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22003252000R/202005-00018 |
组配分类: |
上级政策解读 |
发布机构: |
县审计局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领导解读】【疫情防控普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解读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2020-05-21 |
发布日期: |
2020-05-21 |
咨询机构: |
无 |
咨询电话: |
无 |
索引号: |
11341722003252000R/202005-00018 |
组配分类: |
上级政策解读 |
发布机构: |
县审计局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领导解读】【疫情防控普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解读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2020-05-21 |
发布日期: |
2020-05-21 |
【领导解读】【疫情防控普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解读
发布时间:2020-05-21 16:06
来源:县审计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一、背景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国务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二、起草过程
4月14日国务院第四次常务会议提出抓紧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之后,国务院法制办会同卫生部立即抽调人员,共同组织起草小组,草拟了条例的初稿
4月20日桑国卫、高守一、洪涛三位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的十几位医学专家、学者,对条例初稿进行研究、论证。会后,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条例征求意见稿立即送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安部、监察部等15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委法制局征求意见;同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学者,对征求意见稿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论证。根据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对征求意见稿作了补充、完善,形成了条例草案。
5月7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三、工作目标
国务院制定这个条例的目的与指导思想是,着重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准、反应不快、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为今后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法律制度。
四、主要内容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有时限:1--2小时
(二)五大措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一,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决定。
第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调查、确证、处置、控制和评价工作。
第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证及时运送。
第四,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以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第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 将给予行政处分
(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散布谣言等将受罚
(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创新举措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有应急预案
条例规定,应在全国范围内和省级行政区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要求,制定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六、下一步打算
(一)积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加强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规为主要内容的与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公共卫生配套设施。
(三)加强宣传,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方式科普卫生防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