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7日下午,宣城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孙金平率市防汛抗洪专题采访组来我县采访防汛抗洪工作。当晚,县委书记张千水、县长王庆武先后接受专访。7月8日,采访组一行赴第一联合圩朱侯、三岔段等多处重点防汛地点做深入采访。7月9日,《宣城日报》头版刊登了《抗洪抢险,郎溪是这样做的……》。全文如下:
7月7日下午,市委书记姚玉舟到郎溪县检查指导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检查中,姚玉舟对该县及时备足抢险物资,组织老兵突击队、商会突击队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要求认真总结推广。
7月7日晚,记者前往郎溪“取经”,一探该县在抗洪抢险过程中的好做法。
有一套完整的巡查机制
持续的暴雨,让位于郎溪县建平镇境内的第一联合圩成了全县关注的焦点。
这个圩堤环绕城区而建,圩内面积20.75平方公里,涉及城关、西郊、朱候、松林、三岔等行政村,是郎溪城区的第一道保护屏障,一旦溃破,城区必将陷入万分危急的境地。
“重点圩堤必须重兵把守!”
巡查,怎么巡?郎溪县防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县以第一联合圩西郊、三岔、松林、朱候等处圩堤巡查为重点,按照800米-1000米一段、6-8小时一组的要求,将172名机关干部分为63组,明确21个责任分段,每段明确由1名防汛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带队,把巡查内容、巡查路线和时间次数要求分解到班组,落实到个人,分埂段、分时段,全天候、不间断开展巡堤查险工作。
巡查,巡什么?郎溪县要求巡查人员重点针对堤顶有无跌窝痕迹、堤身有无滑坡征兆、堤脚有无散浸、管涌、附近水塘水面有无水花、气泡等现象,严格按照要求填写检查记录,发现险情和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并派专人盯守,密切监视险情发展变化情况,同时详细记录时间、部位和险情概况。
巡查到位,无缝交接必不可少。该县要求巡查人员严格按照时间、地点要求,落实交接班制度,并做好交接记录,特别是针对发现的险情和异常情况进行详细交接。同时,相邻巡查班组间严格按照要求对交接段处进行交叠巡查,严防出现空白地段。
巡查过程中发现险情和异常情况该怎么办?对此,郎溪县“见招拆招”,建立了险情报告制度。即:要求巡查人员在做好现场应急处置和盯守工作的同时,立即向县、乡两级防汛指挥部进行汇报,县、乡防汛指挥部接报后,立即组织技术力量和抢险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巡查记录和险情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紧急会商……
这套巡查机制完整、完善,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环环相扣,保证了每一处险情能够得到及时发现、上报、处理。
不打无准备之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记者此行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早做准备首先体现在防汛意识上。4月下旬,郎溪县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较往年提前近一个月,这个时间比市里甚至省里都早。“早做准备,才能提前绷紧干部群众防大汛、抗大灾的意识。”郎溪县委书记张千水如是表示。
早做准备其次体现在物资储备上。洪灾发生,郎溪县切实做好各项物资储备工作,确保一旦接到险情命令,可在最短时间内将防汛抢险物资运送到位,确保备得足、调得动、运得出、用得上。“无论是乡镇还是城区,几乎每个仓库的抢险救援物资都是满的。”郎溪县县长王庆武说。
早做准备还体现在技术力量上。灾情发生期间,该县邀请12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4个专家组,分赴沿湖4个乡镇指导防汛抗灾工作。与此同时,在现有队伍基础上,县里组建5支抢险预备队和9支突击队,随时待命。
早做准备更体现在应急抢险上。面对这场洪灾,郎溪建立了“五个一”机制。即一名联系县领导、一名镇村干部、一个专家团队、一支抢险队伍、一支巡埂队伍,要求进一步加强巡查值守,突出城市防洪、万亩圩口等重点区域,全力抢险排险。
有备方能无患。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郎溪抗洪抢险的重要举措。从意识到物资储备,从技术力量到应急抢险,郎溪县全面部署,充分准备,为打赢这场抗灾抢险奠定了重要基础。
干群齐上阵,汇聚强大救灾力量
7月8日上午9点多,在建平镇朱侯村的一处道路旁,30多名突击队员正顶着炎炎烈日施工铺路。旁边一面旗帜迎风飘扬,上面赫然写着“老兵突击队”。
“这是村里的交通要道,对于之后抢险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突击队发起人之一的徐飞是村里的一名退伍老兵,他告诉记者,自从郎溪遭受洪灾后,他便主动请缨,通过建立微信群集结了一帮退伍老兵,组成了“老兵突击队”,全力支援抢险救援工作。
在郎溪县,像“老兵突击队”这样由村民自发组成的抢险队伍还有很多。采访当天,记者在朱侯村看到了另外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正不畏高温,填装沙袋,全力填补村里一处出现塌方的道路。
“我们来自县里一家房地产公司。”这支抢险队伍负责人程干亮介绍说,昨天他们本来是给参加抢险救灾的官兵送物资的,但看到官兵们奋力抗灾,很多人被这种精神感染了。“回去之后我们立马组建了抢险队,也想在抗洪救灾中贡献一份力量。”程干亮说。
干群齐上阵,这是记者此行采访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天力公司抢险突击队、国平公司抢险突击队、十字商会抢险突击队……连日来,由郎溪县内相关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抢险队伍,积极投身到抗洪抢险一线。
“这些抢险队伍是原有乡镇抢险突击队的有力补充。”郎溪县防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抗洪抢险期间,无论是在险情多发的第一联合圩,抑或是其他抢险救灾一线,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突击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抗洪抢险。热火朝天、紧张有序的抗灾氛围异常浓厚。
一线救援力量充足,后勤保障也是有序有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洪灾面前,只有干群齐上阵,才能汇聚强大的抢险力量,进而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大后盾。■本报记者 顾维林
记者感言:
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郎溪县通过完善巡查机制、做好各项准备,压实了前期工作,再通过凝聚干群合力,稳固了后方力量,这一“前”一“后”,拧成了一股绳,保证了抢险救灾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老实说,这些所谓的经验也并不都是创新之举,各地都在做。那为何郎溪能够凭借“老路子”取得“新成效”,归根结底在于抓落实。
只有抓好落实,才能把工作的思路、规划和部署变为现实;只有抓好落实,才会使得相同的举措,产生不同的效果。抗洪抢险工作如此,其他工作亦是如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