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220032519648/202201-00083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梅渚镇政府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梅渚镇2022年1月政府工作报告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2022-01-21 | 发布日期: | 2022-01-21 |
索引号: | 113417220032519648/202201-00083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梅渚镇政府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梅渚镇2022年1月政府工作报告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2022-01-21 |
发布日期: | 2022-01-21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1月20日在梅渚镇第二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梅渚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候选人 姚大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梅渚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镇上下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实力梅渚、美丽梅渚、人文梅渚、活力梅渚”“四个梅渚”建设,充分展现“敢于争先、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三敢”梅渚精神,顶住了压力、打开了局面、赢得了信心,各方面工作全面“起势”,先导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精彩开局。
2021年,全镇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保持了经济形势平稳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23.7万元(税收收入1.92亿元,增长16.4%);规上工业产值55亿元,增长22.2%;工业应税销售收入65.3亿元,增长4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增长67.7%,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增长68.9%。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项目助梅”,先导区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始终把工业强镇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开展“五大攻坚行动”,着力重大项目突破,为工业发展蓄积强劲动能。招商引资精准施力。建立招商引资小分队,主攻苏锡常等重点区域,瞄准特种钢材、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2021年,共签约项目6个,总投资15.29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个项目共15.7亿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树牢“拿地即开工”理念,林洪重工一期、常乐新型建材等建成投产,广利川港口码头项目已试通航,华鑫新能源、尚艺良品、鑫宏新材料、海龙机械等4个项目在县重点项目开工仪式上实现开工。强化创新驱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6.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2亿元。坚持以亩均效益论英雄,分类分批盘活闲置低效用地23个、共184.21亩,龙晶塑铝、龙晟太阳能、晟泰研磨等一批闲置地块完成嫁接,海龙机械、泛博纺织等技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提档升级。强化为企服务理念,帮助亚鑫重工、顺恒信、鑫宏新材料等企业解决各类困难问题60余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落实各类优惠政策扶持资金438万元。全面启动园区形象提升“三个百日行动”,投入300余万元大力实施园区景观节点、路域整治、道路修补、绿化亮化、企业标牌等多个项目,园区形象明显改善。
二、坚持“开放合作”,先导区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扛起推进先导区规划建设的大旗,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努力开创跨区域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发展蓝图逐渐清晰。依托梅渚工业发展的基础优势、陆路水运畅达的交通优势和两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围绕构建“一心两翼”(“一心”,梅渚中心镇区;“两翼”,南部转型升级区、北部合作共建区)空间格局,立足全域、突出产业,启动编制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先导区概念性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先导区高质量发展。苏皖合作破题起势。深化跨区域合作,梅渚、社渚两地签定了《苏皖合作示范区(社渚—梅渚先导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产业示范园合作协议》等三大协议,累计开展交流学习活动20余次,成功完成全县首例“跨省通办”服务项目,梅社两地合作共建产业示范园谋划达成基本共识,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疫情防控、社会治安等领域合作更加紧密。先导先行成效显著。苏皖交界“金三角”区域和钟梅线、社梅线景观通道建设全面完成,新增景观节点5处;实现社渚、梅渚天然气互通;“社梅线”跨省公交线路即将开通;S239省际交界“断头路”、X002与S360连接线贯通项目正在抓紧谋划,省际互联互通路网框架即将拉开。
三、践行“绿色发展”,先导区城乡面貌出现新景象。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镇村面貌呈现崭新颜值。城镇功能不断完善。黎明路东段贯通工程、生态停车场、九华健身广场、集镇整治提升工程等重点市政项目建设相继启动;梅凌路、纬三路、南支线路提升工程均已完成,集镇店招改造更换项目有序推进,镇心西路、郎梅路、黎明路等集镇主干道环境秩序明显改善,全年累计拆除违章建筑11处,新增停车位400余处。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周家村、大梁村成功突破100万元,黎明村达到50万元,其余5个村顺利实现30万元目标;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完成镇东村王背市级中心村建设和定埠村中桥、复兴村史家等6个重点自然村整治项目,大力推进2021年度桃园村凤凰沟省级中心村建设。定埠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周家村获评宣城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单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扎实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和中央、省市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工作,6件环保督查信访件全部办结,关停“散乱污”企业1家,秸秆禁烧实现全年无火点,梅溧河水质始终保持在Ⅳ级以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实效。
