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飞鲤镇政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飞鲤镇政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41722003252086L/202107-00006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飞鲤镇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07-09 发布日期: 2021-07-09
索引号:
11341722003252086L/202107-00006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飞鲤镇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07-09
发布日期: 2021-07-09
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1-07-09 14:53 来源:飞鲤镇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郎溪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六月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郎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郎溪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举措,是政府正确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景和行动指南。


 



    第一章 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就

过去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努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时期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坚持稳中有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3.6亿元,五年(2016-2020年)平均增速达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3万元。三次产业比由2015年的13.1:56.9:30调整为10.5:53.3:36.2。财政总收入达29.8亿元,由于减税降费政策和疫情影响,未达预期目标,五年平均增速达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五年平均增速达12.3%,超额完成预期增速目标十件大事全面有序推进,一大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先后建成,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顺势崛起,园区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实力全面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五年平均增速达9.2%。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五年平均增速达18.6%,产值占比稳步提高,预计2020年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6%超额完成预期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214,产值超亿元53家。园区发展地位明显提升,一区园一港格局初步形成,鸿泰钢铁技改、电梯零部件铸件、金属精加工等一大批重特大项目相继投产,郎溪经济开发区顺利进入国家级培育期,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被列入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现代农业发展加速,美丽乡村展现新面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预计2020年农牧渔业总产值达32.8亿元,五年平均增速达5.3%。和花卉苗木产业快速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创新局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0%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建成省级中心村35个,率先在全省开展5个315品牌示范村创建。五基五力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乡村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全域旅游扎实推进,服务产业实现新跨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全域旅游模式已具雏形。202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42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8亿元。石佛山天子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绿茶之乡 江南水韵之城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文旅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建成省市级研学旅行基地3家,四星级旅游酒店1家,各商务宾馆60多家,精品旅游民宿14家。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增长,预计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68.6亿元,五年平均增速达7.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30%提升到“十三五”末的36.2%。徽商彩虹城、皖江工贸城物流园、定埠临港特色物流集聚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全面推进,两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生态文明取得新进步。“十三五”期间,交通建设投资累计超过34亿元,新建和改建公路里程923公里。商合杭客运专线、溧宁高速、芜申运河定埠港、建平大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运营,立体化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县城建成区拓展到17.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平方米。有序推动滨河路景观绿化工程建设,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城东新区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特色风貌进一步凸显。新老郎川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南漪湖生态优化行动持续推进,一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县城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PM2.5、PM10和优良天数比例实现两降一升,考核三类水体达标率100%。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并于2018年获评国家级生态县

扩大开放步伐加快,合作共建迎来新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写入“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湖州会议纪要,苏皖合作示范区设立尤其是示范区发展规划被国家发改委批复以来,我县产业发展质效取得新提升,基础设施连通性显著加强,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持续改善,社会发展共享性不断升级,合作机制体制不断创新优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我县考察“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并召开调研座谈会,区域合作共建共享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长三角主要地区和重点城市开展多领域合作,五年来,累计签约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466个,实际到位内资881亿元,外资4.53亿美元,省、市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分别竣工95个、203个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民生工程高标准实施,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0.1亿元。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20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5.74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覆盖率97.3%,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000个。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及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体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第四小学、实验小学扩容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完工。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2020年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机构达到145个,每千人拥有医师数3.0人、床位数6.1张。应急救援体系和“六项机制”建设深入开展,食药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成效。“党建+三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居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必须清醒认识到,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不足200亿元,与长三角地区发达县级城市的差距较大,尚未跳出区域经济洼地现状。二是主导产业集聚不足、体量不大。规上工业企业涉及30个行业大类,但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集群。智能装备、纺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规模有待扩张。三是产业链供应链断点明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点缺环,分工协同和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开发区主园区与十字园区、梅渚园区、新发园区、定埠港之间尚未形成完善的联动发展格局,亟需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四是服务业支撑实体经济力度有限。物流、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深度有限,占服务业比重较低,尚未形成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点。五是文旅、农业品牌效应有待彰显。历史文脉和旅游资源尚未充分挖掘,文化特色尚未彰显,文旅品牌有待打造,旅游资源整合不足、推介不够。特色农产品种类多、规模小,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亟待提高。六是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仍有短板弱项。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所占比例不足15%,部分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水资源承载力不高,防洪抗灾能力有限。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城乡社区建设标准不高,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亟需提升。七是创业氛围不浓、创新活力不足。企业家和创业人才相对稀缺,本地草根企业成长缓慢。创业平台建设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八是区域合作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完善。“一地六县”及长三角地区的对接交流不够充分、深入,在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政策协同方面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1-1郎溪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属性

“十三五”计划目标

“十三五”预计完成

2020

年均增速

2020年预计

年均增速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180-200

10-12

183.6

7.4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预期性

70000左右

10

[/]

[/]

3

财政收入(亿元)

预期性

33

8.6

29.8

6.4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预期性

345

10

12.3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预期性

52

10

48.2

8.8

6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39

36.2

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60

60.5

8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预期性

2.6

3.1

9

实际利用境外资金(亿美元)

预期性

1.0

1.03

10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2.5

1.35

11

科技进步贡献率(%)

预期性

65

[/]

[/]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

预期性

40以上

56

13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3.5

15.3

14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高于经济

发展水平

高于经济

发展水平

15

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预期性

五年累计5万人

五年累计4.5万人

1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约束性

24

25.74

17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约束性

不低于4.2893

不低于

4.2893

18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约束性

省市下达

完成任务

19

单位GDP能耗降低(%)

约束性

省市下达

完成任务

2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约束性

省市下达

完成任务

21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省市下达

完成任务

22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35

完成任务

23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约束性

120

完成任务

24

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占比(%)

约束性

80以上

84

25

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

约束性

83

85.7

26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约束性

省市下达

完成任务

注:[/]表示“十三五”期间无法统计的指标。1.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因从2016年起,县级已取消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表,无法统计辖区内全社会从业人数,从而无法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2.科技进步贡献率(%):无核算体系及相关数据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制度优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有利于我县发挥独特区位、特色资源、生态本底、文化底蕴和产业优势,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有利于我县与周边县(市)融合发展。郎溪经济开发区全面“腾飞”有利于我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县上下应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容应对发展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以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为航标,以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为总抓手,突出“工业强县”的首要地位、“生态立县”的绿色本底,始终坚持经济发展高质量、生态文明高水准、城乡面貌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党的建设高水平,奋力开创郎溪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至我县经济发展的全方面,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一地六县”体制机制对接融合,全面深化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牢把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的机遇,精准发力打好提质增效“组合拳”,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节 总体战略

郎溪县地处皖东南,与苏浙交界,属沿江平原与皖南低山丘陵交接地带,生态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产业链形成加固,服务业支撑作用逐渐凸显。交通便利、通江达海,区位条件优越,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期间,应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人才兴县、创新活县”四大战略。

生态立县。深入贯彻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生态产品放在更重要位置,走出一条具有郎溪特色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绿色崛起之路。抢抓“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绿色生态农业、全域旅游业,加快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工业强县。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引领,抢抓“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机遇,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做优做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探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一区一园一港”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引进项目,逐步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人才兴县。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抢抓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重要机遇,瞄准“一地六县”排头兵定位,积极推进“郎川聚才”行动,加快完善人才就业创业政策,高效提供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培育创新发展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创新活县。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吸引长三角地区优质创新资源,大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建立创新服务中心、产业转化基地和“企业—高校—政府”创新联盟,打通G60科创成果转化承载通道,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五节 发展目标

