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毕桥镇长何新村顺利通过省环保厅关于推荐申报国家级生态村的公示,这标志着该镇“生态优先”理念和“生态立镇”战略结出新硕果。
长何新村位于毕桥镇西北部,紧靠南漪湖东,辖23个自然村,总面积13.5平方公里,拥有9000亩耕地、1000亩山林及3000亩茶园,绿化率达32%,盛产毛竹、茶叶、媒鸭及各类鱼虾水禽,是一个宜居宜游的生态优美村庄。毕桥镇不断挖掘本地生态文化内涵,2011年在全县率先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后,围绕巩固和深化创建成果,及时成立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乘势而上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村争创工作。一年来,镇村上下一心,立足自身优势,坚持科学发展,采取四项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努力打造和谐美丽乡村。
一是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氛围。在利用镇村宣传阵地刊登绿色生态宣传资料的同时,在节假日开展篮球比赛、知识演讲、书画展览、健身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将绿色生态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群众在欢乐祥和的活动中接受绿色生态文化教育,充分认识到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是一件造福乡里的实事好事,在提高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全民创建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夯实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基础。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城区都市化、郊区城市化、集镇精品化、村庄田园化的“四化”要求,毕桥镇集中各类资源要素在中心村实施高质量高标准生态建设,提高有限资源的共享及科学合理配置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力度。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继续深入推进小农水工程、“百塘工程”等农田水利项目,截至目前长何新村累计整治当家塘坝37座,沟渠清淤清障5000余米;在中心村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中,积极争取项目支撑,大力开展改厨、改圈、改厕工作,提倡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规划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努力营造蓝天、碧水、村美、人和的和谐人居环境。
三是持续加大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向纵深推进的力度,提升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效果。毕桥镇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十大文明创建”活动,不定期全方位督查不文明行为和十大陋习行为,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劝阻纠正,不断美化、优化镇村环境和形象;理顺给水管线铺设,改造沿路排水沟渠,在村主要地段合理设置了50个垃圾箱,推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聘请人员组建专职环卫清扫、转运队伍,严格落实日保洁,公共基础设施的优化完善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心舒坦”,村庄环境得到了有效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是启动生态科技农业战略,创新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格局。毕桥镇导入生态循环经济理念,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土地和病虫害监测工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加工业,鼓励创办生态加工实体。同时以生态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吸引生态茶、竹、农产品等生态环保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吸引农家乐及生态旅游等服务产业落户,努力构建以国家级生态村为聚点的生态环保产业模式。
生态立镇,美化环境,深得民心。通过打造高品味、高水平的绿色、文明、生态乡村, 毕桥镇的镇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镇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加健康、稳定且可持续发展。据最新问卷调查,长何新村村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率高达96%。(王堃、易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