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郎溪县政府网站!

  • OA办公
  • 繁體版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辈版
索引号:
11341722003251825H/202412-00046
组配分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发布机构: 县教体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安徽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复核报告(2024年)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12-23 发布日期: 2024-12-23

安徽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复核报告(2024年)

发布时间:2024-12-23 14:44 来源:县教体局 浏览:0
【字体大小:

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对合肥市庐阳区、瑶海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高新区、滁州市凤阳县、全椒县、六安市舒城县、马鞍山市当涂县、芜湖市南陵县、宣城市广德市、铜陵市铜官区、安庆市迎江区等14个县(市、区)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分析,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

(一)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评估有7项指标,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同时评估这些指标的校际均衡情况。每所学校至少6项指标达到上述要求,余项不能低于要求的85%;所有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均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

经核查,合肥市庐阳区等14个县(市、区)资源配置评估的7项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评估标准。

(二)政府保障程度

政府保障程度评估有15项指标,重点评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成效等,均须达到相应要求。

经核查,合肥市庐阳区等14个县(市、区)政府保障程度的15项指标均达到或基本达到评估标准。

(三)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评估有9项指标,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均须达到相应要求。

经核查,合肥市庐阳区等14个县(市、区)教育质量的9项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

(四)社会认可度调查

认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须对社会认可度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落实教育公平政策、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以及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考试评估制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社会认可度要达到85%以上。

针对上述内容,省教育督导实地核查组分别对合肥市庐阳区等14个县(市、区)的学生、家长、教师、校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他群众等不同群体进行了调查。经统计,合肥市庐阳区等14个县(市、区)的社会认可度调查结果为100%,达到规定要求。

在实地核查中,未发现合肥市庐阳区等14个县(市、区)存在《办法》规定的“不予认定”事项。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以形成工作合力为目的,强化部门统筹推进。

一是提高站位。合肥市庐阳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当作区域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品牌特色,坚持改革创新。多项改革创新成果为其他县区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庐阳经验”。二是加强调度。安庆市迎江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首位,自2018年起,将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列入区委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统一指挥和调度。六安市舒城县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多次专题研究,解决教育布局调整、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教育教学环境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社会支持参与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三是强化督查。宣城市广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配备了专兼职督学,督学责任区建设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全覆盖,专门抽调5位专职督学,组成工作专班协助开展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指导、评估、反馈职能,确保督导职责落实。

(二)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深度优化资源配置。

合肥市经开区持续扩大学位供给,“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约5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4所(含校区),新增708个班,新增学位27000个。滁州市全椒县为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施“扩容工程”,投入资金6540万元,新增义务教育学校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有效化解大校额、大班额难题。滁州市凤阳县坚持落实“六个优先”政策,建立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2023年义务教育学校核付公用经费5970.6万元,占全年公用经费的100%。宣城市广德市将义务教育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领域,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畴,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实现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资金执行率达100%。

(三)以提高教育质量为追求,提升内涵发展水平。

一是强化专业领衔。合肥市庐阳区推进“职级制”“区管校聘”改革。在全市率先全面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职级制改革工作,推进职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干部队伍建设,此项改革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最高奖项“特别奖”。铜陵市铜官区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通过校长职级制、校长负责制、校长任期制、校长问责制“四制”建设,从制度上保证校长专业化发展,省教育厅向全省教育系统推广经验做法。二是深化思政教育。合肥市包河区成立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建设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开展“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题研究”,红色舞台剧《我们》在央视一套《晚间新闻》报道。合肥市经开区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校创造性开设思政校本课程,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打造了共青团学校、红领巾学校等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特色发展。合肥市瑶海区研发5门具有学校特色的培智校本微课程。举办全省首家县区级特奥会,在世界、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特奥比赛中累计获得奖牌超500枚。马鞍山市当涂县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近两年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校园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一校一品一特色”成效凸显,青莲小学“莲”“廉”文化、湖阳镇庵小学的“孝道”文化、太白初中“礼仪”文化等特色明显。四是加强区域共建。合肥市新站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2023年先后与庐阳区、瑶海区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带动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六安市舒城县按照区域内、区域间和校际间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5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并制定《舒城县集团化办学暂行规定》。构建8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城乡教育共推共享,扎实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落实。五是加强合作交流。合肥市高新区采取公开招聘、选派优秀干部赴长三角地区跟岗研修、邀请知名专家开展校长沙龙等举措,不断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芜湖市南陵县积极鼓励学校向“长三角”先进市县学习,组成“长江之路”网上结对学校,开展长达11年的长三角三省一市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我省多地出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在农村学校实行艰苦津贴,在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方面与公务员执行同一标准,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作总量,保障教师能够安心在岗从教。合肥市包河区健全优化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支持在职教师攻读硕博、求学深造,实施头雁型教育人才“565”培养计划,建立全市首个“师德教育基地”。合肥市瑶海区优化教师管理机制,建立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个人绩效考评激励机制,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等师德师风监督员,公开投诉电话和邮箱,完善了“领导下决心、教师触内心、学生表真心”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凤阳县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村超编学校分流、城区优质大规模学校分流和调整学校布局、盘活存量师资资源等方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配置,通过“引凤来栖”,推出“凤还巢”人才回归工程,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回流。

(五)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促进教育优质公平。

合肥市包河区政府印发《包河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实施“人在暖途”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项目,“孺子牛”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合肥市2021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芜湖市南陵县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纳入招生计划,坚持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有学位,切实保障随迁子女权益。铜陵市铜官区通过启动“阳光招生”方案,搭建中小学在线招生报名服务云平台,有效缓解“择校热”、“择班热”等问题,并在全省首创公证员现场参与“阳光分班”制度,成效显著。宣城市广德市学校人防、物防和技防不断改善,学生上下学交通、食堂安全、消防及危化品管理等规范,筑牢了校园安全防线,校园安全稳定得到确保。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督导建议

(一)存在的薄弱环节

1.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个别学校还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音乐、美术等学科专业教师缺乏。

2.学校校际间均衡有待进一步加强。因人口城镇化,个别偏远山区学校学生流向城区,学校生均运动场面积、生均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多项指标校际之间资源配置还有差距。

3.联合办学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内联合办学体发挥强校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够充分,在帮助弱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师资培训、教学资源、文化建设等方面效果还需加强。

4.部分学校在内涵提升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学校办学特色和亮点展示不够,管理不够精细。

(二)督导建议

1.树立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加快现代教育化发展。一是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十四五”编制机遇,科学编制好“十四五”教育规划,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教育品牌,谋划教育重大项目,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二是要结合区情,研究现有教育规划布局和承载能力面临的压力,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积极补短板强弱项,破解资源配置不优质、不均衡等问题。三是人社、编制、发改、财政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形成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力,着力推动全县(市、区)教育事业发展上新台阶。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建议编制、人社、教育部门统筹合作,加大教师补充力度,科学制定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完善招聘方式,着力解决师资配备不均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教学名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激发教师活力,杜绝老教师职业倦怠。加强教师对外交流,到教育发达地区学习学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拓教师视野,整体提升全县(市、区)教育水平。

3.重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内涵发展。一是要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加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对接,深入研究新时代下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方法措施,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内涵式内涵发展。二是要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要加强智慧学校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和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