    1.“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发展环境和我县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通过建设“五区一圈”的空间格局——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区、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绿色农产品服务功能区、现代临港产业集聚区、共建共享共保“幸福圈”——把我县建设成为“一地六县”长三角工贸文旅创新强县。到“十四五”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长三角一体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奋力争当安徽省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亿元,年均增速10%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稳定在53%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0%。在十四五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县的发展定位是:

——高水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建立健全,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美丽郎溪”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高质量产业合作创新发展先行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郎溪片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区一园一港”布局不断优化,产业合作水平持续提升。绿色智能制造、新材料、大健康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品科技含量、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形成高质量特色产业体系,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颜值文旅康养产城融合先行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内河航运、航空快速通道“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格局基本建成。全县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城东新区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产城融合稳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文旅康养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成独具特色的长三角休闲康养文化旅游度假区。

——高品质宜居宜业人才汇聚先行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就业创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构筑“一地六县”人才高地。城市核心商圈发展快速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升级,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劳有厚得、弱有众扶,城市温度进一步攀升。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我县应紧紧围绕发展定位,对标对表长三角发达县域发展进程,顺应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2郎溪县 “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预期

分类

序号

指标

属性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值

年均增长率(%)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183.6

350

10以上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预期性

53025

99000

10以上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预期性

29.8

39.2

5.6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预期性

10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预期性

48.2

64.3

8

6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60.5

68.6

[8.1]

7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预期性

3.1

4.3

7

8

实际利用境外资金(亿美元)

预期性

1.03

1.38

6

创新升级

9

三次产业比例

(%)

预期性

10.5:53.3:36.2

7:53:

40

10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15.3

22

11

11

战略性产业产值占比(%)

预期性

56

58

12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预期性

1.35

1.95

[0.6]

13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36.2

40

[3.9]

1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预期性

50

15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预期性

37

70

16

各类人才总量(人)

预期性

33831

41000

民生福祉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41000

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1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17990

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19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万人)

预期性

4.5

五年累计3.6万人

20

城镇失业率(%)

预期性

2.9

2.9

21

人口自然增长率(%)

约束性

0.22

0.3

22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约束性

6.11

6.5

23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约束性

3.04

3.2

2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数(万人

约束性

25.74

25.84

25

应急避难场所(

约束性

6

24

生态文明

26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约束性

4.2893

无法确定

27

单位GDP能耗降低(%)

约束性

省市下达

28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下降(%)

约束性

省市下达

29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约束性

省市下达

30

PM2.5浓度下降(%)

约束性

省市下达

31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35

36.5

[1.5]

32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约束性

120

不降低

33

空气质量达标率(%)

约束性

84

85

34

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

约束性

85.7

90

注: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为当年价格,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2.[ ]内为五年累计数。

    2.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新跨越。初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建成生态绿色工业强县和创新型人才强县,建成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郎溪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备。基本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建成智治体系、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现美丽郎溪建设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高质量均等化,城乡发展均衡协调可持续,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社会共同富裕取得重大进展,力争迈进安徽省县域经济第一梯队。


    第二章 立足一地六县,走向深度融合

“一地六县”合作区规划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充分发挥郎溪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一地六县”合作区先行区,先局部再整体,先双边再多边,先启动再联动,推动一体化融合。在皖苏、皖沪、皖浙合作的基础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力推动“五区一圈一心”建设,探索合作共赢新路径,拓展合作发展新空间,推动形成开放发展新高地。

    第一节 全力推动“五区一圈”建设

打造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区。推进“一地六县”生态空间共保、环境协同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依托优良生态本底、深厚文化底蕴、独特旅游资源、绿色农业优势,加快新和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开发S202省道沿线溧阳天目湖郎溪凌笪乡伍员山水上海白茅岭生态+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我县南漪湖、万亩茶园等生态资源与广德太极洞、长兴龙之梦等旅游资源联动整合,共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

打造合作共建示范园区。持续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青浦郎溪产业园等“园中园”发展。以“高、新、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郎溪经开区东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及特色产业板块,培育具有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协同建设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引导产业协作创新,推进产业链跨界合作,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优势,促进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

打造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遵循白茅岭农场“生态+产业发展定位,协同优化白茅岭监狱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功能调整转移。推动城东新区与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规划有序衔接,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城乡有机融合、均衡发展,完善科教、医疗等配套功能设施,并将白茅岭地区纳入县域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切实提升对白茅岭地区的服务保障能力。发挥城东新区无缝衔接上海市白茅岭农场涛城分场优势,着力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

打造绿色农产品服务功能区。坚持生态筑底、绿色发展,适应绿色农产品发展需求,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大力培育立足市场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结合郎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化与白茅岭农场合作,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拓展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能力和流通水平,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供应冷链物流基地。

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聚区。建立定埠港临港产业园,重点发展临港物流业和出口加工业,引进一批高质量、强带动的重大项目,努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园区企业竞争力。加快完善临港功能布局、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全面提升临港产业园内涵。打造梅渚建筑新材料产业园和新发绿色智造配套产业园,推动与定埠港临港产业园协同发展。健全临港产业园规划体系,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更好地接轨“一地六县”,着力打造成为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

构建共建共享共保“幸福圈”。全力推进“一地六县”区域交通高效衔接、有机融合,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融通速度。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业化服务,加快“数字郎溪”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积极开展公共服务资源对接、一体化体制机制等创新合作,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市场

专栏21加强区域合作重点工程

(1)郎溪区域合作交流办公室建设工程。在现有长三角区域交流合作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郎溪区域合作交流办公室。密切关注、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全面对接省、市长三角办和“一地六县”相关县市,加强跨区域跨部门间信息沟通、工作联动、政策协商和资源统筹。研究和拟定经济技术协作、区域经济合作有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工作体系和协调机制。

(2)组建郎溪—上海“白茅岭”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与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共同组建“白茅岭”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研究决策“白茅岭”联动开发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协商解决联动开发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在产业发展、功能布局等方面的沟通对接,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引进和运营管理中的问题。

第二节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协同建设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核心区。按照“生态+茶林果”产业定位,打造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服务基地。发挥上海光明集团食品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按照光明集团现有特色种养产业发展规划,借助“一地六县”区域农产品生产综合优势,结合郎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长三角区域的农产品种植、仓储、冷链、物流基地和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按照“生态+文旅康养”产业定位,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充分利用白茅岭农场生态优的环境基础和飞地纽带作用,发挥异地外延功能,扩大上海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把白茅岭农场建设成为长三角综合性康养基地。推动郎溪“一城两山三湖”等旅游资源与“一地六县”其他县市优质旅游资源的联动整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按照“生态+金融”产业定位,打造生态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围绕上海市国际经济、金融等“五个中心”建设,通过在核心区建设绿色金融小镇,探索境内外投资者全面参与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类要素市场,深化业务创新,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第三节 巩固传统合作共建优势

持续深化开放合作。皖苏合作方面,以苏皖合作示范区先导区为基础,进一步扩大郎溪经济开发区与溧阳市经济开发区、广德经济开发区的合作范围,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和共建机制。谋划和建设一批跨区域重大工程,加强产业链统筹谋划与合作共建,联手打造特色高技术产业基地,联合建设区域性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推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以成本共担、利益共享为目标,创新一体化合作机制。皖沪合作方面,持续加强与光明集团战略合作,合作共建白茅岭农场飞地经济,加快建设郎溪经济开发区与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共建青浦郎溪产业园”,打造皖沪和青郎“飞地”品牌园区示范基地。皖浙合作方面,优化合作模式,全力推进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发展。

创新传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联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作用,在加大经济合作的同时,加强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环保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合作,提高协作水平,提升合作成效。深化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发挥政府组织、协调、服务的功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多方参与,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统筹推进协同发展。

