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规划解读
索引号:
113417220032517000/202301-00083
组配分类: 规划解读
发布机构: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外事办)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名称: 【规划解读】《郎溪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文号:
成文日期: 2023-01-11 发布日期: 2023-01-11
索引号:
113417220032517000/202301-00083
组配分类: 规划解读
发布机构: 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外事办)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名称: 【规划解读】《郎溪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文号:
成文日期: 2023-01-11
发布日期: 2023-01-11
关键词: 规划解读
【规划解读】《郎溪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发布时间:2023-01-11 14:55 来源: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外事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修订背景和依据

“十三五”时期,在全球气候异常多变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各类自然灾害易发高发,洪涝、泥石流、山洪、滑坡、干旱、台风、低温、冰雪、崩塌等灾害风险增加。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对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2016年省境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和2020年历史罕见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部署,科学谋划我市“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抗灾工作发展思路和重大举措,根据《“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宣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制定《郎溪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

二、总体考虑和制定意义

《规划》是我县“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旨在加强我县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强化资源整合,夯实应急基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提高我县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初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减灾委统筹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防治管理体制。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一)规划思路形成阶段

1.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以减灾办主任为组长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规划》编制工作。并拟定工作方案和进度安排,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责任分解,把任务落实到专人。

2.开展前期调研。为编制出高质量的规划,使之真正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积极与市应急局、县直相关部门、乡镇对接,准确把握国家、省、市、县各项规划基本方向和理念,确保与各项上位规划、专项规划充分对接,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相关指示要求。

3.做好各项准备。在《规划》编制期间,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人员搜集信息,加强对指标和重点、重大工程项目的分析研究。形成了《规划》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通过各项数据比照分析,结合我县实际,建立我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年)的各项目标指标体系,设置了《规划》主要任务。

(二)规划初稿编制阶段。

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总结分析了“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与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发展机遇,为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奠定了基础。

20221114日印发了《郎溪县“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截止1120日收到1条意见反馈,即消防救援大队增加了第四项重点工程(六)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程。意见已被采纳。

四、工作目标

1、防灾减灾救灾稳步推进。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事权和责任,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基层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得到明显提升。

2、规划衔接协调明显加强。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国土空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等规划中充分体现防灾减灾要求。

3、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乡镇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多灾易灾乡村设置前置物资储备点。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灾后倒房重建及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

4、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5、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基层防灾减灾演练制度化,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创成6个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逐步开展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活动。全县每个城乡社区均有不少于1名灾害信息员,多灾易灾村设置AB岗。

6、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全县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队伍知识化、年轻化水平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

五、主要任务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

1、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属地为主”的原则,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县减灾救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加强涉灾主管部门与乡镇的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机制,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完善防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安排、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综合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军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健全灾后救助、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与实施等长效机制。

2、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和预案标准体系。积极贯彻落实自然灾害防治法有关法律法规,统筹推进我县综合防灾减灾和单一灾种制度文件制定和修订工作,着力构建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法治体系。修订完善县、镇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落实责任和措施,强化动态管理,着力提升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健全预案演练、评估和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灾害应急演练。着力强化灾前、灾中、灾后等灾害防范应对过程性制度建设,探索制定地方性自然灾害防治标准,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健全灾害防治和风险防范控制标准、自然灾害预警标准和突发灾害分类分级标准以及应急信息处置、报送、响应、救援工作标准,加强技术标准的应用实施和宣传培训。

3、进一步健全灾害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继续推进完善各类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建立应急、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统计、粮食和储备、气象、林业等单位的灾害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构建统一的灾害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致灾因子、承灾体、救援救灾力量资源等信息及时共享。建立完善灾情会商、灾害损失评估的联动和共享机制,加强灾害趋势和灾情会商研判,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展人员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志愿者、基层各类信息速报员等作用。健全重特大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统一做好应急处置的信息发布工作,强化信息公开,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及时发布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4、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坚持政府鼓励、引导规范、效率优先、自愿自助的原则,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行业标准和行为准则,完善统筹协调和信息对接平台,大力培育、孵化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各专业类型和服务特长的社会组织,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综合风险调查、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慈善捐赠、生活救助、恢复重建、心理抚慰、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积极支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依托现有安全应急产业基地、特色集群,着力强链、延链、补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全产业链系统集成,培育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鼓励开展政产学研企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应急产业创新能力,促进防灾减灾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社会资源紧急征用补偿政策和制度。

5、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继续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系,推进防灾减灾列入小学生义务教育课程,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国际减灾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季节性和区域性自然灾害风险,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警示教育和应急演练。编制实施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计划,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完善跨部门协作和媒体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教育。

6、进一步健全区域减灾交流合作机制。立足我县实际,加强与毗邻市、县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合作,开展多灾种综合性应急协作,统筹应急资源与应急力量管理,形成跨区域应急合力。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

