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订背景和依据
(一)背景
防灾减灾救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事故灾害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按照上级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统筹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改革发展,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扎实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但当前我县自然灾害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事故仍易发多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仍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着眼全县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全局,立足解决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关键和难点问题,注重与气象、水利、住建、自然资源与规划等相关行业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制定本《规划》。
(二)依据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宣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等有关文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郎溪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
二、总体考虑和制定意义
《规划》是我县“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旨在加强我县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强化资源整合,夯实应急基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提高我县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初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减灾委统筹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防治管理体制。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一)规划思路形成阶段
1.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以减灾办主任为组长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规划》编制工作。并拟定工作方案和进度安排,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责任分解,把任务落实到专人。
2.开展前期调研。为编制出高质量的规划,使之真正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积极与市应急局、县直相关部门、乡镇对接,准确把握国家、省、市、县各项规划基本方向和理念,确保与各项上位规划、专项规划充分对接,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相关指示要求。
3.做好各项准备。在《规划》编制期间,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人员搜集信息,加强对指标和重点、重大工程项目的分析研究。形成了《规划》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通过各项数据比照分析,结合我县实际,建立我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年)的各项目标指标体系,设置了《规划》主要任务。
(二)规划初稿编制阶段。
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总结分析了“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与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发展机遇,为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奠定了基础。
2022年11月14日印发了《郎溪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截止11月20日收到1条意见反馈,即消防救援大队增加了第四项重点工程(六)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程。意见已被采纳。
四、工作目标
明确“十四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遵循的基本原则、规划目标工作。总体目标包括防灾减灾救灾稳步推进、规划衔接协调明显加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旨在强化应急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筑牢基石。
具体而言:
一是防灾减灾救灾稳步推进。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特别是在基层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上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规划衔接协调明显加强。即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国土空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等规划中充分体现防灾减灾要求。
三是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推进县乡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建设管理规范、账目清楚、物资出入库手续齐全、存储条件符合要求、安全设施设备完备的物资储备库,确保灾害发生 10 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灾后倒房重建及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
四是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是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基层防灾减灾演练制度化,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通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促进全民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六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全县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队伍知识化、年轻化水平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
五、主要内容
《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十四五”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发展目标和核心指标,将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贯穿《规划》全篇,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致力于为新时期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寻找新思路,解决新难题,打开新局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和六个方面的重点工程:
任务:
一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包括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和预案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灾害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区域减灾交流合作机制六个方面。
二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包括有效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救灾能力、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六个方面。
工程:
一是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建设。组织开展郎溪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当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二是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按照省级统一建设、市县协同使用、部门数据共享的建设思路,积极完成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使用。围绕创建一个平台,提供两个支撑,研判三个过程,服务四个对象,构建五个模块,实现八大功能的目标,建立自然灾害数据融合平台。
三是自然灾害抢险救援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紧密型、联动型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形成以专业化队伍为基础、地方施工企业等社会力量为保障的多层次防汛抗旱抢险队伍体系,加大防汛抗旱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力度,有效提升救灾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整合优化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实施综合改造工程,改善仓储条件,优化库房布局,提升物资储备能力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基层备灾点建设,落实多灾易灾和交通不便乡、村应急物资前置部署。
五是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对地震易发区内城镇老旧住宅、学校、幼儿园、医院、农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利设施、危险化学品厂库、重要军事设施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
六是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程。依托县科技馆打造集防灾减灾和消防宣传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
六、创新举措
一是立足全局,统筹考虑,坚持问题导向。《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指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 “十四五”期间发展的机遇,统筹考虑规划,推动构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创新发展新格局。
二是立足构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目标,认真谋划好重点工程。参照《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宣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提升自然灾害防治综合保障能力为目标,重点做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自然灾害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等四项重点工程。
三是以保障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落实为目标,重点做好资金、工作机制、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为《规划》的实现提供充分保障。
七、保障措施
为保证《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促进重点工程项目尽快落地见效,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实施《规划》作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要任务,强化部门协同,统筹规划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持续保障投入力度。
三是强化考核评估,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管理和监测评估,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八、下一步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规划》任务责任分工,清单化、闭环式管理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是做好宣传发动,使人人知晓《规划》,积极参与。
三是加强监督考核,按照时间节点,把《规划》与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结合起来,确保《规划》有序、有力、有效实施。
解读部门:减灾救灾和物资保障股
解读人:吴易文
政策咨询电话:701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