扩大传统合作成效。加快推进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在溧宁高速、芜申运河等一批跨区域交通项目合作共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苏沪浙公路、航道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增强产业协作配套功能,抓住苏沪浙地区城市扩张、产业转型契机,依托无锡工业园、常州工业园、青浦工业园、海宁经编产业园,实行“点对点”精准招商,集群式承接电力电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转移,与苏沪浙开展产业协作配套、错位发展。

 


    第三章 优化工业体系,完善平台支撑

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坚持推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产业协同发展,全力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创新优化招商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融互促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优做强现代化工业体系

全力打造绿色智能制造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全力打造成套及特种设备、电梯及零部件、汽车内饰及零部件“三位一体”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基于“一地六县”市场需求及供给结构,打造新产业链,发挥“一地六县”产能联动优势,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在成套及特种设备领域,推动现有企业向高端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一是鼓励企业提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围绕科大重工等企业,做好补链延链工作,通过精准绘制产业地图和招商图谱,基于“一地六县”市场需求及供给结构,打造新产业链,形成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成套设备、智能物流装备、节能环保设备产业集群。

在电梯及零部件领域,推动产业向高级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一是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产品。二是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以及企业间相互交流的体制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三是推动华菱精工、华茂、欧岱等一批成熟电梯装备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建设发展,充分利用好“一地六县”产业链空档机遇,集聚一批配套服务企业,打造全产业链的支柱产业。四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产业基础再造。五是整合电梯零部件资源,进军电梯整机制造领域,全面承接长三角电梯产业转移。

在汽车内饰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方面,一是积极培育和引进以动力源、帏翔电子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打造智能不间断电源、电动汽车伺服系统和电机电控电池平衡系统生产研发基地。二是大力推动托新精密、友良锻造、新悦机械等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合作,研发拓展汽车电子产品,打造特定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三是以金弘润、飞马、泛博科技为龙头,不断创新提升,打造汽车内饰品原料生产基地。

聚力发展新材料产业聚力发展纺织新材料、建筑新材料“两强并进”的新材料产业,推动纺织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建筑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纺织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一是支持企业产品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加强染整配套,围绕新型车用面料、车用化纤等产品,改进工艺技术,通过精、深、细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以方翔羽绒、万方织染、远华纺织、正力纺织等骨干企业为发展重点,支持打造碳纤维、聚酯纤维等高分子新材料、功能型面料、服饰家居面料织造染整等纺织新材料产业。三是加大招商规模与招商力度,使产业链向上下游持续延伸,引进东部沿海地区规模大、技术强、品牌优的纺织企业入驻,带动上游纤维、织造、羽绒制品产业发展。

促进建筑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全方位进行技术改造,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二是积极推进污染防控技术升级系统性降低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提高绿色发展能力。三是开展新产品开发联合攻关,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及市场适应性。四是充分发挥韩华建材奥美塑胶、龙图铝材为代表企业优势,聚焦装配式建筑新领域,打造新型建筑材料特色经济板块。五是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培育其他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补链固链强链打造建筑新材料产业集群

高站位谋划以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高站位谋划以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大力推动形成体系化的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在大健康产业延伸领域,积极探索大健康产业带动绿色食品加工业、传统功能性食品以及文旅康养的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大健康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推动形成体系化的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强以国肽、柏维力、立宇为代表的功能性食品和绿色食品培育,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在价值链提升方面,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保护体系,强化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强联结,共建共享企业品牌,提升品牌价值。逐步形成大健康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企业落户发展,鼓励以普菲特、格瑞特为代表的医疗防护用品企业加入上下游产业链以及省级医疗器械产业联盟。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加大力度培育郎溪“瑞草魁”绿茶、“黄魁”黄茶、“古南丰”黄酒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品牌。三是积极促进大健康产业与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推出以“体育旅游,快乐健康”为主题的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旅游,建成一批综合性健康旅游休闲养生基地。

推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程,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新制造转变。充分利用鸿泰钢铁及恒发铸造的产能配置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谋划建设绿色铸造产业园,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推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对以博盈机电、凯仕达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新材料企业加强引导,加快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争取在合作园区设立创新服务中心

专栏31现代化工业体系重点项目

(1)绿色智能制造产业项目:推动郎溪经济开发区电梯配件产业集群项目、置闰机电产业园项目、精密铸造产业园项目、科大重工集团二期扩建项目、林洪重工金属精加工项目宝利铸造厂年产1.5万吨高端模具全流程制造技改项目、鸿泰钢铁技改项目、中易电力年产20台套烟气净化处理系统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启德精密机械高精度机械零部件项目、信宇管业年产5万吨HDPE实壁管波纹管项目、腾兴机械年产20台双轮搅双轮铣项目、昊龙不锈钢流体设备项目、腾旋科技二期扩建项目、步鑫年产6000吨模锻件和机加工件项目、华茂机械制造年产10万吨电梯零部件铸件项目、华菱精工智慧立体停车库拓展项目、江南电梯厂年产电梯8万台建设项目建设

(2)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推动郎溪经济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项目、智能装备制造中心项目、中再生废旧汽车和电动车拆解项目、友良锻造铝合金轮毂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只轿车锻造铝合金轮毂项目、运良转向节年加工100万件汽车及工程机械零部件项目、托新精密二期扩建项目、杰瑞智能年产1万吨中高端节能新材料1万吨汽车注塑件项目、力精锻造年产1.5万吨车辆零部件项目和工程机械零部件锻件项目、铭豪机械制造年产40万台套汽车车桥和底盘零部件项目、双虎智能装备年产8.5万件金属结构件(刹车盘、法兰圈及其他)项目、宝吉新材料年产高端汽车内饰品30万套项目、宝奂汽车部件年产500万套汽车饰件项目建设

3)建筑新材料产业项目:推动高分子新材料产业板块、瓦德新型材料项目、鑫煜门窗年产20万扇新型门窗项目、海达门控年产门控产品400万台套项目、全鑫恒业年产120万吨精品机制砂项目、嘉辉年产20万平方米新型材料项目、宝仕隆年产30万平方米铝单板、30万平方米复合金属板和15万平方米成品金属隔断项目、新涛光电年产8万吨亚克力板材项目、广利川新材料年产150万吨碳酸钙深加工产品工程项目、广利川配套港口码头工程项目、恒鑫年产5万吨PVC环保复合稳定剂生产项目建设。

4)纺织新材料产业项目:推动郎溪县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聚杰集团年产8000万米超细纤维面料及制成品项目、弘浪海绵年产8000吨海绵及海绵制品项目、正力纺织年产2万吨高性能特种纤维及1亿米高档功能性家纺面料技改项目、伊兰文纺织扩建项目、栩鸿纺织年产各类化纤布6000万米项目、民辉化纤年产360万米提花面料300万米高档经编织物项目、迪坦纺织项目、湖晟纺织项目、苏盛织染年产4000万米高档面料项目、万方织染年产4万吨高性能特种纤维项目、福锦纺织年产13500万米高档面料生产项目、宣拓纺织年产3600万米纺织面料、美逸佳纺织年产2000万米特种布艺面料生产线项目、双鸣纺织年产9000万米纺织产品项目、日进纺织年产5400万米化纤面料项目、卓凯纺织年产5700万米化纤面料项目建设

5)大健康经济产业项目:推动宣城市白茅岭饮品有限公司年产9000万件山泉水改扩建项目、南丰徽派黄酒产业园项目、郎溪县食品小作坊示范区项目、华涛纺织年加工3000吨卫生材料和2亿只口罩项目、南方卫材年产50亿只高端医用手套项目、仁普(苏州)药业生产2500t/a食品鱼油、500t/a二十碳五烯酸乙酯原料药项目建设。

