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办公
  • 繁體版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乡镇动态

建平镇:“绿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7-06-22 06:40 来源: 浏览: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郎溪县建平镇召开了“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题整改行动推进会,明确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具体负责联系村的专题整改行动,要求做到全程参与、督促指导、严格把关。要想拔掉“穷根”,产业扶贫是重中之重,要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才能加快脱贫步伐,努力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稻谷香龙虾肥

在建平镇松林村,我们看见村民易怀红卷起裤脚,正在稻田里忙着清理杂草。“今年收成可不一样了,不仅有水稻的收益,还有另一笔可观的收入……”,易怀红乐呵呵地说着。今年,他不再去县城做油漆工,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地道的农民,而他口中说的“可观的收入”又是什么?说着,易怀红便指着田里的网兜,随着他手指的方向,原来他口中的“宝贝”就是龙虾!长势喜人的水稻边沟里,龙虾或是飘浮水面,或是游弋水草边。

今年3月份,易怀红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小额信贷贷款到现金5万元用于稻虾共养的创业。随后,他主动找到水产站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过来人学习养殖技术,了解小龙虾的市场前景、生活习性、繁殖生长周期及稻虾共作模式,再到环沟开挖、设施防逃、水草种植、苗种投放、饲料喂养、疫病控制等等环节,为创业做足了准备工作。

“稻虾共作”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将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融合为一个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植物来脱氮、脱磷,为水生动物创造了干净、健康的生活环境;水生动物的粪便和残饵,又是水稻生长的良好肥料,通过“稻虾共作”,既实现以渔促稻、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稻米品质,又实现以稻促渔、净化水质、秸秆还田、生态循环利用,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生态高效”,实现典型的高效、低碳、生态的立体种养模式。

易怀红对于新引进的种养模式充满信心,他说:“我家经济条件不太好,有一儿一女要上学,经济压力很大,一直以来多亏村里的帮助,这次还帮我创业。我在心里算了笔账,通过‘稻虾共养’每亩田能增加收入高达1000元左右,起码每年能增加年收入30%~50%,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改变现状早日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稳定致富是最终目的。易怀红是该村唯一一户未脱贫的贫困户,我们要尽全力帮助他脱贫致富,” 松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朱严光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询问易怀红的养殖情况,“稻虾共作”养殖技术对于该村既是尝试又是挑战,希望新的种养模式能带动全村更多的人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小莲子销路广

615日,在该镇张钱村良发合作社莲蓬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碧绿的莲叶,粉红的莲花,全然闻不到一丝化学农药味,沁人心脾的是阵阵莲花香。 “莲子是从湖南采购的,今年三月份刚刚种下,待到六月底就是收获的季节,如果产值好,会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张钱村的扶贫专干李勋凡立即给我算了一笔账,“种植莲蓬的成本价格是每亩350~400元,人工费每亩800~1000元,而莲子产量预计每亩400斤,每斤价格是12元,这样算下来,我们预计一亩田的纯利润就有三千多元,一年光莲蓬销售这一项的纯收入就有二十万元左右,这不仅能提高我村的经济水平,还能带动附近村民尝试可靠的致富路径”

找到适合的项目同时还有寻好销售渠道,村两委与良发合作社签订了莲种包销协议,通过网络扩大销路,将产品销售到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莲子虽小,收益却很大。鲜食莲蓬只是其中一部分,籽莲附属产品还有干莲子、荷叶、藕带等,我们挑选的是品质较好的莲子,所以那时候我们去外调研的时候,就已经有企业想要收购我们的莲子。”李勋凡介绍说。

六月,莲田中青翠的莲蓬已渐成熟,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今年是该村第一年试种莲蓬,村民们都对此项目满怀期望,一旦有人尝到甜头,就会一批有劳动力、有致富想法的群众“大显身手”。我们可以想象,待到成熟期,莲农们背着背篓,穿行在“绿浪”“花海”之中,采摘已成熟的莲蓬,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丰收图”。

找准支点推动产业扶贫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扶贫就有多少策略,建平镇不断深入了解当地发展和贫困群众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因户施策、精准扶贫。

找准产业。产业扶贫,找准产业是关键。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力点,紧紧依托资源禀赋想办法、谋路子,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林则林、宜游则游;要用市场意识、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做到提质增效,让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子、每一个贫困户都有走向市场的产业。

要找准模式。产业扶贫,需要新产业新业态,需要拓展产业链价值链。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资源变资本、把投资变股金、把农民变股民”,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新活力;围绕主导产业,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争创品牌;要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让“信息进得来,产品出得去”。

找准骨干。产业扶贫,离不开骨干企业和好的带头人。要鼓励干得好的企业,更新技术水平,扩大经营规模,打响品牌效应,坚定不移做大做强;要引入更多优秀企业、专业人才,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开创产业扶贫新天地;要大力发掘本地区产业发展中的“能人”,加强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解决信息、资金、技术等难点问题,让“先富带动后富”。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只有紧扣“精准”二字,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对路的政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行动,量身定做、对症下药,才能让富民产业红火起来,才能栽“富根”、开“富路”!(高阳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