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手工糍粑,是儿时的味道,是难忘的乡愁。入冬以来,郎溪县姚村镇四青村齐村组徐英权一家,又忙起来了——制作手工糍粑,营造浓浓的年味儿。
12月12日一大早,徐英权家的山冲小院,雾气与炊烟氤氲着,其间弥散着糯米饭的清香。
“华兵,糯米蒸熟了,起甑子打糍粑。”徐英权的儿子徐华兵,闻声走进厨房,从锅里抱起甑子走向门口,将满满一甑子糯米饭倒在石臼中。热气腾腾中,徐英权父子俩围着石臼,轮流挥举一柄大大的木榔头,不停地砸打石臼里的糯米饭,直到把糯米饭砸成像猪板油一样细腻,然后将其掏起来,搁置在堂屋里撒了粳米粉的木板上。
趁着热气未消,徐英权赶紧将木板上的糍粑掸开、扯平、拉匀净,将其塑成平平整整的长条形,再用擀面杖擀擀平收光,糍粑基本成型了。等待数小时冷却后,再用菜刀切成一块一块的,就是成品糍粑了
打糍粑的时候,徐英权的老伴余成秀依然忙碌她的活儿——洗甑子、淘糯米、上甑子、灶堂里添柴,重新蒸第二锅糯米饭。她笑着告诉记者,干哪一行都不容易,挣点辛苦钱,“打糍粑没的闲的,一忙要忙几个人,我负责淘米、蒸米,蒸糯米要柴灶大锅,用劈柴烧旺火,蒸熟一甑子,得个把钟头,今朝准备蒸4甑子,要忙到晌午过后。”
“打糍粑的糯米要选上等好米,糯性一定要好,我专门从南陵那边定点采购的糯米,很适合打糍粑,打糍粑很麻烦,有了好糯米,再引来山泉水浸泡,泡24小时后淘洗,再上甑子蒸,蒸熟了倒入石臼,用榔头反复锤砸。”等待第二甑子蒸糯米的间隙,徐英权一边清洗石臼,一边介绍手工糍粑的制作过程,“打糍粑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只有用榔头下力气反复打,石臼里的糯米饭才能打‘熟’,才会变成糍粑,做出来的糍粑才绵软柔韧、黏糯香甜。”
徐英权,1950年出生,虽是古稀老人,却一点不显老,身体硬朗,精气神很好。他说,他在十几岁就学会了制作手工糍粑,几乎每年过年都打糍粑,主要是过年食用,从2010年开始,过年打糍粑,他有意识地逐年增加数量,吃不完的就出售,赚取一点加工费,“今年,我从南陵买回1万斤糯米,争取全部用完,忙忙碌碌两三个月,估计挣个两万五千块差不多,冬闲,找点事做做,勤劳一点,增加一点收入。”
问及手工糍粑的销路情况,在村中石桥边经营日杂小店的儿子徐华兵说:“(糍粑)基本上不愁卖,除了周边村民和回头客来我小店里买糍粑,镇里的几个电商网点也代销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通过朋友圈进行销售,反正好卖,每年打的糍粑都能卖掉。”(文稿:余克俭 王祖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