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113417220032517000/201401-00001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公室(县外事办)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14-01-20 发布日期: 2014-01-20
索引号:
113417220032517000/201401-00001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公室(县外事办)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14-01-20
发布日期: 2014-01-20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4-01-20 11:28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县外事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  2014115日在郎溪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长  余宏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扣“加快城乡统筹、夯实转型基础”主题,聚力破难解困,注重质量效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向好、稳中有进。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增长16.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45.4%;固定资产投资154.4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增长14%;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增长43%

回顾2013年政府工作,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稳中求进促转型,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突出企业帮扶,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牢固树立“为了企业一切,一切为了企业”理念,集中开展五大产业调研和“百名干部帮百企”活动;实行涉企问题“挂号销号”制,常态化帮扶企业稳定产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户,总数达191户。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资本金扩充至1.19亿元,累计担保贷款124笔、5.43亿元;兑现各类财政优惠政策资金1.9亿元;“三万工程”共培训、引进、回流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794人。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依法关闭“五小”企业60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户、高新技术产品15个、自营进出口权企业8户、海关监管A类企业10户、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4个。成功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动力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正式获批;华菱电梯公司上市前的股份制改造业已完成。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2户,总数达26户;预计实现产值23亿元,增长40%

突出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稳健发展。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新发展家庭农场241家,总数达457家;家庭农场发展模式被誉为全国“五大模式”之一,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给予了专题报道。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53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户,总数分别达280个、43户;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值41.2亿元,增长19.1%;新增土地流转1.53万亩,“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推进村10个,新申报省级专业示范村1个。编制建平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和核心区修建性规划,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13亿元,全面启动核心区建设。深入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建立6个省级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积极应对高温热害和旱灾侵袭,迅速开展抗旱自救;扎实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全年实现粮食总产28.5万吨,增长0.25%

突出内需拉动,第三产业日趋活跃。全县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义乌商贸城、华润苏果购物广场建成运营,汽贸城、建材市场二期加快建设,累计入驻商贸企业414户。“招行引资”有效开展,徽商银行郎溪支行和人寿财产保险郎溪支公司加快筹建,新华村镇银行梅渚支行挂牌营业,县农合行改制成为农商行;举办7场银企对接会,加强银企对接履约调度;县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2亿元;贷款余额62.6亿元,比年初新增12.4亿元,贷存比达81.1%,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市级优秀金融生态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中华茶博园、扬子生态园、涛城商业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休闲旅游文化活动月成功举办,入选“中国十大休闲小城”;梅渚镇定埠村被评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二、全力以赴攻项目,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项目建设强力突破。建立项目推进联络员制度,深化“双百”活动和“五个一”推进机制,分类确定120个重点项目进行攻坚,在建46个、基本建成40个、建成投运24个;其中全市最大单体工业项目、投资20亿元的中讯通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即将投产。事关郎溪长远发展的“生命线”项目全面推进。S214郎溪段改建(建平大道)二期工程6.6公里全面复工;扬绩高速郎溪段正式开工;芜申运河定埠段航道整治工程加紧实施;郎源水库扩建工程“封库令”已经省政府下达,可研报告编制基本完成。42个项目进入省“861”行动计划;共获批项目228个,累计争取到位资金8.04亿元。

招商选资成效明显。明确招商工作“四有”原则,新设立长三角、温州(义乌)、南方(海西)三个招商办事处,严把项目会审关口,引进项目体量、质量、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投资18亿元的中电投风力发电和投资16亿元的国皖液化气项目顺利签约,普力德特种设备、佶龙机械、金象坩埚、淳天锻造、碧深高纤等超亿元项目开工建设,润德包装机械、韩华新材料、和心纺织、博朗凯德织物等超亿元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新签约内资项目21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3个、5亿元以上项目15个、10亿元以上项目9个;外资项目4个;实际到位内资224亿元、外资5100万美元,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