6)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项目:推动博盈机电金属精密构件研发和制造项目、成源精密电子电脑散热器及机柜散热器生产项目宜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筹)智能电子设备产品生产项目高胜电讯年产 10000 吨电讯材料项目冠德电脑和数码产品外壳支架项目建设。

    第二节 科学制定高效实施产业政策

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层级。坚持精准招商,围绕重点产业,立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招商区域,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紧盯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坚持产业链招商,全力促进产业向上下游及周边方向延伸,最终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结构。创新招商方式,整合招商资源,通过专业招商、龙头企业配套招商、合作园区招商等方式,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形成政府、企业、中介、商会协同招商的工作格局。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体系,建立共享招商网络,深化与上海青浦工业园产业合作,积极与松江、嘉兴、昆山等地投资合作,开展多元化招引外资、线上招商活动,探索跨境电商和线上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开展重点税源企业培育行动,实行县领导联系帮扶机制,精准施策,梯度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行业骨干和高成长企业。大力培育中小企业,继续实施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培育打造一批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专栏32企业发展培育重点项目建设

落实G60 科创走廊国际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进建设华东理工大学长三角区域发展郎溪研究院、郎溪长三角区域发展研究培训中心、郎溪科创文创园、郎溪经济开发区科创孵化园改造提升工程、郎溪经济发展“智库”项目(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实验室建设)。

    第三节 持续优化创新营商环境

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构建专业型政府服务体系,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完善联合帮扶企业制度,主动为企业提供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发展软环境。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开发区,进一步优化升级“全程代办”服务、项目帮办“绿色通道”服务,为企业提供全过程无缝隙项目代办解困服务。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优化事项办理流程,实施“全程网办”,实现县、乡镇、村(社区)全覆盖。统筹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简化企业开办注销程序,提升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化水平,实现企业登记事项全程电子化。

巩固优化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环境”。推进县乡两级政府服务中心智能化升级改造,加速推进“一网通办”、“掌上好办”、7X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让“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完善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个性化、多元化办事需求。扎实开展“千名行长进万企”等活动,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热线工作流程,形成营商环境诉求受理和分级办理“一张网”。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四节 加快提升产业平台支撑能力

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一区一园一港”空间布局,推进协同发展与优势互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十四五”期间,主园区将重点发展成套设备制造、一般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建筑新材料四大关键产业;梅渚分园将以电梯特种设备、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产业为主;十字分园将以新材料、绿色保健食品两大主导产业为主;新发分园将主要服务于主园区,以绿色智能制造配套为主;定埠港将依托优越的地理和作业条件,树立“大物流”理念,推进物流智能化、系统化的建设步伐,打造临港物流加工园区。着力将郎溪经济开发区东区打造成为县域经济活跃增长极、绿色发展省级样板区、产业转移投资优选地和开放经济县域新高地。

强化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开发园区等级。对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评体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全力打造与沪苏浙相统一的园区准入机制,完善从项目签约、建设到投产的服务全链条,提升行政效能。积极推动 “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郎溪片区建设,强化与溧、广两地经信部门季度交流,加强与安吉、长兴等县市高效联动,促进区域经济多层次合作和协同共赢。“十四五”期间,力争郎溪经济开发区主要指标增速位于全省及长三角地区开发区前列,并达到国家级开发区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港口能级。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重大项目,一是全面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组建出口加工区,推进定埠港海关监管作业区创建和二期规划建设,发挥好芜申运河“黄金水道”的作用,扩大航运业务范围,带动周边区域实现快速发展。二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提升流通供应链智能化水平。通过生产制造、物流仓储、供应链金融等多种业态共同发展、协同并进,创建“智慧物流高地”。三是实施一批信息化改造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加快研发设计数字化和产品装备智能化,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探索共建工业大数据平台,重点围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制造业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并组织推广。

完善配套服务,推进产城融合推动产城一体化项目建设,植入邻里中心人才公寓、高端商务业态,打造开发区宜业宜居新板块,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以人为本,以产兴城,以城聚人,最终形成“产—城—人”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生态。

专栏33产业平台建设重点项目

积极推动苏皖合作示范区先导区和“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郎溪片区建设。启动苏皖合作示范区产业互联网平台、长三角(郎溪)纺织产业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职教培训中心、工业大数据平台及5G试验区。大力推动郎溪经济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长三角一体化宣城市郎溪经开区锦绣湖片区智能制造科创园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建设加快“一地六县”专精特新展示中心及配套项目建设。

 

 


    第四章 聚焦两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助力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坚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速科技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对接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旅游、文化、健康、商贸、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消费,谋划建设商贸综合体,探索城区夜间经济,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推动康养服务业发展,力争把康养产业培育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第一节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力先进制造

配套发展物流服务业。在衔接大循环、双循环中,结合郎溪自身条件,调整物流网络和服务组织方式,构建高效畅达的物流空间布局和服务循环加快定埠港二期和广利川码头建设提升码头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依托现代化智慧港口促进郎溪临港产业发展。推进皖江工贸城物流园建设,搭建工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增值服务。建设徽商彩虹城农副产品电商集散中心,提供冷链物流、仓储保鲜、加工销售、信息查询等现代化配套服务,推进农副产品产销无缝对接。在十字镇建立现代物流集聚区,配套搭建智慧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平,提供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集散配送、保税加工、展示展销等服务。加快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畅通城乡循环,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快件处理配送中心,着力提升快递网点支撑能力2025年,郎溪力争实现物流与沪苏浙无缝对接,形成多式联运、外联内畅的水陆空综合物流“生态圈”,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抢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大契机,依托长三角优质科创资源,加速科技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对接融合。重点围绕新材料、大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一批科技服务业创新示范项目,打造一批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着力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科技孵化器、综合性众创空间等项目建设,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推动智慧园区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围绕郎溪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打造一批技术成果交易机构,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推进工业园区智能制造装备检测中心和徽商彩虹城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完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推动检验检测市场规范发展。全面提升郎溪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打造知识产权服务新格局。“十四五”期间,力求实现省级科技创新载体零突破,初步形成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以及支撑有力科技服务体系。

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促进企业稳步健康发展。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资金池,加大过桥周转资金使用力度,简化续贷过桥资金办理流程,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临时性资金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动重点产业和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按照“政府出资、政策引导、有效监管、市场运作”原则,筹建中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中心,吸收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参与,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平台。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满足中小微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为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支撑。积极培育供应链金融新模式,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落实“一企一议”制度分层次引导服务企业挂牌上市。

专栏41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1)长三角一体化定埠港临港产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9.5平方公里,建设港口物流园、出口加工区及配套设施工程项目总投资50亿元。

2)广利川码头仓储物流项目。利用自然河道岸线总长104米,挖入式港池再生岸线750米,共建设9500泊位,设计年吞吐量700万吨。

3)郎溪县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项目。投入1亿元,建设3000平方米检测工作实验室。

4)中国长三角(郎溪)绿色农产品集配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冷库、冷链物流中转库、会展中心、农产品大数据中心、智能化结算中心、展览馆、农事电商服务大厦和大市场运营中心等。

(5)郎溪经济开发区科创孵化园改造提升工程。规划总用地面积8.9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2万平方米,改建科技创新研发办公楼、专家工作室、孵化配套服务区、配套生活服务区等配套设施,二期新建科研办公楼、商务洽谈中心和总部办公大楼。

6)长三角一体化宣城市郎溪经开区锦绣湖片区智能制造科创园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623亩,总建筑面积约24.3万平方米,包括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化等标准化厂房、配套科技研发科创楼(科技孵化器)等主体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工程。