四、厚植“为民情怀”,先导区生活品质踏上新高度。聚焦以人民为中心,补短板、增供给,把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做好民生工作的“航向标”。民生福祉持续增进。33项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定埠村港池路、塘池路2条村组道路完成改造提升,农村危房改造和改厕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发放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各项惠民资金667.6万元,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逐年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坚持抓好稳岗就业,举办三期就业创业培训班,累计培训300余人次,新增就业人口700余人。毫不松懈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共接种新冠疫苗40275剂次。社会大局更加稳定。深入推进源头治理,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75起。深入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大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办理行政案件69起、刑事案件50起,案件总量呈现下降态势。总投资250余万元的雪亮工程(二期)项目全面完工,新增163个监控装置,对村组主要道路监控实现全覆盖。始终绷紧警醒之弦,安全生产防线扎实紧密,大力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起底大排查活动,累计排查并化解隐患892处。文化旅游亮点纷呈。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梅渚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全省纪录小康工程重点项目电影《幸福小马灯》完成拍摄,“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文艺汇演活动引发热烈反响;梅渚老街、有斐堂改造提升项目全面完成,胥河文化景观设计及整治系列工程开始实施,花敞厅复古修缮项目即将启动建设,新增傩面具雕刻、宣石砚雕刻2项省级“非遗”。
五、打造“阳光政府”,先导区行政效能得到新提升。全力强化政治建设,牢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项目化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效解决一批遗留困难和问题。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舆论监督,不断完善沟通渠道,加强约束自身行为规范。坚决扛起政治责任,高质量完成中央巡视、省委巡视“回头看”、县委巡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大力开展“八五”普法活动,全面将政府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累计完成网办件67701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三公”经费支出持续下降;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年累计处置问题线索14件,立案6件,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轻微违纪行为8件。
与此同时,党管武装、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民族宗教、教育、卫生健康、统计、档案、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21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本届政府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过去五年,是梅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五年,是梅渚把握百年变局、迎战百年大考、奋进百年目标,赶超发展、大幅进位的五年。全镇上下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走深走实,奋力拼抢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实现全面突破,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时代答卷。
五年奋进,经济实力质效双增。五年来,累计实现税收收入8.91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6亿元,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36.7%,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均保持在8%以上,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五年实干,工业强镇稳步提升。林洪重工、广利川等重点企业相继落户,华菱精工、鑫煜门窗、海龙机械、华鑫新能源等本土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宣城市华菱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全县第一家主板上市企业。五年来,累计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74.61亿元;开工项目28个;投产项目24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2%,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0家;累计兑现政策奖励资金3331万元。
五年耕耘,城乡面貌显著改善。路网框架逐渐拉开,203省道、矿山专用通道全面建成通车;芜申运河定埠港正式开港运营,成为全市唯一实现通江达海的水运口岸。集镇节点形象大幅提升,累计投资200余万元全面提升全镇“绿化”、“亮化”水平;投资近500万元高质量实施环镇道路“白改黑”、集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建成区整治项目。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村通”全面实现,高标准完成2个省级中心村、4个市级中心村和18个重点自然村整治项目。
五年拼搏,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三保障”政策全面落实,累计投入2350余万元深入实施到村项目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703户1293人全部脱贫,2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生态保护持续加强,11件各级环保督察案件全部办结,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3家,梅溧河水质始终保持在Ⅳ类水以上,累计获得奖励资金400余万元。累计化解政府性债务1.6亿元,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五年倾情,民生福祉全面增进。持续抓好稳岗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5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下;城乡低保、困难群体救助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明显提升,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力织密织牢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全镇始终保持无确诊病例、无疑似病例的“双零”良好势头。平安建设成效显著,“雪亮工程”成功打通村级“最后一公里”。
五年笃行,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更加牢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七五”普法圆满收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正风肃纪反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各位代表!五年风雨兼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坚实靠山,比拼发展是做好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改革创新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动力源泉,依靠人民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制胜法宝,优良作风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坚强保障。