园区功能不断增强。郎溪经济开发区扩区获得省政府批准,规划面积扩大至20.07平方公里;水电路及绿化亮化工程同步推进,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皖江工贸城等配套功能项目加快建设。新增开工项目50个、投产运营企业4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户,建成标准化厂房23万平方米;累计投产企业151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新开工项目25个,建成项目19个、标准化厂房10.7万平方米,征收房屋2.3万平方米;累计投产企业65户;经都产业基地争取省重点合作共建园区上报待批,净水厂建成运营,污水处理厂即将建成,投资12亿元的鸿翔新城启动建设。

三、统筹城乡抓建设,发展环境有效改善

实施城市建设“5423”工程。县城24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老城区整治规划基本定稿。21条新续建道路及配套工程全面推进,其中胥河路等11条主次干道建成通车,景观绿化和夜景亮化有序实施,新增绿化10万平方米;沁心园东区交付使用,惟和一期、北港绿园二期等安置区加快建设,共交付安置房9.5万平方米;国购广场、新时代广场、商会大厦、规划展示馆、教堂、新客运站建设快速推进。共完成征迁42万平方米,拆违1.6万平方米。老城区消防设施和供电线路改造,以及20多处背街小巷硬化、亮化、给排水维修改造相继完工。“数字城管”系统建立运行;文明创建意识深入人心,市容市貌明显改观,高标准通过省级文明县城测评,市级卫生县城创建等待验收。

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高起点编制11个省批中心村规划;整合各类资金1.25亿元,5个省重点示范村基本建成。中斗闸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郎川河防洪工程全面完工;钟桥河防洪工程、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4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展开,荣膺2012-2013年度省“江淮杯”三等奖、市“水阳江杯”一等奖。山南路等3个县乡道升级改造和2座危桥改造基本完工。全市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梅丰变建成投运,110千伏建平变可研报告编制完成,160个农村台区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充分激发群众主体作用,97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全面完成,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国家级生态县创建通过省级预审,上报国家环保部待批;省级生态乡镇实现全覆盖,5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复核。农村清洁工程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百名干部联百村”工作继续推进,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试点;县垃圾填埋场一期和城区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城乡卫生环境明显改观。完成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1.64万亩,占下达任务的152.3%,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11.2公里、绿道50公里;姚村乡创建森林城镇和3个村创建森林村庄工作基本完成。

四、改善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协调共进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有效实施,预计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5.2万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增长14.5%;累计发放涉农补贴1.8亿元,受益农户85934户。小型汽车保有量达到13247辆。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解决2.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等33项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完成。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370元,农村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1800元、3080元、1760元提高到2040元、3420元、2040元;高标准建成5所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400张。完成2800户农村危房改造;新增715套公共租赁住房;发放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房补贴254万元、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194万元、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431万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普通高考本科达线率53.35%,创历史新高,再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县称号;特教学校、实验学校、职教中心一期建成使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首届美好乡村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和第四届合唱节成功举办。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通过考核。建立专利申请资助和专利联络员制度,授权专利377件。县医院住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县中医院经营管理权平稳移交,新中医院加快建设。以开展“群众满意度提升年”活动为抓手,人口计生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发放计生利益导向资金797.4万元。乡镇“九德”文化主题策划编制全面完成。城区数字电视转换基本完成,农村数字电视转换完成4200户。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全省首家农民工图书馆建成开馆,“降福会”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徽道郎溪段、建平土墩墓群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我县空白。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紧紧围绕军队和国防建设,加快基层武装部和民兵营连队规范化建设,国防后备力量得到加强。开展7个标准化社区建设,完成毕桥、姚村8个村“村改居”和并村工作。创新巡回接访、带案下访和驻村夜访工作机制,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监管有效加强。“放心肉”试点县工作高标准通过验收。“人民调解防护网”工程启动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力推进,无邪教示范县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法治郎溪”和“平安郎溪”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安宁有序。