7)十字现代物流集聚区。在建平大道与新318国道交叉口周边区域,规划建设智能化、规模化、现代化物流园,充分发挥十字镇交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提升生活品质

集聚发展商贸服务业。围绕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新需求,探索商贸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利用集聚效应引领商贸产业升级积极谋划建设商贸综合体,包含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卖店、现代批发交易市场、餐饮等业态,有序推动城市核心商圈发展依托郎溪步行街及周边街道打造集文化旅游、特色美食、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特色美食文化街区。推进汽贸行业划行规市,优化提升汽车交易、汽车展示、保险、咨询、税务、法律等相关配套服务,打造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专业二手车交易市场。对建平及乡镇农贸市场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道路、停车场、交易设备、给排水、公厕、污水及垃圾处理等硬件设施进行维护升级。在城东新区合理规划建设农贸市场,满足城东片区住户日常需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打造县城繁荣夜市。到2025年,力争建成2-3个商贸综合体,盘活存量资产,吸引更多本地及外地消费者前来消费,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

提升发展康养服务业推动康养与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力争康养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康养地产,推进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大型配套项目建设,对全县养老机构进行增建扩容改造升级。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按需推进住宅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加快健康管理与移动互联网、健康大数据、智慧医疗等深度融合,推动康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中医养生、康复医疗等康养产品供给,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康养产业链条,推动健康服务贸易发展。大力发展旅游养老,开展集养老、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度假式养老服务,推出农业观光、生态休闲等各类老年人养生养老产品路线,开发多样化的老年人饮食、保健、运动、文化、娱乐、教育等衍生产品。谋划打造白茅岭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推进静养姚村医养结合项目,推动郎溪“特色健康小镇”建设。到2025 年,力争建成一批“吃、住、行、游、娱、乐、医、养”于一体的“特色健康小镇”,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休闲养生福地

专栏42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1)十字城市综合体配套开发项目。打造集超市、商贸、影院、健身、游玩、餐饮、住宅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2)郎溪县城关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388平方米,规划建筑物总面积31161平方米,项目主要分为果蔬、肉、禽、水产品、粮油土特产交易区、家纺百货交易区、同城配送区,配套建设2栋商业楼、农产品检测中心、市场服务中心及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3)“一地六县”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在校学生3500人,成人技术培训年3万人次。

4)白茅岭长三角生态康养小镇项目。依托上海先进的医疗养老资源和高端消费市场,发挥白茅岭农场资源丰富、区位独特、生态优越、飞地合作基础较好等四大优势,新建白茅岭总部大楼、10万亩蓝莓示范园,打造融康养度假、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白茅岭长三角生态康养小镇。

5)“一地六县”生态型产城融合市民文化艺术中心用地面积150亩,项目建设内容:九大文化设施(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档案馆、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融媒体中心、大剧院),并配套其他辅助设施和道路、广场绿化亮化等相关室外辅助工程。

6)皖苏特色花卉苗木现代化交易中心项目。交易中心办公区域10亩,生态观赏廊道5公里,花卉苗木培育基地2万亩,市场交易场地50亩,打造集种植、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花卉苗木产业链,形成组培快繁、规模营销多点“开花”优势。

7)高铁新区围绕宁杭高铁二通道郎溪东站前广场及周边区域,布局建设文化会展、商务办公、宾馆酒店、最美廊道、民宿休闲等功能设施,打造成为郎溪县域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五章 坚持人才优先,激发创新活力

以人才强国战略为引领,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原则,全面实施“人才兴县、创新活县”战略,抢抓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重要机遇,立足“一地六县”排头兵地位,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大力完善人才就业创业政策,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内生发展新动力,不断培育创新发展新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升级和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参与G60科创走廊国际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工作站、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项目攻关,升级优化已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助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力争实现省级科技创新载体新突破。依托长三角科技创新圈资源优势,融入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努力在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方面突破。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持,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在示范基地率先转化,打造皖东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优承载区。

加快建设产业转化基地。突出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主体地位。鼓励县内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增强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充分利用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郎溪分中心的桥梁作用,争取在合作基地设立创新服务中心和产业转化基地,科技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不断加强科研氛围的营造,推进科创政策的逐步创新。

促进长三角产学研交流常态化。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对接上海技术交易所、江苏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和安徽科技大市场。建立并完善与沪苏浙城市的互动交流和结对合作常态化机制。加大产学研交流资金的投入,定期组织优秀企业家到沪苏浙高校科研院所学习对接,加强产学研交流,促成校企合作。增加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不断扩大规模,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平台。

    第二节 完善人才政策,培育吸引高素质人才

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加快实施“郎川聚才”行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式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华东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深化推动合作创新。深入落实帮带计划,育强本土人才。以大型骨干企业和乡镇党校为基础,通过专家现场讲座等形式,培养本地高素质研发人才。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服务。组建专业的咨询顾问团队,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知识产权评估、技术转移方案策划、市场推广营销等专业服务。

注重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引进。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集聚人才,推动人才对外开放政策,畅通人才集聚和引进通道,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对企事业单位和医疗技术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坚持开展县直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引进工作,不断壮大县级“高层次人才池”。以博士后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为载体,引进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及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坚持实施“柔性引才”政策,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知名人力资源公司入驻郎溪。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畅通高精尖人才引进的渠道。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在《苏皖合作示范区人力资源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互联网+就业”活动,努力实现企业招聘岗位信息、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在“一地六县”异地同步共享,减少人才引进的障碍。落实职称制度改革,贯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继续教育和博士后管理等政策,加强留学人员引进。

落实高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服务保障。运用 “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和G60科创走廊人社局长联席会议成果,积极探索建立一体化、便利化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人才投入保障机制,坚决执行《郎溪县人才工作专项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全力保障人才政策落实。完善人才配套服务,“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人才公寓,落实人才薪酬,完善人才服务保障链条,为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提供完备的保障。建设完备相关的基础设施,在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支持,提升创业意识并创造创业机会。提供财政支持和金融服务降低创业成本并增强创业意愿。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市场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加强管理培训来提升个体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创业意愿。

完善和提升各类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对市场的指导和监管,推进用人制度市场化改革,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入推进用人制度市场化改革,贯彻《郎溪县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服务制度。推动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依据市场规则,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专栏51人才重点项目

(1)领航工程:常态化开展“优秀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郎溪企业家培训班”;持续开展“企业家大讲堂”,“企业家论坛”,“企业家沙龙”;选派优秀企业家代表外出学习。

(2)英才工程:搭建人才信息云平台,加快建设人才公寓,落实人才引进保障政策。

(3)匠心工程:建设一批“大师工作室”,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开展“郎溪工匠”评选活动。

(4)扎根工程:定向就业,“乡村聘用”,开展定向委培。

(5)头雁工程:深化“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加强“双技”培训。

(6)其他重点工程:华菱精工、韩华建材等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筹建国家级汽车内饰零部件检测实验室。

 

 


    第六章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

坚持聚焦短板、协同发力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作用,协同建设立体通达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前瞻性布局新基建网络,提升城市品位、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机遇,在推进“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过程中,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两横两纵”高速公路网骨架,“两横四纵”国省干线路网体系,“三高铁、一市域线”的铁路网系统,“两干四支”水运航道网,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旅游出行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加快推进公路建设步伐,构建畅通高效便捷安全公路网。推动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四改八”扩建工程、宁杭高速二通道与合杭高速建设,加快推进宣城东北方向至郎溪高速公路建设,合理增加高速出入口。积极推进国省干线公路优结构、补短板、促转型,构建互联互通的干线公路网。加快推动郎溪县与南京市高淳区的一级公路通道建设,推进国省干线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和规划待贯通路段建设,补齐国省干线公路短板。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进村入户、提档升级与安全保障工程,构建覆盖全面的农村公路网。按照《郎溪县实施“美丽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加快“美丽公路”建设。到2025年,实现建设48公里高速公路,102公里一级公路,25公里二级公路,256公里三级公路,200公里四级公路,249公里“美丽公路”。

