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3251390/201811-00001 |
组配分类: |
年度计划 |
发布机构: |
郎溪县发改委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名称: |
【年度计划】关于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
文号: |
|
成文日期: |
2018-11-08 |
发布日期: |
2018-11-08 |
索引号: |
003251390/201811-00001 |
组配分类: |
年度计划 |
发布机构: |
郎溪县发改委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名称: |
【年度计划】关于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
文号: |
|
成文日期: |
2018-11-08 |
发布日期: |
2018-11-08 |
【年度计划】关于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8-11-08 00:00
来源:郎溪县发改委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作《关于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今年以来,我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桥头堡和示范区,全县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上半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增长9%;完成财政收入15.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7亿元,分别增长16.6%、24.3%;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亿元,增长7.5%;进出口总额15017万美元,增长80.3%。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畜禽水产增长较快。上半年,夏粮总产84781吨,比去年增产789吨,增长0.9%;油菜籽总产11883吨,减产19吨,下降0.2%;生猪出栏38605头,增长3.5%;家禽出栏215万只,增长9.1%;主要肉类产量6694吨,增长6.2%;水产品产量16135吨,增长15.8%。二是规上工业增速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18.7%;62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完成产值45亿元,增长45.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4.9%,较上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4.9亿千瓦时,增长61.5%。工业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特种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在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三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上半年,全县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0.6亿元,增长10.1%。成功举办第二届文化旅游节暨中国摄影地?水韵郎溪首届全国摄影大赛,游客接待量累计160余万人次,增长20%,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12亿元,增长18%;新建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17.07万平米,增长14%;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1亿元、贷款余额112.7亿元,分别增长11.9%、9.5%。
(二)全力扩大有效投资,项目工作成效明显。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增长2.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1%,工业技改投资下降15.1%,房地产投资10.1亿元,增长13.4%。一是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上半年,共签约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6个,新签约项目协议资金100.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4个,服务业项目2个;1-5亿元项目12个,5-10亿元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5个,新竣工项目11个,新投产项目7个,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利用省外资金32.1亿元。二是精准科学谋划项目。围绕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谋划重大项目54个、总投资677亿元;谋划拟争取财政性资金项目167个、拟争取资金12.6亿元;谋划市级储备项目71个、总投资641亿元,现已完成系统录入工作。三是吃透政策争取项目。截至6月底,全县已批到位项目81个,到位财政性资金7.23亿元,其中:竞争类项目26个,资金3.13亿元;企业扶持及补助类项目55个,资金4.1亿元。四是全力以赴推进项目。113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87亿元,94个列入市亿元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35亿元,150个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2亿元。
(三)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一是城市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大力实施城市建设“1151”工程,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大岩河水系二期工程、城区新建道路红绿灯及电子警察工程顺利实施,涟漪河水系整治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实验初中改扩建项目、第四小学新建项目、城市道路绿化工程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两馆”项目招投标和城区公交站台项目招标文件编制已经完成,国家园林县城争创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开发区建设继续加快。郎溪经济开发区已通过国家有关部委省级开发区公告目录更新审核,正式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上半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6.29亿元,增长45.6%,实现进出口总额8500万美元,增长62.7%;十字经济开发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5.5亿元,下降7.3%,完成进出口总额1652万美元,增长128%。《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由安徽、江苏两省发改委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正在开展规划研究。三是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加快推进。S214郎溪段改建工程、S202溧张路改建工程、建平大道以及S202郎溪至天目湖线、建平大道至江苏S239连接线、芜申运河定埠港口通港路全线贯通;芜申运河定埠段基本实现全线通航,商合杭高铁、235国道十字至七塔段等稳步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有序推进;镇宣铁路正式列入《安徽省现代化铁路交通体系建设规划(2017年—2021年)》,高效无缝对接长三角的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四)统筹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努力提升发展质量。一是积极化解重大风险。充分利用国家最后一年存量债务转换的机遇,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代发地方政府置换债券的额度,提前置换未到期债务。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管控还款风险,适时监控纳入债务系统的担保类债务,积极消化和有效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二是脱贫攻坚全力推进。增加基层扶贫干部114名,调整驻村扶贫工作队26个、队员30名。出台《郎溪县2018年脱贫攻坚“夏季攻势”实施方案》,梳理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强化专题调度,推动“十大工程”落地。三是污染治理全力推进。1-5月份,PM10平均浓度为105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6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60.3%。全面推动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积极推进实施梅溧河殷桥断面、新老郎川河、南漪湖水质提升及改善方案,保证水质达标。制定出台《郎溪县蓝天保卫战2018年实施方案》,成立郎溪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协调小组,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
