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和“示范”是示范区建设的两大关键点。因此,规划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这条主线,明确提出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与发展的方向、承接载体、要素支撑、基础设施配套、政策保障等内容。规划突出示范效用,努力将科学发展观付诸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实践中,探索科学承接与发展的新路径,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它具有以下十大亮点。
【亮点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
【亮点二】规划从示范区内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即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在内的沿江产业发展轴,合肥、芜湖两核,以及滁州、宣城两翼。
【亮点三】在皖江北岸的无为、和县一带和安庆、池州、铜陵交汇地带,分别规划建设两个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以满足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需要,同时带动几大产业组团联动发展,并为皖江城市带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提供平台,促进各板块功能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亮点四】示范区不仅要承接产业转移,而且要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发展有机结合,目标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产业链承接,培育壮大战略性主导产业;突出错位发展,积极承接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功能转型,打造生态安全农业基地。
【亮点五】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有机结合,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如强化示范区产业创新能力,在汽车、机械设备、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吸纳一批高端人才,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创新技术溢出效应,引领产业集群式承接。
【亮点六】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如建立泛长三角五大基地,推进与长三角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及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接。在全省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如带动皖北发展现代农业、能源、化工、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进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互动,加快与各区域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全省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亮点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如严格标准,转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要求,严格执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实行项目供地准入制。
【亮点八】赋予示范区先行先试权,鼓励改革与创新,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如允许示范区在调整行政区划、土地管理、环保政策、价格改革、社会保障等领域先行先试,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中西部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积累经验。此外,通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亮点九】一些政策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中央财政每年给予专项补助,用于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设立示范区产业投资基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示范区税收优惠政策等。
【亮点十】规划不仅对皖江城市带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沪苏浙等省市也提出了要求,重在务实,推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