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县财政局(县国资委)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财政局> 建议提案办理>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索引号:
11341722003251526K/202403-00014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发布机构: 县财政局(县国资委、县金融监管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刘世祥委员发言的研究办理情况 文号:
成文日期: 2024-03-01 发布日期: 2024-03-01
索引号:
11341722003251526K/202403-00014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发布机构: 县财政局(县国资委、县金融监管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刘世祥委员发言的研究办理情况
文号:
成文日期: 2024-03-01
发布日期: 2024-03-01
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刘世祥委员发言的研究办理情况
发布时间:2024-03-01 10:41 来源:县财政局(县国资委、县金融监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刘世祥委员发言的研究办理情况

郎溪县财政局(金融监管局)

2024年3月1日)

 

刘世祥委员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高质量的意见建议,我局第一时间学习研究并结合工作实际,将研究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成效

2023年度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存贷款规模稳步增加。2023年12月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617.83亿元,突破600亿元大关。其中各项存款余额318.79亿元,较年初增加38.38亿元,较年初增长13.69%,位列全市第三;各项贷款余额为299.04亿元,较年初增加50.51亿元,顺利完成人代会年度目标任务(50亿元),较年初增长20.33%,位列全市第二;存贷款加权增速16.90%,位列全市第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24亿元,占比74.9%,较年初增加49.9亿元。二是融资担保规模取得新成绩。1.政银担。2023年12月末,完成新增新型政银担7.86亿元,较上年4.38亿元增长79.45%,增幅全市第一,近年来首次完成市金融监管局下达7亿元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税融通。2023年11月末(考核月),税融通余额7.63亿元,较年初4.28亿元增长78.35%,位列全市第一。三是“政银企”合作平台持续搭建1.定期开展“金融超市”活动。组织县域各银行、保险、担保等11家金融机构,提供专业、便捷、多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2023年,累计提供各类金融服务240余次,达成协议资金2.36亿元。2.根据需求举办专题政银企对接会。2023年,举办涉农企业银企服务专场会与全县政银企对接会,共达成意向金额4.93亿元。3.五进走访深入开展。我局牵头组织各镇(街道)、开发区及各银行开展五进走访活动,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政府、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优质服务。2023年,累计走访服务一级活跃市场主体16238家。4.大力推广线上平台。结合五进走访工作,我局引导企业注册安徽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智能匹配金融产品,有效提升了企业融资便利度。2023年,新增平台注册市场主体2127家,为企业授信5.14亿元。四是普惠金融提量扩面。1.出台风险补偿政策。持续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打消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顾虑,为符合条件的普惠型小微企业经营性贷款中的不良部分给予15%或30%风险补偿。2.降息让利。鼓励银行扩大普惠金融业务,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2023年,各银行153家企业办理普惠利率贷款31712.54亿元,为企降息让利1617.8万元3.降低担保费率。县担保公司执行0.5%综合担保费率,远低于省市文件1%要求。2023年,新增低担保费率贷款171笔9.69亿元,为企业降低保费约454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督促各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1.鼓励各银行积极向上争取信贷份额,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力争2024年完成县政府及市对县下达信贷投放任务。2.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结合郎溪实际,银行会同国有集团公司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谋划新项目,增加新的信贷增长点。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企业临时订单或无抵押担保状况下的资金需求问题),引导两家法人银行针对性推出信贷创新产品。三是提升担保服务融资效能。1.创新担保产品。推出“助企贷”“科技担”和“专精特新贷”等创新产品,优先为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有效抵押品不足但有市场前景及竞争力的经营主体提供融资保障。2.深化银担合作力度。引导各银行与县担保公司合作,开展“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推动开展“见即贷”“见贷即”等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