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川大地,招商引资,大潮澎湃,激荡出倍受关注的“郎溪现象”。在气象万千的“郎溪现象”背后,它的奥秘何在?
带着疑惑不解的问号,我们走进郎溪,倾听、记录、交谈……一路走下来,一个个“?”在不经意间悄悄拉直了,成为令我们豁然开朗的“!”
“以诚招商”引发“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变化。
郎溪的招商引资热潮正如一场飓风,引起它的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
在郎溪,我们得到的回答是:诚信。
诚信不靠言语,而是实实在在的作为、打动人心的行动。这一点,无锡市东日昌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兴最有发言权。
2009年7月,郎溪县招商局开始与李伟兴接触,有意将“东日昌”引入“无锡工业园”。对李伟兴来说,郎溪并不是他的第一选择,在此之前,他已与本省淮安市盱眙县开发区签下了意向协议,并交了订金。
抱着多看一家也无妨的想法,他决定到郎溪看看。在县招商局安排的欢迎晚宴即将结束时,李伟兴向陪同的招商局工作人员谢义宏突然发问,一连提出8个问题:“郎溪工业用电的价格是多少?能否优惠电价?天然气开口费怎么算……”小谢逐个做了回答,李伟兴听了之后没有多说什么。
隔了十来天,县招商局长张龙清赶赴无锡进一步洽谈。谈兴正酣时,李伟兴又提出了同样的8个问题。与小谢一样,张龙清一一详细回答。这一回,李伟兴仍然没有表态。
2009年9月,李伟兴再到郎溪考察,这次是郎溪县委、县人大、县政府主要领导出面接待。会谈近尾声时,他仍把这8个问题一股脑抛向了县领导,得到的答案与前两次如出一辙。
谁也没有想到,这当时几乎没有人注意的小事,却被李伟兴记在了心里,引出了“东日昌”在郎溪的一个大动作。2009年10月,李伟兴决定企业搬迁,就搬到郎溪!即使损失交给盱眙的订金,也在所不惜!
正式签约的那一天,李伟兴对张龙清说了实话,“我们外来投资商最担心招商人员对政策信口开河,所以同样的8个问题,我在不同的场合问了3次,不同的人却给出了同一个答案。这说明,郎溪招商人诚实。”
正是这个“东日昌”,成为“无锡工业园”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它总投资6亿元,目前1.2亿元生产设备已订购到港,即将动工生产。
郎溪“以诚招商”的“蝴蝶效应”,在常州市容天乐集团董事长杨燕敏的身上,同样得到了极好的验证。
2008年9月,杨燕敏与郎溪“常州工业园”签约,将企业从常州迁至郎溪。在交纳80万元土地保证金之后,他的企业由于资金问题,难以继续履行投资协议。不得已,他找到郎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说明了企业的困难。他想不到的是,开发区爽快地一文不少退还了80万元。
之后的半个月工夫,“常州工业园”接二连三来了常州客人,他们的开场白说得一模一样,“是容天乐的杨董推荐我们来的,他说,郎溪人可信,郎溪县政府是值得信赖的政府。”目前,经过杨燕敏介绍,已有3家常州企业正式落户园区。
3次提问引来6亿元的大项目,退还80万元引来上亿元投资……正是诚信这只看似平凡的“蝴蝶”,在郎溪招商引资中,引发了一连串神奇的“效应”,它不仅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大项目,更博得了这千金难买的口碑、来之不易的信任!
现在,那只诚信之蝶依然翩翩飞舞在郎川大地,“以诚招商”的“蝴蝶效应”还在衍生,还在放大……
“以商招商”带来“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领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在经济学上,指经济个体的聚合效应。
“集群式招商”是郎溪招商引资最出彩的亮点。这个亮点正是“羊群效应”最生动的诠释。
生动的诠释来自于失败的教训。
2006年,新组建的县招商局将重点放在了浙江。经过与瑞安的顺达电器集团长时间洽谈,顺达有意投资郎溪。但是,在正式签约的前一天,集团高层通知郎溪方面:“我们不来了。”县招商局副局长祝栋很意外,“我们前期谈得很顺利,为何临阵变卦?”顺达方面的回答是,“仔细测算过了,郎溪没有配套产业,买一个螺帽还得跑几百公里,成本太大。”
大项目擦肩而过,郎溪痛定思痛。不改变模式,招商始终没有大突破,成不了大气候。唯有“以商招商”,才能形成配套基础,才能产生产业集群。
“以商招商”的命门,是第一个“商”字,找出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攻下行业中的领军人物。“领头羊”引来了,不愁后面的“羊群”不跟来!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领头羊”都是大企业,说动他们,谈何容易!
这天大的难事,郎溪人却不动声色地做成了,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引来了一个“南方”,搬来了整个“南泉”。
这话还得从2008年夏天说起。
那段时间,无锡市南泉镇机械制造业面临搬迁。得知这一信息,招商小分队即刻赶往南泉。多方联系,获悉“南方封头有限公司”在当地举足轻重,负责人是70多岁的杜跃良,他是南泉商会会长,德高望重,一言九鼎。
这不正是踏破铁鞋寻觅的“领头羊”吗?怀着满腔的诚意,小分队一次次叩开了杜老的家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杜老被他们的热情打动、被优惠的条件吸引,觉得迁到郎溪确实利于公司发展。
杜老点了头,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为人热情的杜老主动提出:“这样吧,其他的企业,我陪你们一起跑!”在南泉镇一路跑下来,难进门的企业敞开大门,拒之千里的事也谈得顺利。小分队拜访的企业家们异口同声地说:“只要杜老的厂搬到郎溪,我们跟着来!”
