“想开点”等无效安慰,改用“我注意到你最近心情不好,能和我说说吗?”“我能理解你现在的痛苦”等,帮助改善情绪。
五、破除抑郁症就医顾虑的3个真相
(一)误区1:“看病就会被贴标签”。事实是我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诊疗信息要保密,现在很多正规医院已采用“心理科”替代传统命名以减少患者的病耻感。
(二)误区2:“吃药会上瘾,吃了药就不能停药了”。事实是新型抗抑郁药无成瘾性,但突然停药可能出现“撤药反应”,因此需遵医嘱逐步减量,直至完全停药。
(三)误区3:“得了抑郁症就治不好了”。有数据显示接受规范治疗者中,70%患者症状可显著改善,50%能达到临床治愈。
情绪健康如同身体感冒,及时识别、科学应对才是关键。当自我调节难以奏效时,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脆弱的表现,而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智慧选择。(作者: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 王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