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郎溪县文旅局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文旅局有力支持下,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领会省委、省政府关于苏皖合作示范区及“一地六县”战略部署要求,坚持文旅行业疫情防控“两手抓”,全力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将全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年工作开展情况
截至2021年11月,全县共接待游客377.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67亿元。目前,全县共有A级景区7家,其中4A级1家、3A级2家、2A级4家;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1家,精品旅游民宿13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3 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 家;市级以上研学旅行基地3家,其中省级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1家;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2家。
(一)以全域旅游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旅游业发展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创新旅游形象宣传营销。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树立“茶乡画‘郎’‘溪’引八方”城市品牌形象,开展“建平十六鲜”品牌推广活动。成功举办2021安徽·郎溪樱花文旅嘉年华活动,并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进一步扩大郎溪文旅知名度。
二是注重品质引领,推动全域产业提质升级。重点推进与溧阳天目湖旅游公司合作开发伍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强化资金争取,姚村镇智慧红色旅游基地项目获批非标专项债资金1.7亿元(总投资2.23亿元)。积极推进凌笪镇下吴村、姚村镇妙泉村等艺术乡村建设;持续加强大佛山养心谷、妙泉杜鹃花谷3A景区创建提升。郎溪县成功获批“中国天然氧吧”,姚村镇入选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
三是提升公共服务,美化全域环境靓丽底色。以交通强国皖南交旅融合发展建设试点为抓手,加快构建快进慢游全域旅游交通体系,“沪皖大道文明创建示范廊道”加快建设,新和绿道、天子湖绿道已建成使用。今年新建1座游客服务中心、3处旅游停车场、22处旅游交通标识牌。完成全县58座A级旅游厕所百度地图上线及“一厕一码”工作。实现社保卡在文旅行业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积极推进“两山”理念新和片区试点建设,大力推进“悠然茶田”度假酒店、小土村·云栖茶岭、晨乐书院等康养度假产业项目建设。
四是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全域一体协同共进。充分发挥“一地六县”文旅联盟平台作用,联合发布“长三角之心”文旅联盟logo和旅游精品线路,推动落实“一地六县”旅游同城待遇。多次开展“一地六县”非遗、书画、摄影等各类文化交流、文化走亲活动,建立苏皖合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文旅市场互查区域联防协作机制。
五是规范市场监管,营造全域文明良好氛围。联合市监、交运、消防和物价等部门不定期开展“不合理低价游”和“假期旅游市场整顿”等专项整治行动,今年以来检查旅游企业122家次,责令2家旅行社自查整改。开设媒体专栏反面曝光游客不文明行为3起,正面宣传旅游文明行为5起。成立4支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文明旅游进景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播放文明旅游公益广告片100余次,发放宣传折页2000余册。观天下景区被评为宣城市文旅系统文明单位,蓝天旅行社和瀚海国际大酒店被评为宣城市文明示范单位。
(二)以公共文化提升为着力点,夯实文化繁荣基础
一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常态化开展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保证开放时间,规章制度健全,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继续实施“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本年度重点对十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梅渚周家村、毕桥长何新村、凌笪王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提档升级。
二是做好戏曲孵化,创作精品文化大餐。开展安徽省戏曲孵化项目申报,根据上级要求,邀请市文联黄主席精心创作小戏《还猪》申报2021年度安徽省戏剧孵化计划。积极申报宣城市小戏孵化计划,申报剧本《山这边山那边》《“牛”在郎溪过大年》《高价彩礼》《勤与俭》,根据宣城市文旅局选拔,《山这边山那边》入选宣城市小戏孵化计划三等奖,编创舞蹈节目《茶山茶歌》,入围安徽省第三届群星奖舞蹈门类决赛。
三是繁荣群文活动,提升文艺工作水平。先后开展了“牛年春联征集”“线上摄影精品展”“非遗有奖竞答”等线上文艺活动,联合县书法美术家协会、县摄影家协会,每月开展书画展、摄影展各一期,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完成“唱支山歌给党听”——郎溪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演出。完成9个乡镇持续开展10场次“艺讲党史 理想宣城”党史学习教育艺术化宣讲基层行活动。开展“在那山水间—郎溪岳西两地书法美术摄影邀请展”活动。参加“我们的节日”广德市中秋文艺晚会·一地六县文化走亲活动。同时,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辅导工作,提高基层文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开展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定期完善数字化资源库。
四是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打造品牌活动。以县图书馆为依托,开展各类活动共计69场次。其中,以欢度元宵佳节为主题的线上猜灯谜活动,和“4.23世界读书日,你买书我买单”为主题的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红色故事绘:连环画中的党史故事”主题线上展活动,被新华社客户端、安徽日报客户端,宣城日报接连登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积极践行文化拥军,开展送图书进武警中队活动。巩固和拓展未成年人教育阵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每周一次的常态化手工DIY活动,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五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建平镇土墩墓群安防工程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00万元;《徽杭古道绩溪段和古徽道东线郎溪段》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已通过省级评审,现呈国家文物局评审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夏雨初烈士故居,获省级文物专项资金80万元,招标工作已完成;吕氏花敞厅维修工程获省级文物专项资金90万元,相关工作已启动。落实不可移动文物常态检查制度,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与各镇文广站站长、文物保护员签订文物保护安全责任书。相继组织开展了“5.18国际博物馆日”、《文物保护法》宣传周等宣传展示活动。
