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策法规> 其他文件
索引号:
003251796/201903-00161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公室(县外事办)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郎溪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号: 郎政办〔2019〕1号
生成日期: 2019-03-13 发布日期: 2019-03-13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郎溪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9-03-13 00:00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县外事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关于加快推进郎溪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业经县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予印发施行。

 

2019年11日

                               

关于加快推进郎溪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办〔2018〕7号)和《宣城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宣政办〔2018〕2号)精神,提升茶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与竞争力,带动茶农增收与宜茶地区贫困户脱贫致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促进茶农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行绿色生产,提升茶产业质量,加快三产融合,大力培育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围绕发展短板配置资源,合理扩大产业规模,大力培育市场化经营主体,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2.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投入品管控,开展“双替代”行动,推行清洁化加工,确保质量安全,促进茶区生产、生活与生态协调发展。

3.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升级。大力推进技术、产品、业态、商业模式等方向的创新,加快茶产业提质增效。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茶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4.坚持共享发展、脱贫致富。统筹推进茶企、茶叶合作社、家庭茶场与茶农共同发展,构建完善经营主体与茶农、贫困户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宜茶贫困户增收脱贫,提升茶产业、助推产业扶贫。

(三)发展目标

按照茶产业品牌创响、品质提升、基地优化、龙头壮大、三产融合、效益提高的总体目标,到2022年,全县完成低产茶园改造1万亩,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万亩,茶园总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年干茶产量达2万吨,实现一产产值4亿元,综合产值12亿元;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达100%,建立2000亩有机、绿色食品茶生产基地;新增SC认证10个,积极开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培育适度规模的茶叶经营主体200家以上,建成2个以上茶叶鲜叶市场和1个以上成品茶交易市场。发展壮大观光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茶叶深加工产业等新业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加,达到65%左右;以“瑞草魁”为核心,大力推进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公用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和带动力;将茶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扶持有条件的村发展茶叶加工企业,力争带动宜茶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年。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发展质量

1.加强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鼓励凌笪、涛城、十字、毕桥、姚村、飞鲤等宜茶乡镇,利用符合条件的山地或丘陵岗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严格落实《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禁止毁林种茶的通知》(宣政办秘〔2017〕115号)精神,禁止在坡度大于25度的坡地以及生态脆弱的地区开垦茶园。支持中低产茶园、衰老茶园的技术改造和改种(换植无性系良种茶),提高单产水平和鲜叶质量。每年新发展或改种换植无性系良种茶园2000亩。加强无性系良种茶园水利、林业、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节水灌溉设施覆盖率、茶区主干道硬化率和动力电网覆盖率,改善茶园基础条件。创建一批(50个以上)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管理的绿色、生态、高效茶园示范基地。到2022年,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达4万亩,茶园示范基地达1.5万亩。支持茶树繁育基地建设,全县建成繁育基地1-2个。

2.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强化茶园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大力推广茶园整地、茶树修剪、病虫防治、大宗茶机采等关键环节的实用机具及配套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作业率、降低亩均人工成本,提高茶园的产量和效益。

3.发展茶产业“一村一品”。支持宜茶村、社区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提高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结合扶贫产业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项目实施,到2022年,新培育发展6-8个茶产业“一村一品”专业村。

4.推进产品多元化。鼓励开展夏秋茶的采摘与利用,研发夏秋茶生产加工技术,生产安全优质的夏秋茶产品。支持茶企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开发适合区域市场需求的红茶、花茶等特色茶类,积极开发茶食品、饮品、用品和茶提取物等茶精深加工品,鼓励支持建成茶叶精深加工企业3家以上,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5.推进茶叶加工业升级。加大对茶叶初制加工企业新技术运用、厂房建设、设备更新等工作的扶持力度。支持全县新建、改扩建20个左右清洁化厂房,并配套购置全(半)自动生产线。

(二)健全经营体系,推进三产融合

1.培育茶叶经营主体。大力培育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扶持从事茶园管理、绿色防控、加工服务、劳务派遣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到2022年,全县累计培育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达200家左右。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及以上,市级龙头企业10家及以上,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新增市级以上茶叶家庭农场20家,培育茶叶社会化服务组织2-3家。

2.培育拓展营销新渠道。推进茶产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农村网络站点,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支持我县茶企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建设富有本地特色、传承茶文化的“旗舰店”、“特产馆”等不少于30个。