五、致力改革提效能,执政能力不断提升

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抢抓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机遇,启动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城市户口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前期工作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基本完成。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地票”交易;加大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力度,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共获批用地指标10457亩,完成土地整治5000亩,新增耕地1872亩,有力保障了郎溪建设发展。其中,结合土地整治,毕桥团结圩洪水线以下村庄实现整体搬迁,告别了水患。建立开发区一级财政,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成立交通建设发展等5家公司,推进投融资渠道和主体多元化。启动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学前教育“公建民营”办园模式改革试点。十字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基层医药卫生和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区殡葬活动有效规范。县公路运输总公司、农资公司改制完成。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三十条规定”,“三公经费”下降15.2%。扎实开展“三进三解三推动”活动。修订县政府工作规则。建立县政府常务会议每月经济运行分析调度机制。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67件人大代表建议、96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依法行政富有成效;网络问政、电视问政、政务公开和招标采购监管不断加强;县政府网站等3个网站被评为“首届宣城市文明网站”。在全市率先开展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原有405项审批事项保留116项,精简率72%。“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顺利完成。县志二轮修编基本结束。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正式成立。民族宗教工作成效明显。《城市人民防空建设规划(2012-2030)》批准实施;建成防空地下室近4万平方米。大力支持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残联、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统计、物价、档案、扶贫开发、外事侨务、老龄委、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回顾2013年,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制约因素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们趋利避害,攻坚克难,继续巩固和扩大了“郎溪现象”。2012年度,我县蝉联全省县域分类考核二类县第一名,连续五年荣获“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位列皖江示范区一类县考核第六名,被评为“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再次进入市对县(市、区)目标管理考核前三名,被评为“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县”。同时,还被评为2012年度“全市美好乡村建设综合考评一等奖、全市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县、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全省人口和计生工作先进县、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全省司法所建设示范县、全省信访工作责任目标管理优秀单位、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部级平安畅通县”。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县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代表充分行使职权、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县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大力弘扬“川纳百智、崇德尚信、勇于担当、追求卓越”新时期郎溪精神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县广大干群,向所有关心、支持郎溪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宏观环境影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经济总量不大和产业层次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欠发达县情没有改变;用地、用工、融资等要素制约日益凸显,转型升级亟待加快;财政收支压力明显增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有待更好地解决;社会治理面临新的考验;少数单位和干部作风、能力与加快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政府服务效能尚需进一步提升。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高度重视,找准症结所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早日化解。

 

 

201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当前,宏观经济延续稳中向好之势,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加速释放;上海自贸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南京都市圈以及环南漪湖区域整体开发等多重机遇叠加;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222411”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提升,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后发优势不断彰显,推动郎溪开展“转型升级、改革创新”二次创业的政策更加利好、基础更加坚实。虽然宏观环境仍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准确研判国际国内经济调整升级、增长换挡调速的新态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够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着眼于把郎溪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养生基地,坚持“好为标准、快字当先”,立足“争先进、做表率、创一流”,突出“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加快改革转型提升”两大主题,坚定不移推进招商选资年、项目推进年、工业突破年、交通会战年“四年齐抓”,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县“五城同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统筹”,作风建设年、改革创新年、效能提升年、勤廉双优年“四措并举”,力争到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实现郎溪“撤县设市”。

根据总体要求,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

--进出口总额增长25%以上;

--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一、以工业强县为首要战略,深化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协调发展体系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优先发展工业不动摇,全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提质扩量、转型升级。以常态帮扶扩大企业产能。坚持“一线工作法”和“问题工作法”,深化“百名干部帮百企”活动,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强化“一企一策”帮扶解困;严格落实各项涉企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符合条件企业的融资担保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以培育龙头做强支柱产业。实施“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发展计划,着力加强对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扶持,集中优质生产要素,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等各类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突出发展主业,强化产业配套,加快壮大装备制造、电力电子等支柱产业;扶持华菱电梯公司尽快上市,鼓励古南丰酒业、柏维力生物科技等企业抢抓“新三板”扩容机遇上市融资。以扩大外贸提高经济开放度。力争组建县报关报检国际物流服务中心和进出口企业融资担保中心,发挥贸促会和进出口孵化中心作用;鼓励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出口高附加值、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力争新获批自营进出口权企业5户,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5户。

