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办公
  • 繁體版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乡镇动态

凌笪镇:特色产业富乡村

发布时间:2021-07-22 08:01 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
【字体大小: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7月中旬,正是莲子收获季节。记者在郎溪县凌笪乡独山村南冲村民组的红莲种植基地里看到,虽然烈日当空,荷塘里的采莲人穿着防水裤,穿行在密密麻麻的荷叶之间。看到露出的莲蓬摘下放到身后的背篓里。只要半个小时的时间,采莲人身后的背篓里就已经装满了莲蓬。一位工人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笑着告诉记者:“咱们这的莲子个头大,莲蓬也都饱满,早上5点多就来采莲蓬,这几天要忙到十点左右才收工。”

在荷塘便的一个简易活动板房里,几名工人正忙着把莲蓬里的莲子掰出来装到篮子里。一位身材匀称、皮肤黝黑的小伙把装满莲蓬的编织袋过秤后,搬到路边的汽车里,他就是红莲种植基地的负责人游定贤,游定贤告诉记者,他妻子是湖北人,妻子老家那边有很多人种植莲子,去考察之后就想回家乡种种看,结果效益不错,现在已经开始扩大种植面积。”红莲全身都是宝,莲蓬、莲子、藕带都是市场上畅销的产品,莲花盛开时节,还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同时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采摘、管理等工作岗位。现在每天有二十几位村民来采莲蓬、剥莲子,当天采摘的莲子远销到上海、浙江等地,产品供不应求。”游定贤说。

沿着荷塘间的砂石路前行,远远听见荷田里有人说笑的声音,一眼望去却全是翠绿的荷叶。走到近处一看,原来有十几名女性村民在高过头顶的莲叶间劳作。她们穿着过膝的胶靴,戴着手套,头上顶着毛巾还戴着帽子,腰间系着一只编织袋,袋子里装着刚采摘的莲蓬。

此时将近上午九点钟,天气异常闷热,采莲人个个汗湿了衣服,她们在淤泥里艰难地移动脚步,一支支饱满的莲蓬被她们收入囊中。“天气热,赶早干会儿活,年纪大了不能出远门打工,现在莲子到了收获季节了,就来做点散工。”70岁的脱贫户王召华用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珠,笑着告诉记者,在这里做工每天100元,一年能有4000多元收入,“如果天热,我就只干小半天,从早上5点干到9点就歇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零工真不错。”

同样该村的齐云也是在种植基地务工,从红莲种植基地建成后,除草、施肥、引水灌溉、采摘莲子……“岁数大出门没人要,在家门有活干挺好的,一年能挣7000多元”,现在每天在红莲种植基地的工人有30人左右,其中有8个脱贫困户,“能帮的,我尽量帮助一下,人均工资在100元左右,负责采莲蓬、剥莲子等。游定贤告诉记者,我的莲子主要销往江浙沪地区,今年预计产量达到5万斤左右,收入20万元左右, 我会不断发展自己莲子产业,延伸自产业链,为更多的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特色产业富民,在凌笪镇并非只有红莲种植这一个例子。走进下吴村,漫山遍野的茶园郁郁葱葱,令人赏心悦目,全县2.8万亩白茶,凌笪镇就占了1.2万亩,茶经济成了当地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在双庙村,2000余亩再生稻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生态环保,省时省力,经济效益是普通水稻的2倍;在王桥村和方里村,1.3万亩优质花卉苗木生机勃勃,一座座绿色银行让苗农们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

近年来,凌笪镇结合本镇实际,积极探索和更新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白茶、蓝莓、葡萄、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有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7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个,市级特色产业村3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