各位代表!五年勤勉奋斗,换得春华秋实。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亮点纷呈,先后荣获全国无邪教创建示范乡镇、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2019年度安徽省信访“三无乡镇”、安徽省文明村镇、安徽省第二批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五年砥砺前行、铿锵奋进,所取得的成绩,是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镇人大、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镇上下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梅渚镇人民政府,向全镇人民,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向全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梅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大力实践,问题必须重视。一是发展压力较大。经济总量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相比毗邻的社渚先导区差距较大。二是产业质量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缺乏头部企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较慢,工业规模偏小,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城乡管理不精细。文明创建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一定盲区。四是弱项短板依然存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城乡建设、卫生保障任务仍十分艰巨。五是政府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干部抓谋划、抓落实、抓攻坚、抓统筹的本领不够硬,担当精神、专业水平、服务能力仍需提升。对此,我们必须直面问题和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在赶考路上,书写人民满意的答卷。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责任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今后五年,是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先导区建设攻坚期,是实现跨越赶超、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紧紧围绕“两年成型、五年成势”的先导区发展目标,全力以赴将梅渚先导区建设成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打造成为全县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后五年全镇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工业强镇、生态立镇”,坚持县委“一一一二五”工作思路,以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先导区建设为总抓手,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开创梅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镇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跃升。聚焦工业突破和园区发展,持续开展“工业突破五年行动”,特种钢材、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梅渚-社渚合作共建产业园初步建成,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跨越式增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持续保持稳定提升。
——发展空间显著拓宽。全面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先导区规划落地,“一港双城”融合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一心双翼”先导区空间结构逐步完善,“五横六纵”工业园区路网框架全面拉开,S239省际交界“断头路”成功打通,X002与S360连接线完成建设,梅渚航运码头恢复启动。
——镇村颜值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镇村交通进一步畅通,配套服务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环境品质进一步改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村集体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在全县领先位置。
——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切实推进全民共享。持续深化“平安梅渚”“法治梅渚”建设,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自身能力显著增强。牢固树立服务理念、责任意识,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形象深入人心,打造体制健全、机制完善、方法科学、群众满意的政府。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发展软环境优质高效。
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人民政府的起始之年,是“十四五”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之年,更是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1244”工作思路(“1”,即突出“先导区规划建设”一条主线;“2”,即主攻“工业园、集镇”两个战场;“4”,即坚持“工业经济转型提升年、集镇建设管理标准提升年、乡村振兴基础提升年、干部能力作风提升年”四年齐抓;“4”,即奋力加快“实力梅渚、美丽梅渚、人文梅渚、活力梅渚”“四个梅渚”建设),深入开展“学溧阳、比广德、兴郎溪”活动,以实现梅渚先导区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倡导先行先试,全力书写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建议今年全镇主要预期目标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亿元;实现税收收入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实现同步增长。
为此,我们将全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构建共建格局,打好先导区融合发展破题年战役
加快规划落地见效。加快完成梅渚先导区概念性规划编制,深入研究、充分挖掘中央、省市县扶持政策红利,加大向上对接和争取力度,全面改善南部转型升级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争取北部合作共建区启动建设,全方位提升梅渚中心镇区功能、形象,努力构建“一心双翼”空间结构。
逐步优化交通网络。积极争取S239省际交界“断头路”纳入建设计划,大力推动X002与S360连通项目建设,以S239、S360、S203形成梅渚、社渚快速通道外环线。积极争取梅社公路、疏港路等梅渚、社渚两镇联络新通道建设,着力构建两地快联网络。积极争取宁杭高铁二通道、宁杭高速二通道及溧宁高速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过境、设站、增加出入口,全面融入长三角沪宁合杭1小时通勤圈。
持续深化区域合作。落实好梅社两地《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先导区建设合作协议》,大力推进梅渚-社渚合作共建产业示范园建设,重点围绕特种钢材、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推动产业互融互动、协同升级。全力助推定埠港口打造成为通江达海“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用活用好定埠港,积极探索“一港双城”融合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以港口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点燃梅渚先导区高质量发展“引爆点”。
二、聚力提质增效,打好工业经济实力突破年战役
开启招商引资“擂台赛”。围绕主导产业,建立首支先导区驻外招商小分队,锁定目标企业,突出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持续跟进无锡等地产业升级转移招商线索,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个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个。深化存量盘活攻坚行动成果,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科学规划发展产业集群,精准保障企业用地需求,力争腾退低效用地200亩,实现“腾笼换鸟”。