强化开发区龙头作用。以推进产城融合、以产促城为发展方向,致力增强园区产业集聚功能。郎溪经济开发区,重点保障龙头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配套企业落地需求,着力推动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皖江工贸城等配套项目建成运营,无锡工业园、常州工业园“大而好”项目加紧建设,加快园区由项目集聚向产业集聚、块状发展转型;确保创建安徽省优质机械装备制造生产示范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省级高新区创建和去“筹”进程。力争新增开工项目50个、投产运营企业60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深化多方合作模式,完成经都产业基地起步区道路绿化亮化和管网建设,加快鸿翔新城建设,加速经编纺织产业集聚,力争起步区项目基本布满;争创省重点合作共建园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食品加工园。力争新增开工项目30个、投产运营企业20户。同时,抢抓上海自贸区建设产业“二次溢出”契机,主动对接,争取皖沪合作共建园区取得实际成效。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示范创建”为抓手,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力争新增家庭农场200家,市级以上示范农场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6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户;“四代一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完成土地流转2万亩。建设农业转型示范平台。整合涉农项目向建平现代农业示范区集聚,基本建成核心区“两纵两横”道路和标准化育秧工厂等基础设施,力争引进农业企业10户以上,确保通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验收,增强辐射带动效应。提升种养标准化水平。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高标准实施国家增粮工程,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深入推进畜牧业升级、水产跨越、蔬菜产业和茶产业发展提升工程,新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推进村9个;力争新增省级畜禽标准化小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级蔬菜标准园各1个、无性系良种茶园3000亩。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资市场监管;鼓励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创建自主品牌,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个、“三品一标”5个。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皖江工贸城、钢材五金市场等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加快芜申运河定埠港临港经济园规划编制和起步区建设,启动高铁站区规划编制。大力开展“招行引资”,力争引进金融机构1家以上;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在开发区和乡镇增设分支机构;深化“一行一对接”活动,加强信贷投放调度考核,力争新增贷款20亿元,争创省级优秀金融生态县。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县城为中心,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功能,把握消费升级新趋势,培育更多消费增长点;积极发展专业化的法律顾问、会计审计、职业中介等公共服务,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速发展休闲旅游业。以建设“诗意郎溪、田园城市”为战略,以争创全省旅游强县为目标,深入实施“九德十美”旅游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中国休闲小城”品牌,重点培育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养生旅游;做好环南漪湖区域整体开发对接,加快中华茶博园、中华蓝莓园、梅花生态园、天子湖康健城等项目建设,开展十大旅游景点、十大写生摄影基地、十大生态休闲农庄等评选活动,力争完成石佛山--天子湖4A级景区创建,新增1-2个省优秀旅游乡镇、2-3个省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以项目立县为核心支撑,扩大有效投入,增强转型升级后劲

提质提效,一步不让攻坚项目。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的核心抓手,排定100个县级重点项目,完善“五个一”、“双百”活动等调度推进机制,健全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和督查考核机制。强化双向约束,加紧前期工作,优先保障急需建设项目用地需求,突出攻坚鑫昌钢管等拟建和信邦机械等续建工业项目;积极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加快推进“风力发电、天然气加工和光伏发电”等重点项目实施,确保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快达效。紧盯“2112”重大交通项目——“两路一港一站两线”建设不放松。力争完成扬绩高速郎溪段路基工程建设;实现S214郎溪段改建(建平大道)剩余36.8公里路段全线开工;尽快完成芜申运河定埠段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建成定埠港;基本完成新客运站主体工程建设;启动建平大道与江苏S239连接线、郎川大道与扬绩高速连接线建设,力争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18亿元以上。围绕项目争取“保68”目标,加强项目谋划能力建设和信息化管理,重点在基础设施、“三农”、社会事业、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领域,调整充实项目库,提高项目编报可研程度;争取郎源水库扩建工程早日实施,钟桥水库新建、新老郎川河综合治理和毕桥飞鲤自来水厂项目尽快获批。

