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县司法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司法局> 回应关切> 主动回应
索引号:
003252043/201811-00002
组配分类: 主动回应
发布机构: 郎溪县司法局 主题分类: 公安、安全、司法
名称: 【以案释法】乡贤写诗办“报”宣传法治文化 文号:
成文日期: 2018-11-05 发布日期: 2018-11-05
索引号:
003252043/201811-00002
组配分类: 主动回应
发布机构: 郎溪县司法局
主题分类: 公安、安全、司法
名称: 【以案释法】乡贤写诗办“报”宣传法治文化
文号:
成文日期: 2018-11-05
发布日期: 2018-11-05
【以案释法】乡贤写诗办“报”宣传法治文化
发布时间:2018-11-05 00:00 来源:郎溪县司法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皖东南的天子湖畔、鸦山脚下,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这里有着茂密的山林、淳朴的乡亲,还有着闻名遐迩的徽商古道。林思凡,今年77岁,家住郎溪县姚村乡妙泉村,是鸦山造纸厂的退休工人,他凭着一腔公益普法热情,带领家人30多年如一日默默地坚守在法治宣传教育第一线。林思凡同志因其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突出贡献,多次接受省、市报刊媒体报道,被推荐为2018年度郎溪县“法治家庭示范户”,并在2018年度宣城市“最赞心动法治家庭”一季度投票中获得总票数第一名。
    【案例简介】:林思凡同志的特长就是写打油诗,他在鸦山古道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报道村里的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能量,供村民阅读评议,游客欣赏拍照。现在,这块小黑板已经成为鸦山一道靓丽的法治文化风景。
    【活动过程及结果:林思凡同志原先在鸦山造纸厂里上班,主要负责安全教育,在工作期间他就通过写小黑板来宣传安全知识。退休后,林思凡同志不愿像其他老人一样过平淡的退休生活,而是想通过自已的一点努力来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教育群众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经过多种探索,他发现通过“小黑板”来普法,法治宣传效果好并更容易为群众接受。他妻子在村口开了一家日杂小店,这个小店也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他灵机一动,将小店的墙面进行清理,刷上油漆,做出一块宽1米、长5米的小黑板。从此这块面积不大的“小黑板”,成了林思凡普法的“大舞台”。
    利用法治黑板报,宣传国家好政策
    林思凡同志从40岁开始打理门前的小黑板,义务办“法治报”37年,黑板报每月更新一次。30余年来,他的手稿已有近8万字,写满了十几本笔记本。黑板报的内容除了他自己创作的打油诗,还有通过广播、电视、书本等媒介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和国家政策。如去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林思凡为了弄懂学通十九大精神,还专门坐车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报告辅导读本回家学习,自己学懂了,再写成诗传达给乡邻。“田间地头把话拉,处处谈论十九大。一切工作党领导,执政为民不掺假。依靠人民创伟业,美好生活到万家……”这些通俗的语言既宣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也让群众及时清楚地了解到了十九大的知识和惠民政策。
    结合宣传节点,创作普法诗词
    林思凡虽年逾花甲,但他的思想却一点不“老”,他的黑板报编排的内容能够应“时”应“景”,与时俱进。他的“法治报”,一部分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村民语言解读和宣传法律法规和惠农政策,另一部分内容就地取材,把周边的好人好事加工成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教化村民,纯正民风。
    春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老林就出了“植绿造景、美化鸦山”的专刊。夏天,毒蛇出没,老林就在黑板报的显要位置温馨提醒上山劳动的山民:“夏天已到,毒蛇活跃。诸位注意,当心蛇咬。”秋季,老林自编了《防火歌》,“刊登”在黑板报上;冬季农闲,为了纯正乡风民俗,老林又在黑板上编了《戒赌》打油诗。
    鸦山在姚村乡的深山旮旯里,早些年,村民过着半农半樵的生活,闲来无事总喜欢聚在一起赌博,因赌博引起打架斗殴、夫妻闹矛盾的事时有发生。林思凡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仅自己不赌博,他想出要通过“诗教”来劝导喜欢赌博的人金盆洗手。灵感来了,就开始写打油诗:“劝你莫要学赌博,赌博没有好结果。凡是赌博赢的少,到头总是输的多。输了借钱想赶本,越赶越是超负荷……”这首朗朗上口的《戒赌歌》在黑板报上“发表”后,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另外,也从法律的角度,对赌博行为进行重新定义,告诉大家聚众赌博还会触犯一定的法律。渐渐地,原先好赌的汪老五,金盆洗手,办起竹木加工作坊,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挣钱致富。如今的“汪老板”感慨道:“赌博自古不是好交易,现在的父老乡亲都忙着挣钱,村子里再没人赌博了。”
    每年清明节期间,村民都会带着炮竹、纸钱、灯笼上山扫墓,山上树木林立,杂草丛生,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轻者烧毁别人家树木,引发大量的矛盾纠纷,重者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乡司法所也多次到村组开展法治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但是村民大部分不在家,有些村民不识字,宣传效果不够。林思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连夜编写一篇题为《莫带火种上山》的打油诗,第二天就更新在黑板报上。村民们从田间、山上劳作回家后,经过林思凡的杂货店门口,读着这首打油诗就知道了清明防火的重要性。同时针对不识字的村民,林思凡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利用傍晚间村民到杂货店门口聊天时,自己朗诵打油诗,并一一为村民解释。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林思凡将各类法律知识向村民做了潜移默化的法治宣传。
    【案例评析:林思凡他用自己独特的诗教方式和善行义举,为山乡村民树立了好人坐标。他表示:打油诗和小黑板,看起来朴素,很土,但土的东西却很伟大——有着独特的闪光点。写诗办“报”宣传“法治文化”他会一直坚持下去,更会主动积极的带动更多热爱法律的人参与进来,为“法治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默默奉献着一份自己的力量。在近期出炉的“姚村乡善行义举乡贤榜”上,林思凡作为鸦山乡贤排名第一。
    【启示:当今时代,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发展迅猛,受众广泛,宣传及时,黑板报、宣传栏、宣传单、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但是,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对于郎溪县姚村乡妙泉村这样偏僻的乡村和文化程度较低、性格淳朴的村民来说,这些新型媒体不要说使用,连看都没看过。因此,林思凡的法治黑板报和打油诗更易被群众接受。这些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浅显易懂,群众一看一听就知道说的是什么。因此,这种早已过时、落伍的宣传方式对于山区群众来说却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