完善高速铁路快速通道建设,实现高铁全域覆盖。推动 宁杭高铁二通道、郎溪东站、郎宁轻轨建设,争取宣镇(镇杭)铁路规划接入郎溪东站。到2025年,打造形成“135”综合交通圈(1小时通达长三角核心城市,3小时通达武汉、郑州、济南等地区中心城市,5小时通达京津冀核心城市)。到2035年,郎溪及其周边建成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的铁路网络,有效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建立高效内河运输体系,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加强骨干航道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主要水运通道通达。构建高效内河运输体系,加快提升内河水运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港口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扩大航运业务范围。以定埠港为节点枢纽,通过梅溧河航道、碧溪河航道,衔接芜申运河,以白茅岭为区域中心,打通瓶颈航道,实现与长江干线航道无缝衔接,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水运对接,实现水运交通一体化。控制和预留城关码头国土空间用地,更好服务于企业物流需求。新建碧溪港码头,辐射十字经济开发区、飞鲤镇、广德市誓节镇、宣州区洪林镇,与定埠港实现南北呼应。

推进立体交通建设,实现空中联动发展。加强与南京禄口机场的充分对接,利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郎溪城市候机楼,进一步承接南京对郎溪的经济辐射。充分对接芜宣机场,发挥芜宣机场对郎溪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协同推进长乐通用机场建设,做好机场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推动实现航空运输目标。

专栏61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高速公路。推进宁杭高速二通道、合杭高速规划建设,协调高速公路江苏段加快建设,推动G50沪渝高速宣城至广德段“四改八”扩建工程、宣城至郎溪高速公路建设,新增新发镇、郎溪北、白茅岭、飞鲤镇、毕桥镇5处高速出入口,争取保留岗南高速出口。

2)干线公路。加快推进G318国道郎溪十字段改扩建工程,谋划G235郎溪段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一地六县”连接公路S202溧张路与S604环南漪湖路建设,推动G235与S604新发段连接线升级改造工程、S338郎溪段建设工程。

(3)美丽公路。按照美丽公路“十四五”建设规划,在《郎溪县实施“美丽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基础上新增“美丽公路”249公里。

4)农村公路。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20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300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50公里。

5)高速铁路。推动宁杭高铁二通道、郎溪东站建设,谋划宁轻轨建设项目。

6)航道与码头。推动溧河航道提升工程、碧溪河至水阳江航道提升工程,定埠港二期、广利川码头建设工程东夏码头以及毕桥码头功能提升工程,控制和预留郎溪城关码头国土空间用地。

7)通用机场。推进长乐通用机场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国家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机遇,按照“四启动一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灾后水利基础设施暴露出的短板弱项,精心组织谋划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打通郎溪防御洪涝灾害的堵点,破解水资源利用的痛点,攻克保障水生态环境的难点,全面提升郎溪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水韵郎川。

增强防洪减灾能力。坚持“以泄为主,蓄泄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防御策略,加强防洪薄弱环节的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工程(郎溪片)、中小河流治理巩固提升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和排涝泵站建设工程。开展小型水库安全鉴定,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山洪灾害防治保障工作,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成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

强化供水保障体系。继续推进钟桥水库筹建工作,谋划新建小(1)型水库,实施郎源水库扩建工程、小型水库新建工程,加快对小型水库的安全鉴定。立足“一地六县”,谋划新水源地建设,推动中小型水库扩容和新建工程,保证供水安全。加强农村供水保障,实施规模水厂扩建、改造、管网延伸等工程。通过新郎川河竹山嘴拦河坝、“引岗济梅”扩建改造、“引郎济龙”、“引天济龙”、胥河引调水工程梅渚镇定埠人民站改扩建、港口湾水库灌区(郎溪片)等工程,保障农业灌溉供水需求。整合现有供水布局,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城乡用水“同质、同价、同网、同服务”。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全县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率,生活用水充足率。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河道全流域治理和生态化治理,坚持防洪、蓄水、生态并举,突出重点河段、重点区域,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继续推进南漪湖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分步实施新老郎川河、钟桥河、荡南湖、永宁湖生态修复工程、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工程及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努力打造“防洪—景观—生态”三位一体的水利风景线,加强河、湖、库和水利风景区保护,推进郎溪水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结合水利管理现状,将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划分为三个平台(网络平台、数据平台、应用平台)和三个层次(决策层、调度层、操作层), 配合“数字郎溪”建设同步推进“数字水利”建设。

专栏62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防洪减灾工程。实施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工程(郎溪片)、防汛抗旱巩固提升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和郎溪县“引岗济梅”扩建改造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其中,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包括老郎川河南漪湖段防洪治理等12段防洪工程,实施飞鲤镇等3段中小河流重点建设工程等。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工程包括新建郎溪县荡南湖排涝泵站工程、汤家墩排涝站拆除重建、跃进圩、团结圩、建设圩、南丰圩、幸福圩(梅渚)等全县6个易涝区内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和增容补点及排涝渠系清淤整治。加快推进岗收、山下铺、幸福塘等24座小型水库安全鉴定工作,对鉴定为3类坝的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2)节水和水资源配置工程。继续推进钟桥水库的筹建工作,谋划郎源水库扩建和丁字庙水库等9座小型水库新建工程;实施新郎川河竹山嘴拦河坝工程,实现南丰圩内农田自流灌溉、保丰圩内农田提水灌溉;实施南漪湖引水工程、胥河引调水工程、建平镇老郎川河以南(南丰片区)农村饮水提升工程,新建提水泵站和输水渠道等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实施农饮及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继续实施在建的港口湾水库灌区工程(郎溪片),计划对郎源水库灌区、中斗闸灌区、幸福圩灌区3个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续建配套。

3)河湖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推进南漪湖流域综合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郎川河、钟桥河、荡南湖、永宁湖生态修复工程前期工作。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数字水利建设。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


    第三节 优化县域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圈层整合、轴向拓展理念,在构建两核、三廊、三区、多点生态空间格局五大基地两区两园农业空间格局和一区一园一港工业空间格局基础上,推进城镇发展空间布局优化,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一环两区、三极五点城镇空间布局形态。组织编制各乡镇城镇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统筹安排商业、住宅、旅游、娱乐、工业、康养等具备开发性质的项目建设时序,推动城镇综合性发展。实现农业特色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形成特色明显、服务功能完善的城乡产业体系,构建功能合理的县域经济空间体系。

大力推进城东新区建设。高标准谋划城东新区建设,无缝对接白茅岭农场涛城分场,加快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规划编制,统筹城东新区生产、办公、生活、商业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适度混合与产城融合。优化城东新区交通布局,高起点推动城东新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打造高质量的交通网络体系,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加快布局照明智能化系统,塑造美丽夜间环境,增添城市魅力。继续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改善生态功能,对城区公园、道路绿化进行整体面上改造,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均衡的公园绿地系统。鼓励发展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加强城市韧性建设,提高城市系统防范、化解与抵御外界不确定性和未知性重大风险冲击能力,提升城市容灾能力。到2025年,打造出一个产城融合、生态筑底、绿色宜居的高品质东部新城区。