高端承接,一刻不松招商选资。坚守招商工作“四有”原则,大力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和以商招商,把招商引资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招才引智更好地结合起来。围绕龙头企业主导产品抓招商。按照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围绕中讯通、动力源、佶龙机械等核心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上下游骨干企业,特别是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企业,加快支柱产业形成。围绕平台载体抓招商。依托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和标准化厂房,大力引进电力电子、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经编纺织等项目;依托皖江工贸城、城市商业综合体,大力引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楼宇经济项目;依托建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围绕促进转型抓招商。紧盯各类500强、大型国企、知名民企和上市公司,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高大外”项目。围绕帮扶企业抓招商。持之以恒为落户企业帮扶解困,以真心服务换真金投入。力争引进超亿元项目100个、超5亿元项目4个、世界“500强”2个,完成到位内资230亿元、外资8000万美元;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企业签约落户,200户商贸企业入驻专业市场。

多措并举,一以贯之保障要素。常态化开展“双查双创”活动,健全土地供后监管机制,强力清理闲置和低效用地,严格执行新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筑容积率等控制指标,以“亩产论英雄”,强化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完善“地票”交易制度;用足用活“增减挂钩”和省级预留用地指标等政策,全力向上争取用地指标。深入实施“三万工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突出在巩固外地劳务输入基地、加强与高职中职院校合作上下功夫,积极引进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引导企业加强员工人文关怀;力争培训、引进、回流5万人以上。启动110千伏建平变建设,建成110千伏永宁变和郎溪变210千伏城区“四回线路”,实施150个农村台区改造;科学安排电力调度,保障生产生活用电。

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源泉,推进创新创业,激发转型升级活力

加快各项改革。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促进,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责整合,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成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强化食品药品等市场监管;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扩大城区人口规模,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启动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抓好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围绕市场主体培育、土地市场建设、集体“三资”管理、综合信息服务等方面推进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健全税收征管体制,保证税收均衡入库;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争取列为全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继续抓好十字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

强化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系统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切实增强创新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开展“博士帮扶企业三年提升行动”,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为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引进和培育高精尖专业人才及高级技师;支持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新技术研发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资金投入”向“智慧投入”转变。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户、高新技术产品1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授权专利350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5%。大力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支持企业创建品牌,培育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3件、知名商标5件、省名牌产品5个。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投资和运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鼓励全民创新创业,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大力倡导尊重创业、尊重劳动、尊重企业家的社会风尚,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正能量。

四、以城乡一体为根本导向,优化人居环境,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质量

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内涵。围绕县级中等城市和“智慧城市”标准,按照“新城抓配套、老城抓改造”的总体要求,主攻“1231”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和省级卫生县城。强力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单位办公用房整合、调配,推进公租房回收和危房置换。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严格规划实施,精心编制项目,招引有实力、有经验的品牌城市运营商,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完善规划和管理体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及村庄布点规划体系,做好老城区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修建性详规和建筑单体设计;依托“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提升网格化、数字化、精准化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征地拆迁,始终保持禁违查违拆违高压态势。加快31个重点项目建设。具体是4个安置房项目:沁心园、北港绿园二期、惟和二期、保障房;4个人文项目:规划展示馆、教堂、“三馆一院”、九德塔;2个学校项目:第三小学、职教中心二期;9个基础配套项目:新中医院、城区消防站、污泥处置厂、第二自来水厂、城区应急水源、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老年公寓、静湖公园、梧桐湖公园;7个商业配套项目:国购广场、华润苏果、汽贸城、商会大厦、新时代广场、建材市场二三期、农产品综合批发中心;2个城市美化项目:城市绿化、亮化工程;1个交通项目:新客运站;2个体系建设:建设安全便捷、畅通无阻的城区路网体系和旱能补水、涝能畅排的生态水景观体系,加速集聚城市人气商机。