(五)民生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完成全县民生支出14.7亿元,全县民生工程财政资金已到位5.67亿元,已拨付资金4.05亿元。贫困残疾人康复、就业扶持工程、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棚户区改造已全面完成年度任务。二是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快城区扩容建设,大力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深化教师无校籍改革,修订完善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各阶段教育优质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开展各类群体活动近100次,参加人数达5万人次。体育组织进一步健全,新成立县太极拳协会,全县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达30余个;开展文化类民生工程送戏进万村演出30场。进一步巩固完善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分级诊疗机制。县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实施过程中,郎溪县第四人民医院迁址新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将于今年9月份交付使用。深入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大力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发挥创新驱动左右。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国肽生物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积极培育韩华建材、新涛光电、国肽生物、东奥科技等4家企业筹建博士后工作站,组织动力源、国肽、新涛、托新等1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扎实开展打击黄赌毒、两抢一盗、扫黑除恶、治爆缉枪、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建设视频信访系统,推进网上信访信息系统联通应用,继续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总体较好,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一是经济总量不大的现状未根本改变,财政收入质量不高,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层次偏低问题未有效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产品主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三是有效投入增长乏力不容忽视,150个县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仅占年度计划的21.2%,远远落后于时序进度要求。四是招商引资仍显洽谈签约的项目多、后期跟进少、项目落户率和开工率较低等状况,缺乏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五是民生改善和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能力仍需加强。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规划对接。主动加强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的规划研究与对接,按照共聚“一条心”、共绘“一张图”、共下“一盘棋”的思路,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要素流通、生态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启动一批规划编制工作,做到以规划为引领,推进我县与G60科创走廊主要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二是加快交通互联互通。抓住《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签订机遇,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加快通往长三角地区的“断头路”建设,重点推进溧广高速溧阳段、芜申运河溧阳段建设,深入谋划宁杭二通道和镇宣铁路途经郎溪段的规划建设。三是推动合作平台建设。落实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与光明集团对接,精心编制白茅岭农场的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皖沪“飞地”经济合作。遵循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推进经都产业园、无锡工业园、常州工业园合作园区建设。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我县区位、资源优势,加强与G60科创走廊城市重大产业项目协作分工,吸引沪苏浙先进制造业在我县布局,助推我县经济转型提升。四是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抓住G60科创走廊、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建设的机遇,依托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科教资源,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大力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争取在我县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工作站,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领域进行科技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我县转化。
(二)突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和“六个一”工作机制,强化分级分层分类调度,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导向政策研究,确保实现“保8争10”目标。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大健康等产业定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重点区域,紧盯龙头企业,优化各招商组团、办事处、突击队等联动招商机制,实施精准招商,突出以商招商,积极拓展境外招商。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日常调度,推进项目早日落地。
(三)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效。一是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积极开展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大力开展政策宣讲,切实抓好国家和省市县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关政策等落地落实。聚焦“三重一创”,加强重大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扶持,加速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新材料、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继续扎实推进市级节能环保特种设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四新”经济,努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结构。二是积极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稳定粮食生产,主攻粮食、茶叶等农产品加工转化。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序推进以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民“三权”为重点的“三变”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能力,积极争创省级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新兴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扩大服务业规模和比重。积极推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观天下5A景区创建等工作。
(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是突出主城区建设。以打造省际交汇的县级中等城市为目标,高水平修编县城总规、乡镇总规,编制城市双修、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建设“多规合一”信息平台。采取PPP模式,加快推进老城传统风貌区修复、改造及城市水环境整合治理等项目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郎川大道沿线、老郎川河沿岸为重点的县城夜景亮化工程、中港西路综合改造、活水绕城等市政重点工程,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二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整县推进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一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进一步健全政府性债务管控体制机制,规范举债融资行为,硬化预算约束,将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严格落实债务双限额管理要求,明确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加强对政府性债务举借、使用、偿还进行全程审计与监督。合理控制政府投资规模,重点支持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亟待建设的民生工程项目、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切实减轻政府投资负担。认真做好“两个占比”测算,做好基金预算的编制与征收工作,建立常态监测机制,确保财政稳健运行。二是打好脱贫攻坚政策。继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实行精准识别常态化管理,切实解决未整户识别和分户致贫等问题,确保实现“零漏评”。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和脱贫需求,以到户项目和政策落地为重点,由帮扶主体共同研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和具体措施,提升精准帮扶水平。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杜绝错退现象。构建返贫预警机制,加大临时救助和帮扶力度,化解返贫因素,及时兑现已出台的政策补丁,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做好水、气、土污染防治,推进创建规划编制进度,把握时间节点,按序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强涉水企业日常环境监管,紧盯空气质量变化,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大力推进2018年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确保按期完成,加强土壤环境重点行业企业监管。坚持环保大检查常态化开展,保持打击违法排污行为高压态势。
(五)强化民生保障,共享社会文明和谐。一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项制度落实,统筹推进城乡就业。二是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权力推进“全面改薄”工程,合理规划两家县级医院的布局,推进医养结合继续大力推进我县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三是优化社会治理模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全力做好重要时期社会稳定工作,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