开启项目建设“竞速赛”。进一步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持续掀起项目攻坚热潮。积极协调争取正方圆集团、平达新型建材等重大企业早日落户,力争林洪重工二期、美顺塑铝、南京海能电光源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华鑫新能源、尚艺良品、鑫宏新材料等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抓住“卡链处”“断链点”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海龙机械、泛博纺织、亚鑫重工二期、鑫煜门窗等重点技改项目建设,积极鼓励低端低效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链上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面提升园区科技含量。
开启营商环境“升级赛”。大力实施园区形象提升“三个百日行动”,逐步拉开工业园区“五横六纵”路网框架,谋划打造“三轴、四节点”整体景观结构,全方位改善园区排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开展“服务水平提升月”活动,持续落实项目全程帮办、企业专班服务、问题对账销号制度,做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说到做到”,进一步打响“马上办”和“‘溪’致入微”服务品牌。深化“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严格落实降本减负、扶持激励等政策措施,最大程度为企业“松绑助力”。
三、深化城乡融合,打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年战役
基础设施再升级。全方位提升城镇功能品质,持续推动集镇整治提升工程,完成续建黎明路东段贯通工程、九华健身广场,启动新建滨河廊道(一期)、全民健身中心,谋划实施220KV变电站、定埠人民站灌区、美丽公路廊道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梅渚航运码头(专项债项目)批复落地,加快实施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新增一批景观小品,精心雕琢城镇微空间。持续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扎实开展文明交通整治提升、镇区空地整治、集镇创建、路域环境整治等重点行动,加快形成“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有形象的全新面貌。
乡村建设再提档。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深入探索“园区+”、“港口+”等多种发展新模式,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实现新突破,周家村、大梁村三年内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0万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推进“合作发展·以工助农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做大做优特色水产、再生稻、观光采摘等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推进桃园村凤凰沟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力争黎明村下房徐纳入2022年省级中心村计划持续做好重点自然村整治,串点成线,打造203省道-梅定路美丽环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生态环境再提质。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纵深推进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坚决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清仓见底。全面推行生态保护专项“监督长”和“田长制”,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推动河(湖)长制全面落实,不断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
四、增进民生福祉,打好幸福根基夯实年战役
抬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稳岗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深化“根治欠薪”工作,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福利、慈善等工作,城乡低保、特困对象“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优抚优待“全面落实”,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基本建成分层梯度救助体系。持续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关爱力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探索发展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教育教学新模式。
守住安全平稳红线。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推进“平安细胞”工程,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严打高压态势。着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化解机制,积极妥善处理巡视巡察反馈等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难题,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行业监管和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健全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和疫情应急响应机制,确保疫情处置精准高效。
发扬历史文化传承。打好“文化资源牌”,深入实施文化振兴工程,着力打造胥河文化特色小镇。全面包装推介跳五猖、小马灯、降福会、大小锣鼓等“非遗”文化,深度挖掘梅渚人文资源和传统精品艺术,加大申遗工作力度;加快启动花敞厅复古修缮项目,大力推动高塘梅园项目盘活升级,全面实施胥河文化景观设计及整治系列工程,加速打造胥河文化特色示范村、文化艺术村。
五、聚力队伍建设,打好干部作风提升年战役
持续增强政治建设。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环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钉钉子精神,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创造性推动中央和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机制,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
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抢抓机遇不懈怠、直面困难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拖延,埋头苦干、奋勇争先。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监管,严防“四风”问题回潮。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过紧日子,持续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始终树牢底线思维,坚持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先导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实干实绩展现梅渚担当,以优良作风为发展护航,以实现先导区跨越式提升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办单位: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3418210040
联系电话:0563-7031842 E-mail:langxixxb@163.com
版权所有:郎溪县人民政府 皖ICP备07502513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2102000001号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