3.传承和发扬茶文化。将宣传茶文化作为发展茶产业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历史底蕴、人文经典、红色传统,结合现代元素,着力提升我县茶产业的文化品味,赋予公用品牌高雅的文化内涵,实现茶产业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各自品牌(如“瑞草魁”、“黄魁”等)的文化属性。

4.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结合我县旅游业,依托南漪湖、伍员山、石佛山等风景名胜,推进茶产业与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在全县茶叶休闲基地创建星级农家乐10家,休闲农业庄园3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将茶叶休闲基地作为特色景点,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

5.建设茶叶交易市场。积极鼓励建设(或与其他专业市场合建)集茶叶交易、茶艺展示、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茶叶专业交易市场,支持有条件的茶叶主产乡镇建立鲜叶交易市场。到2022年,全县新建鲜叶交易市场不少于2个,力争建成成品茶交易市场1个。支持在县外开设具有区域公用品牌内涵的门店10个以上。支持茶叶进出口公司提质升级,拓宽外销渠道。

(三)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品牌影响力

1.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全面覆盖茶苗繁育、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强化茶叶质量监管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广茶叶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开展“双替代”行动,构建绿色、共享、健康、生态的茶园体系。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指导开展茶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创建。

2.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按照“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各自企业品牌”的管理体系,挖掘“瑞草魁”的品牌底蕴,围绕黄化和白化茶树品种,通过寻找、制造和突出地域特征,打造出具备郎溪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瑞草魁”黄茶、“瑞草魁”白茶和“瑞草魁”绿茶),与其他地方茶叶形成差异化。鼓励我县茶叶经营主体规范使用、宣传、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支持茶企创建特色化、个性化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鼓励争创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强化品牌营销,争取形成1个区域公用品牌、1-2个著名商标。

3.加强宣传推介。坚持传统媒体、新媒体共同发力,大力宣传郎溪县茶文化、茶叶品牌和茶叶企业。强化以商招商,每年免费组织我县茶企参加各地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展销会、茶文化节等展示交易活动。鼓励产茶乡镇举办“采茶节”、“茶文化节”等活动,搭建家门口的茶叶交易、茶艺交流平台。大力宣传我县公用品牌,在省级及以上电视媒体投放公用品牌广告、在重要茶叶期刊刊登平面广告、在县市边界高速路旁树立高炮广告牌,定期举办郎溪茶叶订货会、冠名赛事活动,到重要目标市场进行攻势宣传;同时,支持我县茶企在各级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推介企业品牌及名优产品,大力提升郎溪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加强公用品牌标准体系建设和品牌保护。一是要加快完善公用品牌的种植、环境和加工等标准,建立完整的、标准的运营体系;二是申请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形成知识产权,强化维权,加强对公用品牌的保护力度。三是加强对地理标志使用权限的管理,通过配额制有效制止外来原料和成品茶冒充本地茶叶。

(四)深化改革创新,助推脱贫攻坚

1.建立合理利益联结关系。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四带一自”茶产业扶贫模式,扩大茶产业扶贫效应,构建贫困户与茶业经营主体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多途径带动宜茶区贫困户增收脱贫。

2.推进产权和经营权改革。依托地方茶产业资源,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让贫困户获得改革收益。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推动。成立郎溪县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组,完善茶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茶产业发展的统筹领导与工作协调,全县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强大工作机制;设立茶产业发展办公室,组织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基层农技的推广、指导服务,推进茶产业政策的实施;编制《郎溪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二)强化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茶产业专项资金500万元,重点用于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清洁化生产、品牌培育、市场营销、融合发展、扶贫带动等方面的奖励扶持;二是大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发改、财政、农业、水务等部门的相关项目资金,用于各类茶产业园区的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出台配套政策。将茶叶生产纳入特色农业保险保障范畴,进一步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鼓励和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优先保障茶叶生产、加工、交易和物流等用地;落实茶产业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

(三)强化科技支撑。一是支持茶叶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涉茶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其专业技术人员到茶区、茶企挂职、任职,促进茶叶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下沉;二是通过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等方式,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对专业技术人员、茶产业从业者进行技术和经营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四是对宜茶贫困村和茶产业“一村一品”专业村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包保制度,加强茶叶生产技术的一线指导。

(四)强化行业监管。创新监管工作机制,使农业、卫生、市场监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动、有效协作,确保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和规范使用,从源头上严把茶叶质量安全关;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当竞争行为;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维护我县茶产业的声誉;支持郎溪县茶叶协会发展,发挥协会提供市场信息、行业自律、集体维权、开拓茶叶市场等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