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郎溪县文旅局认真贯彻省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文化强省大会精神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在市局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县委县政府“一一一二五”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项目落地导向,“五美”活力持续迸发
一是项目主体壮大育强。2023年全县重点调度项目10个,总投资15亿元。其中,大佛山养心谷二期综合中心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云水姚休闲度假区项目稳步推进,龙井山游客中心主体已完成,姚村片区酒店(民宿)集群项目已完成供地。谋划重点文旅项目25个,姚村红色文化创意书院已签约,飞鲤福寿岛生态保护与环境提升项目、姚村响龙侠漂流项目、下吴村文旅综合提升项目(伍员山大酒店)等正在挂网招标即将启动建设。
二是“五美”融合蝶变跃升。开展全域旅游品质提升行动,“五美”郎溪荣登安徽省委信息专刊和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典型案例。举办第三届“建平十六鲜”烹饪技能大赛,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央广网、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建平十六鲜”宣传视频荣获芒果TV“视听中国”优秀剪辑作品奖,打响全省知名旅游美食IP;“郎溪新十景”制作发布7集系列宣传片,建设打卡点12处;推出以君澜酒店、昔慢乐山民宿、松林间露营地为代表的郎溪十大美居,共培育精品民宿20余家、露营地6家,兑现民宿产业奖扶资金110余万元、办理贴息贷款559万元;发布多彩浪漫赏花之旅、最美茶旅等8条精品美游线路,打造郎川·星光街夜间消费示范集聚区,举办大佛山养心谷星空灯光秀、美迪绣球花节等活动20余场,新和千亩樱花连续四年登上央视;积极整合郎溪茶叶、黄酒等特色产品,塑造“溪”有记忆、“溪”有农品、“溪”有小吃等34个特色产品,推出预制菜、文创产品等10余个,“康龙缘”精制山茶油入选第三届“安徽特色伴手礼”。
三是长三角一体化提能增势。推动“一地六县”文旅合作,先后与溧阳市、长兴县签订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合作协议,依托“一地六县”文旅联盟成功举办2023年“长三角之心”文旅艺术节。
(二)突出文化惠民导向,创作精品普惠共享
一是民生服务暖人心。持续推进“15分钟阅读圈”民生工程建设,2023年2处阅读空间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同时认真做好已建成3处城市阅读空间运行管理工作,已开展特色阅读活动137场,优秀示范经验获安徽日报推广。
二是文艺创作斩佳绩。依托省、市戏曲孵化,创作《是真是假》《人情大似债》《上门》等多部现代皖南花鼓戏精品并在国家和省市多次获奖,其中《还猪》(全市唯一入选小戏)进入文旅部2023年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传统剧目展演名录,《假报喜》(全市唯一入选)入选2023年安徽省优秀地方戏曲(声腔)剧目展演并申报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人情大似债》获宣城市第五届新时代文明实践艺术化宣讲比赛第一名并入选宣城市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计划。
(三)突出遗产保护导向,传承活化基础稳固
一是坚持文物保护性发掘、创新性利用。磨盘山遗址被列为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启动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召开磨盘山遗址2023年度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专家咨询会,开展磨盘山遗址保护性规划和遗址公园规划编制,积极推进第九批国保单位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开展建平镇土墩墓群保护提升工程,擦亮国保单位名片;古徽道东线郎溪段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工程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并获批,即将下达文物保护经费350万,市保单位中共沙桥支部旧址本体修缮工程已被纳入2023年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即将下达文物保护经费71万。
二是提升非遗工作申报力与吸引力。成功申报市级非遗传承人8人,完成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22年度专项补助资金绩效考核工作、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配合开展宣城市民俗文化季“茶香画郎 溪引八方”、郎溪县民俗闹元宵大型非遗宣传展演活动2场,开展三下乡、长三角媒体俱乐部第一届联谊、宣城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可持续发展 非遗同行”非遗美食绘画庆六·一、“赏非遗美画 购非遗美食”2023郎溪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专题展、一地六县文化交流等非遗展示传习相关活动20余场,累计参观浏览群众8余万人次。
(四)突出管服并重导向,文旅市场平稳有序
一是市场监管加快提标。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加强出版物市场管理,开展“扫黄打非”、校园周边环境净化及文旅市场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打击整治文化旅游领域养老诈骗工作。全县开展打击非法“地卫”、“黑广播”整治工作,组织集中行动79次,共出动执法人员223人次、出动车辆51辆次,检查各类场所193家、拆除置换233套设备,办理案件3件。以环太湖“长三角之心”为纽带,不断深化区域执法合作,行动涵盖市场联查、办案联动、案卷联评、培训联办等多个方面。召开全县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培训会、旅行社规范经营培训会,组织文旅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开展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电竞酒店规范经营专项执法检查,严查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提高文旅企业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做好春节、全国两会和亚运会等广播电视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工作,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无事故。全力做好全县应急广播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