在“南方封头”带动下,整个南泉镇有近200家企业与郎溪签约,郎溪倍感困扰的产业配套问题,被扎堆的“羊群”解决了。
3年多来,“羊群效应”持续发酵。在“领头羊”凯灵日化的带领下,无锡市华庄镇几百家企业签下了投资协议;去年10月,郎溪又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对接上了,找到了关键人物、镇党委书记黄健明,洽谈合作共建一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园。
3年多来,“羊群效应”成果卓著。郎溪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令郎溪人骄傲的是,企业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上中下游配套厂家一应聚全,再不会有“买个螺帽跑几百公里”的抱怨了。在产业有力支撑下,郎溪工业发展也一改“孱弱”形象,挺起了结实的脊梁。
3年多来,“羊群效应”影响深远。“羊群”的大规模迁移引起了无锡市的关注,《无锡商报》用3个整版的篇幅,报道分析郎溪怎样挖走了几百家无锡企业。在安徽省政府政研室撰写的《关于郎溪县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中,对郎溪“以商招商”的做法,评价为“无锡工业园是郎溪整体承接产业转移的经典案例。”
今年,郎溪仍在复制“羊群效应”,早早锁定了新的“领头羊”:“高大外”——高新技术、体量大、外向度高的企业!
“保姆服务”造就“梧桐效应”
梧桐效应:古有“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之说,今多指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
招商如引凤,安商需要梧桐树。郎溪到底栽下了什么样的梧桐树?
在开发区,我们见识了一棵货真价实的“金梧桐”——郎溪县特种设备检测中心。这是全省唯一一个在县级设立的检测中心。它的来龙去脉,跟“无锡工业园”密切相关。
2008年,郎溪筹建以特种设备制造业为主导的“无锡工业园”,这是一个特殊行业,需要特种设备的检测。招商中,客商提出了两点核心要求:一是异地办厂,特种设备办证周期太长;二是特种设备异地检测,成本太大。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企业搬迁就毫无意义。
市县两级质监部门把企业的要求当作工作目标,立即与省局协调,多次邀请相关领导和处室前来实地考察、去无锡听取企业的意见,恳请省里予以倾斜支持。
对其中的甘苦,县质监局长李建华提得不多,“总之是一言难尽。”他觉得,过程确实艰辛,重要的是在市县共同努力下,事情办成了。省质监局为“无锡工业园”特别开辟“绿色通道”,原来要3个月到半年才能办下的“生产许可证”,缩短为22个工作日办结。最具含金量的是这一条,由省特检院全额投资在郎溪建立检测中心,栽下了这棵“金梧桐”!
2011年9月1日,市质监局、郎溪县政府、省特检院签订《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示范区建设备忘录》;2011年12月28日,检测中心正式挂牌运营。对“金梧桐”的功能,李建华做了通俗的解读:“把技术机构送到企业中,把技术服务送到工厂里”。
这棵“金梧桐”,已是郎溪对外招商分量最重的一张“底牌”,更是郎溪安商的一张“王牌”。中心已成为集特检、计量、质检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了更全面更完善的服务。
对此,企业感受最深。凯灵日化董事长宋剑星说:“在无锡,我们得把设备从华庄镇运到市区的检测中心;在郎溪,检测就在厂门口,中心还派技术人员驻厂监检,省了我们多少事!”多个企业家也提到,“我们就是冲着这棵‘金梧桐’来的,有检测中心在这里,现在叫我们走也不走了。”
“硬环境”有“金梧桐”,郎溪服务企业的“软环境”,同样可圈可点。开发区设立了综合服务中心,职能定位很明确,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这个“保姆”无微不至、无所不能。“安徽一变”总经理屠建益有切身体会,他与郎溪签约时提了一个要求“15日内动工”。这是一个难题,因为规划的地块上有一座小山头,15天啃掉这块“硬骨头”,难!屠总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开发区调来了40多台挖掘机,24小时不停歇,10天平整了128亩土地。他到现场大为惊讶:小山头不见了!“还有什么话说,这就是郎溪速度!”
这个“保姆”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县自来水公司驻开发区办事处主任金太平,就是一位出色的“保姆”。老金的手机是24小时服务热线,开发区的企业只要出现了和水有关的问题,他随叫随到。2011年他抢修100多起、处理故障50多起,就连正月初二工地上还有他的身影。老金很辛苦,但他苦中有乐:“为客商服务,就是为郎溪发展服务。”
郎溪栽下了“金梧桐”,郎溪人呵护着“金梧桐”,引凤来栖,为凤安巢。
“郎溪现象”的这些奥秘,其实并不神秘。
“蝴蝶效应”的起因,都是不经意的小事,却引发了不平凡的效应,因为他们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诚信”的原则,“做不到的事不说,说到的事一定做到”,所以,郎溪塑造了“诚信政府”的形象,挣下了一笔无法估算的无形资产。
“羊群效应”的道理简单,关键是为什么只有郎溪抓住了“领头羊”?因为他们善于寻找突破口,善于锁定目标,善于攻破堡垒,所以,更多的企业纷至沓来,郎溪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样本”。
“梧桐效应”说明的不过是软、硬环境建设,郎溪想得早,有了全省第一家县级检测中心;郎溪人干得多,被客商夸为“保姆式服务”,所以,郎溪拿到了“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的金字招牌。
当然,郎溪发展的奥秘,并不仅是这三个效应就能全面概括,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思,这些表面的效应之下,还有一个坚硬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贯穿发展历程的,有胆识有韧劲的“扬子鳄精神”、有毅力有恒心的“钉子精神”!这两种精神表现在郎溪人身上,是那股敢为人先主动作为的闯劲、是那股真抓实干的实劲、是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正是有了这个内核的支撑,各种效应相得益彰,“郎溪现象”流光溢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