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布会主题:郎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闻发布会
二、发布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三、发布会时间:县数据资源局二楼第2开标室
四、发布会地点:2023年1月13日下午3:15
五、发布会主要内容:通报郎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六、发布会出席人员:县农业农村党组书记、局长吴晓,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杨玉明,县农业农村局项目管理股股长夏伟光
发布人:吴晓
主持人:夏伟光
七、邀请媒体:郎溪新闻网、郎溪发布、郎溪电视台、今日郎溪、郎溪论坛
八、发布会议程:一是通报郎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二是答记者问

郎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闻发布会
县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郎溪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坚决守住生态和粮食安全底线的思维,统筹推进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并不断学习吸收优秀案例经验,助推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基本情况
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原先分散在发改、财政、国土、水利等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管理职责,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评价、统一上图入库,不断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农田建设管理新格局。目前,我县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8.3万亩,在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
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对我县农田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和关心。2021年5月,郎溪作为全省两个调研点之一,迎接了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题调研,受到一致好评;2022年,我县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评首批省级优质工程(2019-2020年),且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飞鲤镇项目区作为全市唯一入选首批省级示范区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常态化组织申报,坚持项目入库动态管理。
为合理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县农业农村局坚持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方式实行常态化申报,纳入项目库动态管理。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
(二)各环节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打造优质项目
设计环节,紧紧围绕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总要求,立足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前景目标,统筹推进“小田变大田”、“宜机化改造”,着力打造“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肥沃”的优势格局。施工环节,以设计图纸为蓝本,严格遵循按图施工方针,做到精准测量、精准布点、精准控制,确保点位精确、线条顺直、平面一致,有效匹配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监管环节,制定高标准农田建管时序表,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和具体任务;建立健全县、镇、村及专业监理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以进场原材料管理、日常进度跟踪为重要抓手,坚持“日进度、周巡查、月调度”的管理模式,实时掌握建设动态,保证各项工程满足预期目标。
(三)承启农业“标准地”,促进土地流转提档升级。
将农业“标准地”、“小田变大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一体推进。项目建成后,集中规整的格田、宽阔平顺的道路、灌排畅通的水网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2022年,我县围绕水稻、花卉、烟叶、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申报提升、新建、储备型农业“标准地”试点7个,其中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推进的试点5个(提升型1个、新建型2个、储备型2个)。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通过集中流转承包的方式,有效推动了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建平镇南西村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通过高标准农田落实“小田并大田”800余亩,县、镇、村三级共同谋划推进土地统一流转,成功引进郎溪农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同步开展“大托管”服务,2021年机插秧服务面积1万亩、代烘代储7500吨、飞防10万亩次,累计带动农户1237户,2022年托管面积扩大到2万亩,扩大了农田效益、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四)发挥科技引导力,推进绿色生产提质增效。
紧扣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主旨,积极统筹农技、农机等涉农项目及资金,引入秸秆机械化还田、水稻侧深施肥、统防统治等一批试验示范,有效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例如,2021年统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项目资金59.8万元,结合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以点促面开展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推广,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延伸效应。
三、下一步打算
(一)扎实推进农田建设,高效落实落地“十四五”规划。我县“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含改造提升),其中2021年项目已完成3万亩,2022年项目2万亩正在有序推进。下一步,将扎实做好项目管理,加快2022年项目建设进程,同步抓好2023-2025年新建及改造提升项目谋划,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农田建设,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二)深入推进“两强一增”,稳步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契机,以高标准农田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实施小田并大田,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下一步,积极指导各镇(街道)按规范落实土地流转等农业“标准地”流程,结合实际优化完善相关要素配套,实现农业项目“拎包入驻”。
(三)强化建后管理养护,写好农田建设“后半篇”文章。高标准农田拥有较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分建设、七分管护”,扎实开展已建工程的管护是项目发挥长久效益的重要保障。下一步,将进一步规范项目移交管护程序,明确管护对象及具体要求,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巡查检查工作,督促受益镇村切实履行管护责任,促进农田基础设施效用发挥提档升级。
答记者问
一、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哪些?
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尊重民意、整合资源”的原则,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文交通、种植制度等现状条件,科学合理布置农业、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科技推广、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开展综合治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一)农业措施。结合项目区田块现状及自然条件,对零散田块进行统一规整、格田成方,实现“小田变大田”,提高田块归并、集中度,适应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需要,单块格田面积根据现场实际确定,一般为2-15亩;同步实施土壤翻耕、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增强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二)灌溉与排水措施。围绕项目区农田灌排需求及体系建设,以现状为基础进行优化完善。主要开展塘坝整治、渠道衬砌、排水沟开挖、灌排站修建、机耕桥修建以及节制闸、拦水堰坝、过路过渠涵洞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效提升项目区整体灌排能力,灌溉保证率达到80%~95%,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三)田间道路措施。田间道路布置积极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与田、水、林、村规划以及村村通、村组通公路建设规划相衔接,优先对原有道路进行改造提升,坚持少占耕地的原则,因地制宜修建田间机耕路、生产路,机耕路路面宽度3-6m、生产路路面宽度1-3m,道路走向以短顺平直为主,部分区域随地形弯曲、随坡就势,道路通达率达90%以上。
(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等。结合我县实际,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重点,在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两侧,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将农田林网建设与地块整治、道路沟渠修建等同步设计、同步实施,提高农田林网建设水平。
(五)科技推广。加强建成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推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不低于80%以上。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定位监测,推广统防统治、布置杀虫灯、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措施,病虫害综合防治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二、2023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了改造提升工程。请问,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立项条件有什么不同?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关于印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自2023年起,统筹推进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工作。
(一)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安排在大中型灌区范围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支持脱贫地区、革命老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单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原则上平原地区不低于3000亩,丘陵山区不低于1000亩。单个项目涉及的乡镇原则上不超过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中规定禁止立项的地块(严格管控类耕地、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退耕还林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以及存在“非农化”及“非粮化”问题的地块,不得立项建设高标准农田。
(二)改造提升项目。除上述要求外,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农建发〔2022〕5号)精神,优先在以下区域内实施:位于粮食主产区和乡村振兴重点支持地区的、位于大中型灌区内的、列入中央和地方重点督办事项的、因灾害等原因损毁需要尽快修复农业生产的、建成年份较早、投入水平较低、亟待改造提升的区域。
我县“十四五”期间拟实施改造提升项目3万亩,具体以省级下达任务数为准。目前,已征求各镇(街道)的意见,根据各镇(街道)的申报情况完成了项目库编制工作,接下来将会以项目库为支撑,统筹安排改造提升项目,有序推动农田建设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三、工程建设上有句话是“三分建设,七分管护”,请问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如何落实建后管护的?
答: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利民益民、久久为功的工程,为发挥高标准农田长久效益,县农业农村局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后期管护机制。
(一)及时落实工程移交。一是移交平整田块。紧抓合同制管理,在合同中明确土地平整时限和要求,实施单独验收、单独移交,结合农事季节,原则上要求项目开工当年完成土地平整并及时移交至所涉镇村,保障农业生产有序进行;二是移交农田工程。项目县级验收完成后,及时组织镇村召开工程移交会,明确工程量清单,签订工程移交证书。
(二)督促镇村落实管护。鼓励镇村树立起“主人公”意识,建立政府主导,村集体管理,农户、大户、新型经营主体等多形式、多主体参与的管护体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落实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签订管护协议书,并及时报我单位备案。管护主体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确保设施长期稳定有效使用。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健全管护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新型管护方式探索,提升管护效能,保障工程发挥长久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