稳步推动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城市“双修”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改造,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改造和公共空间环境等内容,提升小区居住品质,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优化城镇交通体系,大力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推动白茅岭公交枢纽建设,增设城市公交首末站,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推动城市薄弱区域路网建设,新建或改造升级现状道路,提升城市畅达水平。加大城市绿化美化水平,鼓励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继续推进东湖公园、东门大沙塘、郎川大道东段北港河景观带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对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实施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按照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推进“互联网+”智慧路灯、智慧井盖、智慧停车、智慧能源等数字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加强城市更新全流程的智慧化管理。助力长三角能源一体化发展,加快电力和天然气安全稳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设。

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实施老城区改造,全力推进“水韵郎川”工程建设,全面推动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解决老城区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与利用等问题。加快雨污分流设施建设与改造,推动新城区排水、污水管建设,推动城市广场、慢行系统、公共停车场以及非重型车辆通道优先采用透水性路面或铺装。积极采取城市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利用调蓄净化设施、地下雨水收集池、旱溪等海绵技术,对雨水进行储蓄、滞留、净化和渗流。依托多源数据实时监测系统,实现雨情、水情、灾情的实时采集和传输,进一步完善治涝联合调度决策体系。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能力,到2025年,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专栏63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城东新区建设。动城东新区路网、供电、供水、供气、排水、通信、路灯、绿化工程建设,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谋划公园、污水处理、环卫设施、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城市更新项目共对26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包括雨污管道分流、通信管道改造、道路提升、非机动车车棚维修、新增机动车及充电桩、消防改造、增设路灯、燃气管网以及新建2000平方米社区服务中心与4个公共厕所等项目。规划新建16个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郎溪县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工程。推动郎溪县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及收集转运一体化设施、环卫一体化建设工程。

3)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符合海绵城市要求道路改造、“一地六县”南漪湖水环境治理(一是郎溪县水韵郎川项目主要包括东湖生态公园建设、城区水系黑臭水体整治工程、老郎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老郎川河上游景观绿化和新老郎川河连接河景观绿化工程、滨河路景观绿化工程和第三水厂工程等;二是郎溪县乡镇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三是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四是郎溪县十字集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规划新建老城区海绵城市及雨污错接混接改造工程。

4)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110千伏新和(十字二)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涛城(长乐)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定埠输变电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郎溪县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积极谋划第二自来水厂工程。

    第四节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消费发展,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加快布局新基建网络,积极推动5G、“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建设,为打造“智慧郎溪”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

积极推动骨干网络扩容升级。推进骨干网络扩容升级,推进自然村光纤通信全覆盖,实现高速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快城市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信息网络宽带化。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协同推动5G网络建设,在生产制造、公共安全、能源联网、应急管理、医疗教育、专业园区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建设5G专网,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各区功能性覆盖。

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强化互联网思维,深入推动“两化融合”,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重点支持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加快“工业大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推广。实施一批信息化改造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加快研发设计数字化、产品装备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速互联网对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加快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一二三产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

加快推动“智慧郎溪”建设。全面打造城市人工智能智慧中枢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加快推动“郎溪大数据中心”建设,以“大数据”赋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行业监管,实现政务大数据到城市大数据的跨越。加快构建城市应急综合治理平台,积极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公共卫生及重大疫情防控、生态环境、网络舆情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实时监控和统筹调度机制。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构建基于智能感知的一体化协同共治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向“智理”转变。

专栏64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5G建设。协同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持续推进5G信号不断扩容,逐步实现5G网络全覆盖。

2)郎溪县大数据中心。建设总建筑面积约为25000平方米的大数据中心。

3)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推动基础应用接入平台、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能源、智慧环境、智慧城市防洪、智慧社区等领域项目建设。


    第七章 践行“两山”理念,探索“三美”模式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构建“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三美郎溪”

    第一节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大气、水、土壤三大重点领域环境质量改善工作。

持续打好治气攻坚战。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解决机动车尾气及油烟污染。

持续打好治水攻坚战。统筹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流域治理及内河水体整治,制定实施入河排污口全面排查整治方案,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开展城镇与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持续打好治土攻坚战。严守耕地保护,坚持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提升土壤作为环境要素地位,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及污染地块分布情况,确定治理与修复区域,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严格管控污染场地再利用,全面建立土壤环境监测制度

专栏71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1)郎溪县第二污水处理厂、郎溪经济开发区西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郎溪县第二污水处理厂总用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新建中间提升泵站、高效沉淀池、污泥干化间等,设计日水处理量为1万立方米;郎溪经济开发区西区污水处理厂总用地面积约6383平方米,新建中间提升泵站、高效沉淀池、巴氏计量渠、深床反硝化滤池等,设计日水处理量为1万立方米。

(2)龙须湖生态整治。通过异地搬迁、无公害农业生产、修复上游水渠生态环境,消除龙须湖水源地周边村庄、农业、面源污染等造成影响,确保城区居民饮用水安全。

(3)南漪湖水生态护坡水毁修复工程。南漪湖护坡护岸工程:总长7.7公里护坡、护脚及防浪墙维修;新建7.3公里护坡、护脚及配套土方削填土方工程。

(4)一地六县”核心区污水处理厂、一地六县”核心区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1座规模为15万立方米/天,1座规模为10万立方米/天。污水泵站:3座规模为5万立方米/天。

    第二节 推进“生态郎溪”建设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配置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以“三线一单”确定的分区域、分阶段环境质量底线目标作为基本要求,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质量达标方案。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提升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形成以东湖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扬子鳄等重点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力保护扬子鳄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利用道路红线内外不同类型绿地形成“绿脉”,在城区外围水系两侧种植防护林,沿铁路、公路建设生态防护林,构筑城镇生态长廊。多点规划建设公园绿地,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

深入实施矿山修复。明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按照“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统一规划”的策略,实施修复与治理,提升矿山环境保护水平。引导激励矿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探索绿色矿山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监督制度。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应急处置和执法监管能力建设,运用大数据等专业技术设备,完善监测网络,建立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提高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社会共治体系,不断强化舆情风险防范意识,健全公众舆情监督制度。

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改革。统筹加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力量,深入推进“林长制”和“河(湖)长制”建设,积极开展水域环境治理,强化河道、林区巡查。全面推进环境执法标准化建设,建立涵盖山水林田湖草各环境要素的政策规范体系。建立与长三角地区毗邻县市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一体化。

健全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实施工作制度,完善森林、湿地和耕地保护补偿制度。适时开展排污许可全覆盖“回头看”工作,确保排污许可制度全面推行。

    第四节 探索拓宽“金山银山”转化机制

培育生态经济新动能结合绿色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和我县产业基础与布局,聚力发展成套特种设备、电梯及零部件、汽车内饰及零部件“三位一体”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打造集科技示范、休闲观光和安全优质农产品供应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循环化改造,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构建智慧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

提高绿色服务发展水平。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领跑者”制度,探索建立财政补贴、金融信贷支持等政策,鼓励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落实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和第三方治理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争取设立生态银行分支机构

持续推进“三美郎溪”建设。加强对自然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聚焦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实施“乡村振兴”提升行动,以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着力提升村容村貌为抓手,深入推动美丽乡村从“一村一品”向“一村一产”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综合发力。到十四五末,力争形成“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三美郎溪”。


