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县文旅局(县广电新闻出版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文旅局> 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会及其他发布实录
索引号:
11341722MB0Q15978Y/202110-00008
组配分类: 新闻发布会及其他发布实录
发布机构: 县文旅局(县广电新闻出版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郎溪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10-16 发布日期: 2021-10-16
索引号:
11341722MB0Q15978Y/202110-00008
组配分类: 新闻发布会及其他发布实录
发布机构: 县文旅局(县广电新闻出版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郎溪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10-16
发布日期: 2021-10-16
关键词: 新闻发布会及其他发布实录
郎溪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1-10-16 16:12 来源:县文旅局(县广电新闻出版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发布会主题:郎溪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二、发布单位:县文旅局

三、发布会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下午3:00

四、发布会地点:郎溪县数据资源局二楼第一开标室

五、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通报郎溪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

六、发布会出席人员: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晏长志

公共文化股负责人王晨玮

发布人:晏长志

主持人:张雨婷

七、邀请参加媒体:郎溪电视台、今日郎溪、郎溪发布、郎溪论坛、郎溪政府网、郎溪新闻网

八、新闻发布会议程:一是通报郎溪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二是回答记者提问。


郎溪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郎溪县文旅局

各位同志,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近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大家共同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文旅融合、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安排,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做法和成效

(一)以全域旅游创建为抓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扎实开展旅游景区“创A”、农家乐(民宿)“创星”以及全域旅游“四级联建”工程。2021年原姚村乡入选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姚村镇妙泉村入选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蓝缘民宿、美石屋精品民宿、泰清·茶蕴谷农家乐、伍员山水农业公园4家单位入选首批安徽省休闲旅游示范点。完成全域旅游数据库“云游库”搭建及发布工作。持续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力度,成功举办2021安徽·郎溪樱花文旅嘉年华活动,荣登央视《新闻直播间》。与马蜂窝旅游网合作发布“茶乡漫记 水韵郎溪”3条自驾游精品线路。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作品创作推陈出新

一是积极消除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广泛开展“云赏析”、“云合唱”“云答题”和孩子们阅读国学的重要性”等各类线上直播活动。

二是广泛开展本地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挥毫泼墨话振兴、春风送暖到千家”等近40场义务为村民写春联活动,“英雄礼赞,以文致敬”青少年朗读大赛、“七天阅读打卡挑战赛”连环画有奖阅读活动、“书香郎溪”创意读书分享,精心组织“第一届全民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和“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演出晚会”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三是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进校园。结合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在全县各乡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艺术化宣讲和党史学习教育艺术化宣讲等专场演出。

四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紧紧围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文明创建等题材,进行文艺作品创作。先后创作皖南大鼓《乌云散尽彩虹显》《总书记来到安徽》、诗歌《童玉娥诗》、歌曲《逆流而战》《博疫》、快板《疾病防控需要你我他》、皖南花鼓戏《郎川河畔》《山这边山那边》《还猪》《高价彩礼》、小品《文明路口》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其中:皖南花鼓戏《春回郎川河》荣获2020年宣城市小戏皖南花鼓小戏调演二等奖,《山这边山那边》入选2021年市级戏曲孵化项目。

五是继续加强城市形象宣传推介。开展“建平十六鲜”系列宣传推广,完成“以鲜之名”主题视频的拍摄、宣传折页制作工作,积极推进“建平十六鲜”进酒店、进农家乐活动,全力打造“万鲜食记 魅力郎溪寻味游”美食精品旅游线路。全面启动“十大”文化旅游系列评选活动,采取自愿申报、网上投票等形式,评选出郎溪“十大景点”“十大文化旅游活动”“十佳农家乐”等品牌。强化县域历史文化挖掘,谋划编撰县情概况宣传册及县域地图,深度还原“建平古八景”图和民俗文化展示图,打造全域旅游检索(攻略)网。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

积极开展乡土文化人才和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选拔和推荐工作,2021年我县姚慧等12人入选安徽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大力推动县合唱团、文化馆舞蹈队、花鼓戏郎溪分会等团体协会健康发展,定期组织与上海白茅岭社区、溧阳市、长兴县和广德市等“一地六县”开展异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8月30日与岳西县文化和旅游局在我县共同举办“在那山水间”郎溪·岳西书法美术摄影邀请,有效促进两地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继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加强与县国投公司对接,推动新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大剧院早日落成、早日投入使用、早日发挥效益;围绕文化振兴示范村建设,加快推动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提档升级。

二是提高文化惠民服务质量。继续规范“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持续开展“我的书屋·我的梦”少年儿童暑期阅读实践活动吸引更多农民群众走进书屋、爱上阅读,着力提高“送戏进万村”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质量,大力推广点单式服务以满足广大村民的观演需求。