(三)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着力提高行业服务能力
一是强化文化市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近3000余人次,检查文化旅游经营单位950余家次,部门联合集中行动11次,发现整改问题隐患42处,受理办结举报投诉14起。立案查处2起出版物市场案件,处以罚款0.25万元,查处并收缴侵权盗版类非法出版物156本,责令并整改无证擅自从事出版物发行单位2家。加强出版物市场管理,不定期对出版物市场进行检查并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力地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同时维护了文化旅游市场、意识形态阵地安全,荣获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
二是突出行业疫情防控,紧盯安全生产不放松。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要求,加强对疫情形势预判和风险评估,动态调整防控措施,推动协调行业人员疫苗接种。严格落实预约游览、规范佩戴口罩、体温测量等措施。文化场所按要求建立“一米线”、落实消杀制度、出入场所扫“安康码”等措施。制定《郎溪县文旅局2021年安全生产执法工作计划》,通过安全生产督查检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促进运用法治手段强力推动文旅行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三是落实联点共建职责,抓好旅游系统文明委创建。严格落实联点共建职责,扎实开展“星期五志愿行动”活动、“每天一小时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完成“双禁”工作任务。制订出台了《县旅游系统文明委2021年“文明创建基础年”工作方案》,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3项、行业工作任务18项。及时召开县旅游系统文明委动员会议,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相继开展了文明旅游、文明礼仪、服务技能大赛等多项专题培训,会同融媒体中心开展文明旅游正面宣传和不文明旅游反面曝光行动,引导旅游者文明用餐,节俭用餐。
一是部分项目推进缓慢。部分项目由于前期论证不够完善,建设用地审批、供地需要时间,导致进度滞缓。二是服务品质总体不高。环境卫生、服务质量存在差距。民宿、农家乐管理服务缺乏规范。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三是专业人员缺乏,执法力量单薄。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承担了全县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执法检查工作,相对庞大的执法对象来说,执法人员数量较少,执法力量薄弱。四是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企业学法守法意识不够,规范运营制度不全,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不高。
(一)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提升郎溪旅游形象
一是按照我县“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新和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二是继续做好年度省市县重点文旅项目调度推进工作,力争重大项目招商取得新突破;三是继续开展旅游系列创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四是继续做好旅游营销推介工作,组织开展沪苏浙郎溪专场文旅推介会;五是做好苏皖合作示范区及“一地六县”工作。六是继续加强“一地六县”文旅联盟交流合作,做好长三角“一地六县”康养游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二)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打造郎溪文化品牌
继续加强现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运用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运行管理机制,以及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平台,开展好文化惠民工作。全面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开展文艺扶贫演出、全民阅读活动、送文化下乡,鼓励群众参与,实现“送文化”向“种文化”的延伸。打造一批具有郎溪特色的文化品牌,如:郎溪之春、郎溪县合唱节、美丽郎川行、乡村春晚、“你读书我买单”等活动。以徽文化、胥河文化(跳五猖、小马灯、降福会、大小锣鼓等),茶文化(中国绿茶之乡、瑞草魁、黄魁等)为重点,实施文化品牌提升工程。
(三)加强文物、非遗传承和保护,绘出郎溪文化符号
加强我县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提升工作,对已申报非遗项目和文保单位积极向上申报,实现升级。加大投入,加强文物、非遗的保护。继续做好对鸦山古道、建平土墩墓群、磨盘山遗址、明代城墙、欧墩遗址、侯村祠堂、有斐堂等古遗址、古居民、古村落修缮和保护工作,强化文物管理,坚持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常态检查制度,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积极举办“跳五猖”、“大小锣鼓”、等非遗文化活动传承培训班。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注重做好非遗的传承。
(四)加强广电、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行业治理
坚持管理方式创新,全面强化广播影视管理水平。在卫星电视方面,抓好两个重点。一是以城市小区为重点,大力开展整治非法传播境外电视节目行为,进一步加大对生产和销售源头的治理;二是适应直播卫星传播的新形势,加强对农村特别是对直播卫星接收设施的管理。在广播电视节目管理方面,重点抓好广告和栏目管理,进一步净化荧屏、声屏。三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开展文化市场监管、消防安全巡查,继续发挥“12318”文化市场举报电话和“12345”县长热线的作用,做到有报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