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催新芽,高山采好茶。近日,天刚亮,在郎溪县姚村镇红旗村茶叶农场的张家小湾茶山上,系着防水围裙、头戴斗笠、身背茶篓的采茶工们,来到采茶区后各就各位,巧手灵动,采摘嫩油油的新茶。
放眼茶山,岚雾氤氲,一垄一垄翠生生的茶树,像梯田一样从山脚延伸至山顶。江善友是这个片区的管理员,他把采茶工们有序引领到当日限定采茶区,然后垄上垄下地奔波,手执小喇叭反复呼喊——“大家注意,茶叶采好、采小,一芽一叶!”
江善友告诉记者,这些采茶工有本镇的,也有从郎溪县建平、涛城、十字、飞鲤等镇请来的,老板每天安排3辆大巴车接送,“还有一部分是从芜湖、寿县和泗县那边雇来的,老板管吃管住。”
红旗村生态茶场的负责人曾文进,1991年出生,是郎溪县涛城镇创业青年,他于2017年春来到姚村镇红旗村流转荒山、岗地营建茶叶农场,由最初的150亩发展到现在的1200亩,主要茶叶品种除了奶白茶,还有黄金叶、龙井早黄等,2021年注册成立茶叶种植家庭农场。
据曾文进介绍,他选择姚村镇发展茶产业,主要是相中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姚村镇作为郎溪县唯一的山区镇,茶山海拔从210米到487米不等,温差大,石质山场透气性好,根深叶茂,再加野花杂生,山雾缭绕。“茶园管护也是原生态的,我们一直坚持人工除草,不用化肥和农药,主打‘高山生态’牌。”
这几年,曾文进主要忙于扩大茶园规模,铺设喷灌、滴灌设施,投入较大。他说,等明后年茶园都进入丰产期,效益会更好。
为延伸茶叶产业链,2024年曾文进承租了红旗村的精品茶叶加工厂房,加工干茶有了阵地。同时,茶厂也收购周边散户的鲜叶,当地农户的茶叶可以“现采现卖”。
目前,曾文进的茶叶农场有800亩进入丰产期,清明前一周开园采摘新茶,先采奶白茶,接着黄茶上市,高峰期需要采茶工500多人。计酬方式有“按天计酬”和“多采多得”两种,采茶工每人每天挣200元不成问题。
红旗村村民张善凤今年74岁,但采茶速度不逊年轻人。她说:“我每天摘(茶叶)4斤半,能挣两百块,一季茶叶摘下来,收入六七千块钱。我老伴平时在这个茶场做杂活,一年也能挣个万把块钱。”目前,红旗村茶叶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和用工(含茶叶加工厂用工),带动红旗村100余户近300人增收。
历史名茶“瑞草魁”产于姚村镇的鸦山山脉,也叫鸦山岩茶,茶区绵延约9公里,目前可采茶园约2000亩。1992年,瑞草魁参加全省名茶评比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同年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2017年,绿茶制作技艺(瑞草魁)入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陈全荣是绿茶制作技艺(瑞草魁)代表性传承人,他承包的白阳岗瑞草魁生态茶园有200余亩。“瑞草魁茶叶的最大特点是外形挺直略扁,色泽翠绿,冲泡成朵,形如雀舌,汤色清亮,香味浓郁。”陈全荣说。
陈全荣的茶园面积虽然不大,但每年春季采茶、制茶,能为周边村民提供二三十个季节性务工岗位,助力村民增收。
姚村镇党委书记王朝伟告诉记者,姚村镇的环境和气候非常适宜茶叶生长。近年来,该镇积极引导和扶持村民发展生态茶产业,并以陈全荣、曾文进这样的茶叶企业和家庭农场为主体,通过“农场+基地+农户”模式,不断壮大茶产业,目前茶叶面积达到13000亩,“一片叶子”铺开了一方百姓增收致富路。(冯长福 王祖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