加快镇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按照县域资源空间管制规划,促进乡镇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错位协同发展,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平镇着力强化对县城建设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字镇立足“南部新城”定位,科学规划实施市政工程,加快十字区域产城融合;梅渚、新发、涛城重点抓好园区与集镇统筹协调发展,增强园区带动效应和集镇集聚能力;毕桥、飞鲤、凌笪、姚村立足现有资源,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以改善城乡环境为重点,强力开展“三线四边”环境治理行动,提升示范带创建水平。结合实施“一事一议”和涉农项目,整合资金1亿元以上,推动第一批11个省批中心村全面达标,同步培育建设第二批中心村;巩固农村清洁工程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和市场化运作,努力实现由行政推动向村民自觉转变。围绕构建县—乡镇“半小时交通圈”目标,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完成毕新路改造和姚村友谊桥建设,争取飞鲤至丹阳半岛道路和3座危桥纳入改造计划,力争实现乡镇二级公路全覆盖;加快钟桥河建平段防洪工程、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重点县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开展“八小”工程提升改造,完成刘冲等4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和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家园。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和政策力度,确保创成国家级生态县。启动建设郎溪第二污水处理厂和梅渚污水处理厂,力争建成城区空气环境监测站;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抓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组织开展以水、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的专项执法行动;建立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华远固体废物处置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和取水许可,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保护,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地征占用管理,实施森林增长工程,确保新增造林面积2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个、森林村庄4个,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10公里、绿道50公里,争创省级森林城市,让郎溪天更蓝、山更青、水更净、空气更清新。

五、以改善民生为执政使命,建设和谐社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实施民生工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正确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基本和非基本的关系,加大政府对基本民生的保障力度,实施好省定33项民生工程,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加强农村敬老院和县社会(儿童)福利中心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确保县社会救助站投入使用。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强化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差水平自然增长机制。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加强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市场价格总体稳定,保障群众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弘扬文明风尚,增强“文化郎溪”软实力。以提升公民素质为根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弘扬新时期郎溪精神。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讲文明、树新风”,以及反面典型曝光等各类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提升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引导各行各业注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着眼于繁荣文化市场,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发展文化产业,深入挖掘郎溪文化资源。启动农民文化乐园、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和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建设;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强化广播电视执法监管。出版发行二轮县志。办好郎川人文大讲坛,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塑优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品牌,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

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共享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完成县职教中心迁址进城;加快高中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新中医院建成使用。继续深化“村为主”机制,强化利益导向、政策落实和为民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支持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科协、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委、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创新社会治理,搭建民情民意连心桥。推进社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做好村委会换届工作。常态化开展巡回接访、带案下访和驻村夜访,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和“法治郎溪”建设,强化安置帮教和法律援助工作,争创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全省社区矫正示范县。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增强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完善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加快人民防空事业发展。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立“约谈”机制,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非煤矿山、油气管道、危化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与专项整治,加强学校安全和校车管理,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有效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各位代表:展望新的一年,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施政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四感、做到四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做到用心想事、用智谋事、用肩担事、用力干事,以干部的“勤奋指数”,提升郎溪的“发展指数”;以政府的“效能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严守廉洁之线。首先从政府班子做起,聚焦反对“四风”,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公务接待管理等各项规定,以身示范,不搞特殊;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逐步推进“三公经费”公开,把有限资源和财力用在促转型、推改革、惠民生上。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部位、特殊岗位的监管,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善谋发展之策。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了解国家政策走势和发展大势,把握上情、摸清下情,努力探索完善推进郎溪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路径和措施。注重市场经济、社会治理等知识学习,加强调查研究,更新知识储备,着力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掌握科学工作的方法,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弘扬实干之风。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直面工作现场,直面矛盾问题,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倡导会不开长、事不过夜、文不隔天,雷厉风行抓落实、求实效。健全效能问责体系,开展“双评议”活动,健全促进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加强以为民服务为核心的全程代理工作;深化村务公开,提高基层民主化管理水平。履行法定之责。坚决服从县委的正确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政府网站建设,做好网络政民互动、县长热线办理工作,扩大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落实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透明度。

 

各位代表,回望郎溪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一路艰辛,众志成城,创造了广为赞誉的“郎溪现象”;展望新的征程,目标催人奋进,需要我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务实苦干,阔步前行。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谋发展大计,再聚磅礴之势,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