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爱国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卫生城镇创建和巩固、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监测等一系列工作,有力地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
一、工作成效
1. 环境卫生显著改善 一是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行政村为单元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的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技术支持持续加强。二是城市的老旧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建筑工地、小餐饮店、小作坊、流动摊贩等重点场所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取得良好成果,落实了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城区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医废危废等处置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医院等食品安全排查整治行动成效显著,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 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 根据传染病防控的不同季节特点以及重要节假日,发动群众开展相应的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大扫除、杂物大清理活动深入人心,健康知识得到广泛普及。
3. 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深入推进 一是参与了“爱卫新征程健康中国行”、健康中国行动知行大赛家庭等活动,开展了“传递文明·呵护生命”健康义诊下基层活动,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有序进行。二是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组织开展无烟党政机关建设督导工作,巩固提升了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成果,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和成人烟草流行监测工作。
4. 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得到深入开展。通过宣传教育和社区活动,人们对减盐、减油、减糖以及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控制盐、油和糖的摄入量,选择更为健康的烹饪方式和食材。同时,更多的人关注自身的体重管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注重口腔健康和骨骼保健。
5. 卫生城镇创建和巩固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持续加强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日常监管,确保各项指标持续达标。不断完善农贸市场管理,规范垃圾收集和运输,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有效保持;同时,加强了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传染病防控能力。二是指导乡镇做好创建工作。加大对环境卫生、镇容镇貌的整治力度。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清理了积存垃圾,整治了乱堆乱放现象,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健康村(社区)建设工作也在有序开展。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
6.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监测 一是注重环境治理。从源头入手,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消除病媒生物的滋生地。清理垃圾、污水,整治卫生死角,完善排水系统,加强对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居民小区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管理,减少病媒生物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采用综合防制策略。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病媒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二是加强宣传教育也是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病媒生物防制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组织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专业人员的防制技术水平,确保防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存在问题
1. 部分单位和群众对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 爱国卫生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个别小区存在环境卫生反弹现象。
3. 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部分群众的健康素养仍需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 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提高群众对爱国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参与热情。
2. 持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环境卫生的日常监管,巩固和扩大爱国卫生工作成果。
3. 深入推进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4. 加强对卫生城镇创建和巩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不断提升城镇卫生管理水平。
2025年爱国卫生重点工作
一、工作思路
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爱国卫生运动的各项方针政策,持续强化环境卫生整治,深化健康促进和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巩固和拓展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加强病媒生物防制,推动爱国卫生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良好局面。
二、预期目标
1. 城乡环境卫生显著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2.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
3. 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大幅增强。
4. 成功创建一批国家卫生城镇,已创建的卫生城镇持续巩固提升。
三、重点工作
1. 深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一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提升农村厕所改造质量。二是加强城市老旧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治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城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设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二是推进健康步道、健身广场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3. 强化健康促进和教育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二是加强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重点场所的健康教育工作。
4. 推动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一是持续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倡导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二是加强对不文明、不健康行为的监督和引导。
5. 巩固和提升卫生城镇创建成果 一是对已创建的国家卫生城镇进行复查,确保工作不滑坡。二是指导更多城镇开展卫生创建工作,提高创建质量。
6. 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 一是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提高预警能力。二是推广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和方法。
7. 创新爱国卫生工作机制 一是推动爱国卫生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爱国卫生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