1、有效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全面完成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县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以及地震、洪水、气象、地质、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单灾种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加强灾害风险监测空间技术应用,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加快灾害地面监测站网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5G等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监测体系,升级改造感知设备,持续提升气象、水旱、地震、地质、林业等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力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强化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重大风险早期精准识别、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研判。完善多部门共用、多灾种综合、多手段融合、上下贯通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精准度。完善跨部门、跨地域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小区广播等技术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应用,充分运用政务新媒体等途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

2、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强化防灾减灾关口前移,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源头治理。大力提高城乡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和抗灾能力,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及社区抗震韧性评价及加固改造,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备灾水平。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改善。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和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区管理;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开展专群结合智能预警。加强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摸清和减少森林可燃物载量,降低森林火险水平,提高防灭火能力。加强林草生物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物灾害防治水平。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抗旱防雹、雨量调节、重污染天气中的积极作用。夯实地震检测基础,完成县地震台站标准化建设,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完善我县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让。加快实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等,补齐防洪突出短板。推进重大水源和引调水骨干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型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高抗旱供水水源保障能力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排涝体系;老城区结合更新改造,补齐短板,有效缓解积水内涝现象。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改造、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等工程。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应急避难场所,逐步提升避灾防灾能力。

3、有效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救灾能力。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区位互补、行动快速、救援高效的原则,构建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为突击、社会救援力量为支撑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针对森林火灾、洪涝灾害、地震、地质灾害、雪灾和台风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按照就近调配、快速出动、有序救援的要求,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完善指挥体系,强化先进适用装备配备等关键保障,提升快速精准应急抢险救援能力。推动县应急指挥部建设,建立指挥部指挥机制,建设智能化应急指挥平台,建强专业指挥与支持团队,打造专业化指挥员和专家队伍,建成上下贯通的应急指挥部体系和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实现应急指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一体化。强化应急抢险救援救灾装备研制开发,加快急需装备工程化攻关和实地验证,提升产品可靠性、稳定性。面向应急救援队伍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加大先进适用的抢险救援救灾特种装备的配备力度,初步实现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现代化。加快构建大型固定翼飞机、直升机与无人机高低搭配、远近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合成的消防应急救援航空器体系。健全完善空域使用协调保障机制,建设完善航空护林站、直升机临时起降点、野外加油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健全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灾害应急救助、过渡期救助、倒损民房恢复重建、旱灾和冬春生活救助等政策,提高灾害救助水平。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科学规划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在多灾易灾地区推广基层避灾点等综合减灾设施建设。

4、有效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紧急配送和监管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加快推进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的标准化建设进程。按照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范围,做好储备资金预算,落实分级储备责任,科学确定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及规模,制定应急物资产能储备目录清单,最大程度地提高救灾物资的调运效率。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加强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综合考虑区域灾害特点、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交通运输实际等,遵循就近存储、调运迅速、保障有力的原则,加快应急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定灾害多发地区物流设施设防标准,提高重大物流设施抗灾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应急物资管理大数据应用,建立救灾物资进出库管理、库存管理、费用管理、往来账款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

5、有效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申报推荐一批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引智引资,引导带动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以及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应用。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鼓励支持研发单位申报组建相关领域创新平台。深化新工科建设,以多种方式推动应急管理基础学科合作共建,加大应急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统筹建设县级自然灾害人才队伍,完善自然灾害各领域专家库,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6、有效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结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战略实施,完善“县指导、乡为主、村服务”的城乡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和应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发展。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组建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加强村(社区)应急管理力量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出台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县乡村三级标准落实力度。乡镇(街道)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增强防范和第一时间处置灾害事故能力,强化基层应急救援装备配备。继续深入开展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大力推广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化试点,实现基层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处置常态化制度化。健全社区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预案质量,鼓励引导应急志愿者、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活动,不断夯实群防群治基础。

六、创新举措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指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 “十四五”期间发展的机遇。

二是坚持衔接有序。积极做好与《安徽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规划》、《宣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对接,确保规划协同有序。

七、保障措施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强化组织领导

各镇、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县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抓好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各镇、街道办事处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因地制宜,强化实施,细化任务分工和阶段目标,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加强与年度计划的衔接。

(二)强化资金保障

各镇、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统筹发挥好政府资金和市场资金的作用。要合理统筹安排防灾减灾救灾管理所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等资金。完善防灾减灾经费分担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和使用,健全救灾补助项目,规范补助标准。

()强化考核评估

县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加强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的评估,切实提高规划实施成效。县应急局、县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程序要求推动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严格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县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编写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进展情况报告,为政府防灾减灾工作决策做好服务。

解读单位:县应急局

解读人:姚倩

政策咨询电话:701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