三是加快文艺专业人才的培训。一方面通过异地交流,组织美丽郎川行、合唱节等形式拓宽眼界、锻炼队伍;另一方面通过邀请专家集中培训的方式提升文艺工作者专业水平。以安徽省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和歌曲等五大门类)组织申报为契机,进一步激发群众文艺创作活力、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

答记者问

一、文旅融合目前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旅游质量工作中,扎实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融入地域、历史文化,郎溪文化旅游有故事。郎溪文化旅游有底蕴。吴、越、楚文化和徽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和融合,至今仍有许多遗存和考古发掘。邀请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家水涛、赵东升教授对我县具有开发价值的历史、景点、人文等要素进行广泛的探讨与研究,重点打造郎溪北部文化片区,深入挖掘“胥河文化”和“大千文化”。围绕当年伍子胥开凿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胥河以及为纪念西汉治水英雄张渤、唐朝爱国名将张巡而产生的国家级非遗跳五猖,省级非遗小马灯、大小锣鼓、降幅会,打造民俗文化村和吕氏文化园,形成我县独特的胥河文化品牌。

二是融入民间、民俗文化,郎溪文化旅游有味道。依托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创意制作具有领先文化特点的旅游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以“白阳岗瑞草魁”为代表,用好唐代诗人杜枚“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历史名句,打造郎溪“中国绿茶之乡”的品牌形象。此外,宣城素有“文房四宝之乡”美誉,而产自郎溪县唐代老坑砚石“宣州石砚”,积极探索开发符合市场需求、易于携带的砚台作品,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传统工艺的文化品质,其中《汉砚天下》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黄酒酿造技艺酿造的古南丰系列黄酒、“郎溪记忆”大礼包、侯村蜜枣、天子粉丝,也是我县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

三是融入传统、创意文化,郎溪旅游服务有品质。办旅游节庆活动。旅游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弘扬特色文化,必须丰富新的旅游模式,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郎溪县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出了“游郎溪不得不”系列品牌,展示了跳五猖、云舞、茶灯舞等非遗文化,创作出了《欢迎你到郎溪来》、《郎溪儿女赞家乡》新诗篇,深受游客的喜爱。从传统文化到节庆文化,文化丰富了旅游的体验,旅游为文化的保护、开发、传承和弘扬提供资金和渠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从而真正体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一)文物保护利用方面

我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截止2021年9月,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鸦山古道”保护规划已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审查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国家级保护单位“建平镇土墩墓群”安防工程争取到位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00万元,正在组织招投标工作。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3处完成文物本体修缮(明代城墙、侯村祠堂和有斐堂);2处本体修缮争取项目资金已到位150万元,正在组织招投标(吕氏花敞厅、夏雨初烈士故居);2处正在编制修缮设计文本,上报省厅待批(飞鲤桥、吴家昌宅);1处已完成第一期发掘,目前由已南京大学申报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磨盘山古人类遗址)。

市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一般没有项目资金支持,我县抓住“庆祝建党100周年”国家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向省厅汇报争取,组织申报了重点革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姚村苏维埃旧址和中共沙桥支部旧址),其中姚村苏维埃旧址争取国家革命文物保护经费43万元,并于2020年10月完成本体修缮和展陈建设,自开放以来共接待了本市和江苏省共60批近2000人次,成为我县重要的红色爱国主义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

(二)文化遗产传承方面

我县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32项,涵盖有传统音乐类1项,传统舞蹈类7项,传统戏剧类2项,曲艺类1项,传统美术类2项,传统技艺类11项,民俗类8项。2019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过大年”等系列活动20余场,线上非遗保护宣传活动10余次,组织县内有代表性的优秀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市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等交流活动。我县目前共建立非遗展示场所三处,分别为梅渚镇周家村五猖馆、皖南大鼓非遗陈列馆、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博物馆。场馆内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等多种展示手法,来展现我县非遗的资源优势、项目的独特艺术魅力和丰富文化内涵。2021年 组织推动市级非遗“傩面具制作、幸福人灯、宣石砚”申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一)加快推进市民艺术中心的建设

强化“五馆四中心”等重点工程调度,充分学习借鉴和吸纳周边江浙等发达地区场馆建设先进经验做法,对标国家一级馆要求,立足高起点、新标准,建成全市一流、市民满意的公共文化场馆。

(二)健全基层文化人才培育机制

充分用足用活文化人才培育政策,加大乡土文化人才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选拔推荐;继续大力推进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等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文化岗位工作;通过省级群星奖评选、全市小戏孵化评选等模式鼓励支持文艺人才创作文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