二是行业安全加快保障。联合市场、公安、消防、教体在春节、全国两会、五一端午小长假、汛期、中秋国庆长假等特殊时段,对文旅企业、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安全检查。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近1996余人次,检查文化旅游经营单位760余家次,部门联合集中行动5次,发现整改安全隐患25处,立案15起,完结15起,吊销娱乐场所经营许可证2家,罚款48083元,市场收缴侵权盗版类非法出版物314本,有力维护了文化旅游市场、意识形态阵地安全。
三是营商环境加快优化。开展A级景区质量提升专项整治行动,健全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全县文旅企业诉求进行收集和办理,全年办结率100%,企业回复满意度100%。制定并发布4条文旅行业免审即享惠企政策。召开旅行社行业发展座谈会,积极帮助县内旅游企业拓展县内旅游线路。常规开展文旅部门设立、变更、延续注销办件,全年共计办件30件,核准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23家,460万元风险保证金进入监管账户。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2024年,我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抓好推进省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聚焦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逐项形成落地落实“时间表”“施工图”“责任书”,凝练一批重要抓手、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不断创作展演优秀的文艺作品,开发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优质旅游产品,以“三个聚焦”“四个提升”不断开创郎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新局面。
(一)旅游方面,做好“三个聚焦”
一是聚焦项目强攻坚。2024年县级重点文旅项目共计11个,总投资22.4亿。其中续建项目7个,总投资11.2亿;新开工项目4个,总投资4.15亿;谋划储备项目3个,总投资7.1亿。紧盯时间节点和工程进度,稳步推进在建项目实施、纳统,在谈项目签约、落地:飞鲤福寿岛生态保护提升项目(一期)7月前完成建设,姚村响龙峡漂流项目河道漂流力争7月前建成试运营,花溪谷酒店、昔曼艺文酒店、云水姚休闲度假区等3个项目12底前全部竣工验收试运营,突出重大文旅项目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一批旅游新热点、经济增长点;持续加大项目谋划策划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中字头”国企以及龙头型民营旅游企业合作,聚集伍员山、新和旅游度假区等重要片区努力招引一批具有广泛吸引力、深度震撼力、巨大拉动力的旅游重大项目。
二是聚焦“五美”促发展。加快“建平十六鲜”美食产业体系建设,举办第四届“建平十六鲜”烹饪技能大赛;加强“郎溪新十景”项目谋划及宣传打造,加快推进“郎溪新十景”旅游廊道建设;突出文旅融合,持续开展乡村旅游“十百千”行动、“微创意、微改造”行动。组织开展省级旅游风景道、避暑旅游目的地、精品民宿主题村创建,加快推进昔慢艺文酒店、花溪谷民宿等精品酒店、特色民宿项目,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品质;积极培育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做好“夜经济”文章,开发“建平十六鲜”预制菜及特色文旅商品,做大做强“后备箱工程”,打造郎溪“五美”精品旅游线路。
三是聚焦推介走出去。积极开展“5.20”文旅消费季、“郎溪人游郎溪”旅游消费暖市场等文旅惠民活动,加大与沪苏浙皖等地重要城市联动,精准开展线上推送和线下推介;加强与携程、同程等全国知名旅行商合作,主动融入全市全省和长三角旅游大循环;依托“一地六县”文旅联盟,积极开展“文化走亲”、文化市场“沿边执法”联合行动,对外讲好郎溪故事、展示郎溪形象;持续推动形成郎溪新和樱花节、映山红赏花节、“建平十六鲜”烹饪技能大赛等特色活动,打响“中国绿茶之乡 江南水韵之城”旅游品牌。
(二)文化方面,做好“四个提升”
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加快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扎实推进“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持续完善15分钟阅读圈建设,开展特色阅读分享活动,营造“书香郎溪”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品牌文化活动的带动力和辐射作用,依托“美丽郎川行”文艺巡演、“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乡村村晚等品牌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二是提升文艺精品创作能力。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多形式宣传、开展小戏孵化申报项目等方式,持续挖掘保护和开发我县皖南花鼓戏特色,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扶持地方院团发展,邀请优秀编剧指导剧本创作排练,以安徽省戏曲孵化、宣城市皖南花鼓戏小戏孵等各类戏曲项目为抓手,强化精品剧目等文艺创作,打造“皖南花鼓戏之乡”地方名片。
三是提升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水平。开展古徽道东线郎溪段保护修缮,推进古道活化利用和展示传播工作;做好磨盘山遗址保护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努力将其打造成皖南乃至全国具有典型性、特色性的遗址公园;打造非遗文化梅渚胥河文化特色小镇、同庆民俗文化特色村,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郎川书屋等开设非遗课堂,引导学生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
四是提升依法行政监管水平。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和监管责任,常态化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扫黑除恶”“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假日文化旅游市场安全检查。加强与公安、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全县网吧视频监管调度,强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