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发布会主题:郎溪县再生稻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二、发布单位:郎溪县农业农村局
三、发布会时间:2021年1月15日下午3:00
四、发布会地点:县数据资源管理局2楼2号开标室
五、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通报了2020年以来全县再生稻发展情况。
六、发布会出席人员:郎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侯新隆,郎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余水评,农技服务中心主任汪浩,科室负责人李宏兵。
发布人:侯新隆
主持人:余水评
七、邀请参加媒体:郎溪电视台,今日郎溪,郎溪发布,郎溪论坛,郎溪政府网、郎溪新闻网
八、新闻发布会议程:通报了2020年以来全县再生稻发展情况。
郎溪县再生稻发展情况通报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结合粮食安全,围绕今年以来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再生稻发展情况向大家做个通报,从而更好的接受社会各界对我单位工作的监督。
我县发展再生稻生产,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通过再生稻一种两收模式,实现冬季季节性休耕,减少轮作,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忙和减轻劳作强度;同时再生稻也保证了前茬的秸秆可以全量还田,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再者,再生稻的化肥、农药的投入量较其他生产模式明显减少,基本无农药投入;且再生稻的稻米品质优,符合当前大众绿色环保消费趋势,可有效增加生产效益。
我县再生稻发展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再生稻的发展纳入郎溪县“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重点项目之列。县农业农村局整合粮食生产发展、稻谷补贴等项目资金,向再生稻生产方面倾斜,在粮食提质增效示范点建设上,对开展再生稻生产符合条件的主体优先安排,在稻谷补贴中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贴,近三年来共计补贴资金364万元。
自2016年开始试验性种植再生稻,面积仅有300余亩,通过几年的发展,2020年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主要水稻种植区域为建平、十字、飞鲤、涛城、梅渚、新发、凌笪等乡镇,2020年再生稻种植面积最大是涛城镇,栽培方式有工厂化育秧机插、抛秧。2020年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525-55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200公斤,典型高产田块平均亩产459.2公斤,高产田块实现了亩产吨粮。
发展再生稻在提高农业种植效率的同时,科学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推动我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答记者问
一、再生稻作为郎溪县农业的特色产业,请问今年郎溪县再生稻的收成如何?
答:今年我们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1.2万亩,在今年8月17日时,市组织专家在涛城宗成家庭农场实测头季稻平均亩产578.6公斤;综合苗情监测再生季平均亩产为217.8公斤。11月17日省市专家组织再生季测产,我们的高产典型田块平均亩产达到460.6公斤。
二、请问我县有哪些支持再生稻发展的举措?
答:再生稻的发展离不开县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与农技人员的指导和农民培训的开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政策支持。县农业农村局整合粮食生产发展、稻谷补贴等项目资金,向再生稻生产方面倾斜,在粮食提质增效示范点建设上,对开展再生稻生产符合条件的主体优先安排,在稻谷补贴中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贴,近三年来共计补贴资金364万元。有力的推动了再生稻生产发展。
其次是农技人员引导。及时掌握再生稻生产动态,加强技术跟踪服务,明确生产中的风险控制,引导生产健康发展。同时注重发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对生产中涌现出来的好的主体,如涛城镇宗成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平凡种苗种植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涂世银、梅渚镇阳力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在培训中组织观摩交流,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稻米品牌创建带动生产发展的学习,推动再生稻发展。
最后是农民培训。连续三年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安排专项内容,邀请华中农业大学黄见良教授、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张效忠研究员进行专题授课,并组织种植大户到桐城、湖北洪湖、蕲春实地考察学习,提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认知度和种植水平。
三、请您谈谈发展再生稻有哪些优势?
答: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再生稻具备“三高二好四省一优”特点,即投入产出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稻米品质好、市场前景好,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秸秆全还田优化生态。总的来说发展再生稻让我们更好的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有效的推动我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请问再生稻下一步发展主要工作举措?
答:今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大力发展再生稻:
第一、做好示范,合理引导。及时掌握生产动态,做好宣传指导服务,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合理规避种植风险。
第二、争取项目支撑。继续争取在粮食生产发展、稻谷补贴等相关项目中合理安排资金,对再生稻品种、技术配套应用等关键环节予以支持。
第三、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合理引导现有“稻桩香”“宗成”、“漪湖香”“北纬三十一度五”等再生稻米品牌发展壮大,推进再生稻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加强品牌创建,发挥抱团发展优势,提升再生稻生产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