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省政府负责同志关于“一改进、四加强”的指示精神,根据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求,我处起草了《关于落实“一改进、四加强”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请于10月13日下午下班前反馈综合处(委办公大楼301室)。
联系人:徐梦倩
联系电话:62657942,17709690839
委综合处
2016年10月12日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落实“一改进、四加强”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关于“三农”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加快推进部省共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努力在现代农业建设上闯出新路,根据省政府负责同志要求,结合我委实际,现就落实“一改进、四加强”(改进服务方式,加强主体培育、加强金融创新、加强市场建设、加强技术支撑),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改进服务方式
新形势下,服务“三农”重点是服务农民、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深入田间地头,联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面对面了解情况和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着力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1.
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联系制度。省农委副处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1个示范区、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联系1个联合体或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联合体、1个农民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指导市、县联系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个农业项目。联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指导示范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品种品质结构、种养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农业循环经济结构“五个结构”,开展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落实项目载体、实施“四制”管理,探索构建品牌化运营产品生态圈、联合体组织企业生态圈和复合式循环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省农委将联系工作情况作为个人年度考核重要内容。2016年联系主体500个,2017年联系主体达到1500个。市、县两级农业部门除安排人员参加省级联系外,同时要组织本地区干部开展联系工作。
2.指导基层加强“四服务、一平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技术、市场、融资、信息等困难为重点,加强基层综合服务站建设,提高指导服务水平。加强物化技术服务,推进技术、投入品和设施等有机融合,实现生产良种化、设施化和信息化。加强品牌经营与质量安全服务,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安全有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产权交易服务,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激发农村要素活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加强融资保险服务,解决保险、融资难问题,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在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嵌入“互联网+”,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
二、加强主体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引领,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合与合作。
3.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联合体内各主体间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推动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参股联合、挂牌上市,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引导专业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依法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完善落实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开展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农民合作社和示范联合体评选。到2020年,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2000个、示范合作社达1000个、示范联合体达500个。
4.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加强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职能。扶持发展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提供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承包作业、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服务,支持开展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推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7年,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100个、示范主体1000个。
5.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落实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试点。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
三、加强金融创新
金融是现代农业的血液。要以农业担保、保险等为引领,推动金融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
6.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依托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加快建立市县分支机构,重点为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推动政策性担保机构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门槛,降低担保费率,力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在保余额比重逐年提高。
7. 创新农业融资服务。探索开展产业链融资服务,依托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加大对上下游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统一授信,实行“打包授信、分户使用、随用随借、按期归还”。继续做好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在风险可控、封闭运行、规范操作的前提下,扩大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农业企业在省区域性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业板”、“新三板”挂牌,鼓励具备条件的农业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上市。
8.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和推进主要农作物保险覆盖直接物化成本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风险保障水平。推动保险公司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推广政策性保险附加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模式。推动开展农作物收入保险、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农民信用保证保险和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鼓励联合体内牵头的龙头企业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统一联合投保。推动建立农业补贴、农业担保、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新产品,开展玉米价格保险+期货试点。
四、加强市场建设
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要以品牌为引领,加快建设有形和无形相结合、产地和销地相匹配、国际和国内相促进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9.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以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以行业品牌为支柱,以产品品牌为基础,加强我省农业品牌创建。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保护和营销体系,培育和创建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皖字号农产品品牌。办好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到2017年,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达到4700个,新增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200个以上。
10.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行动计划,借助邮乐农品、宇培吉品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甲级队,推进农产品电商向村级延伸。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11.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发挥省级农业对外合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以“主攻一带一路,开发非洲,巩固欧美,突破南美”为目标区域和开发重点,支持组建企业联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推动农业企业抱团“走出去”。建设一批以大宗粮油为主体的绿色专用原料基地、以“菜篮子”产品为主体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特色创汇为重点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扩大粮食加工转化产品和茶叶等优势农产品出口。
五、加强技术支撑
科技是农业生产第一动力。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努力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
1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依托省级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积极推进合肥现代种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出台加强基层农业公益性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入推进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培育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0家。
13.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落实“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方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加快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和示范基地评选。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支持试点县(市、区)依托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益农信息服务社。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启动芜湖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
14.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研究制定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意见。加快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收储全程机械化。开展农机化示范县创建和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山区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示范活动。大力推广深松整地、小麦精量播种、水稻育插秧、玉米标准化机播和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粮食烘干等关键环节机械和技术。继续对秸秆粉碎还田机、水稻育插秧机械和玉米收获机械实行敞开补贴。推动芜湖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农业部门要以严的要求、实的作风、真的担当,扎实推进“一改进、四加强”工作,并以此作为转变观念、改进作风的重要抓手,作为联系基层、服务农民的重要手段,作为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