    第八章 坚持优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总目标,突出产业兴旺、农村繁荣等重点,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核心,以繁荣乡村文化为抓手,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为手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到“十四五”末,全县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明显进步,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基本达标,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农业提质增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使现代农业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撑,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特色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实现生产集约化、管理精细化、作业机械化。打造再生稻、黄茶、蓝莓、水产、苗木、畜牧“六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连片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培育乡镇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努力创建特色公用品牌。到“十四五”末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达到30万亩,全县再生稻、黄茶、蓝莓、水产、苗木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3万亩、4万亩、8万亩、14万亩,肉蛋总产量达到4万吨。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等模式推广和技术更新,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合。推广水产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成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到十四五末,五大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点整县制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三是积极推广休闲农业。发展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推行“生态农庄+养生度假+体验文化”模式,实现农业与文化、生态的深度融合。强化休闲农业宣传推介与示范推广,提升郎溪休闲农业观光线路在长三角地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十四五”末,创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其中国家级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20亿元。四是聚力打造品牌农业。培育郎溪“古南丰”黄酒、“瑞草魁”绿茶、“黄魁”黄茶、“大佛山”黄茶、“姚村焖酱”、“宣丰”大米、“飞鲤”龙虾等农业品牌,创响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公共品牌。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创建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效应。到“十四五”末,新增农业品牌10个,创成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科技赋能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以质量安全为重点、科技赋能为抓手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农业提质增效,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稳步提高粮食产能。落实粮食安全县长责任制,坚持稳面积稳产量。推进“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工程,保障粮油消费安全和品质提升。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74万亩,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7万吨左右。二是加快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到“十四五”末,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0%以上和95%以上是实施农业科技提升工程。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加快推广农林牧渔生产、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对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依托建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字绿色食品加工园等农业园区,建设公共研发、检测检验、试验推广等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现代种植业提升工程,引进培育推广适合在郎溪推广种植的作物新品种。到“十四五”末,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四是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茶叶、茶籽油、黄酒和蓝莓等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培育壮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沪苏浙知名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打造跨区域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联合体。到“十四五”末,完成“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农业项目、“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项目建设。

务求实效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到“十四五”末,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实施家庭农场“省市县”示范农场培育工程。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规划合作社财务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农民合作社。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培育工程,扶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领头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十四五”末,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产业化联合体分别达到45家、15家、10家。三是构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机合作社、农资公司、家庭农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镇、村、组全程农业托管服务,着力解决小农户种粮难、种粮贵的问题,实现小农户和大农户共同发展,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到“十四五”末,全县农业全程托管面积达10万亩/次以上,部分托管面积达40万亩/次以上。

专栏81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建设

示范园区项目建设

(1)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片区建设项目。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项目,在核心区建成集农业生态、文化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拓展区和500亩蔬菜标准园。在辐射区建成中华茶博园、安全食品示范园和黄酒生态园。

(2)飞鲤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万亩特色农场,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配套农旅设施,完善田间路网、沟渠、塘坝。

(3)“中华茶博园”茶旅综合体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依托中华茶博园,打造成生态旅游、茶园旅游、茶文化展示的胜地,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茶业发展先行区,集生态、茶文化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小镇。

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

1)郎溪县沪郎“城市农社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规模3万亩。建设万亩特色农场,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配套农旅设施,统一打造“宜农、宜商、宜游、宜居、宜养、宜学”六位一体田园综合体。

(2)茶产业提升项目。改造、新建标准茶园2万亩,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达70%以上,新增清洁化加工设备30台(套),提升地方公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新增茶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省级示范点1个。

(3)皖南光明蓝莓产业合作项目。建成1万亩蓝莓示范园,规划在5年内推广种植蓝莓10万亩(郎溪、广德、宣州区共建面积)。全面建成以示范种植、原料生产、精深加工和农旅结合四大产业环节的全产业链,并将涛城镇打造成蓝莓特色小镇。

(4)团结圩田园综合体。团结圩内部分基础设施修复,种植万亩粮油(油菜花)观光园,打造万亩水稻公园,种植创意稻田画。

(5)上海市白茅岭农场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项目。拟建设800亩名优茶园、1500亩精品苗木园、5000亩人造林园、2200亩蓝莓种植园及内部道路、附属设施,治理建设军天湖农场高标准农田5452亩、白茅岭农场高标准农田8000亩。

    第二节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美丽乡村样板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环境优美为目标,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着力打造美丽乡村郎溪样板。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一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完成3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8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持续推进“两区”建设。优先在“两区”中建设高标准农田,“十四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持续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综合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推广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到“十四五”末,耕地基础地力等级提高0.3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0.2%。二是实施农业污染面源防治工程。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投入品包物及废弃农膜有效回收处理。

加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一是扎实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将村庄清洁行动向纵深推进,以“一治理、二配套、三美化、四完善”为综合整治目标,突出整治“五乱”现象(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倒乱泼、乱甩乱扔、乱养乱跑),开展重点保留自然村整治。配套建设必要的活动场地,跟进村庄的净化、绿化、亮化,完善道路交通、电力通信、饮水安全和排水排污等公共基础设施。到“十四五”末,整治完成200个左右重点保留自然村。二是持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完善农村垃圾日常管理和保洁机制,逐步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理”模式。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巩固前期农村卫生改厕工作,基本完成自然村常住农户非卫生厕所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三是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公共设施管护分担机制。到“十四五”末建成1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和十字镇新和村、涛城镇庆丰村、姚村乡妙泉村等5个徽风皖韵美丽乡村示范片。

专栏82美丽乡村重点项目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细则要求,建设十字镇新和村、涛城镇庆丰村、姚村乡妙泉村等5个“徽风皖韵”美丽乡村示范片、1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以农村道路、路灯、休闲场地、便民服务等为重点,推进配套设施提升,建立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围绕建立农村建筑风貌管控引导机制,展示文化特色,完成村庄景观风貌整治提升。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到“十四五”末,整治完成200个左右重点保留自然村;基本完成自然村常住农户非卫生厕所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第三节 全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力

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基础,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依托,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以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方式为突破,着力破除城乡一体化发展障碍,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逐步将村集体财务和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置管理,赋予农村集体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收益权和分配权权能,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股权的抵押、担保及有偿退出机制,让改革红利惠及农村集体。

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强农村村民占地建房管理,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简化农村宅基地办理审批流程,出台鼓励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政策,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办法。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深化“银保合作”,推广“助农宝”。稳步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林储贷”、“劝耕贷”等创新业务,探索开展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及农业生产设备、设施抵押贷款等业务。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农业开发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信用等级与贷款额度、贷款利率挂钩的业务模式。到“十四五”末,实现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年均增长10%。

    第四节 扶持壮大集体经济,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以发挥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发展的作用为突破,以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抓手,加快形成农民增收新格局,实现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精准实施扶持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强村和优村为抓手,多种路径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强村带弱村”联合抱团发展。依托资源、产业、区域优势,发展到村产业,打造项目基地,扩大村民就业渠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农民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到“十四五”末,实现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强村占比20%,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优村占比达4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万元。

提升农业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一是拓展农民就业渠道。“一区一园一港”为载体,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积极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是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组建专业就业咨询和指导团队,鼓励种田能手、返乡创业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等接受就业培训。到“十四五”末,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有接受就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

    第九章 推动多元融合,打造全域旅游

立足深厚历史文化、优质旅游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一城两山三湖”格局,重点打造山水文旅融合休闲康养度假与环南漪湖滨湖休闲度假旅游东西两线。大力引导旅游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加快旅游业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业、工业、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互联网+旅游、定制旅游、旅游O2O、虚拟旅游等新业态,依托5G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加大文旅资金筹措力度,着力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完善旅游配套体系,大力推动绿色旅游发展,促进全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着力构建“一城两山三湖”旅游空间大格局

立足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深化顶层设计,着力构建文化旅游“一城两山三湖”大格局。“一城”即以县城作为全域旅游核心区和游客集散中心,优化老城区软硬件,努力将县城打造成长三角独具水韵特色的旅游地。“两山”即伍员山和石佛山,“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为契机,推动“伍员山—天目湖联动发展,推进伍员山水农业公园等项目建设提升景区硬件实力提高软件品质,发挥石佛山承东启西区位优势,高标准创建石佛山天子湖重点景区“三湖”即南漪湖、龙须湖和天子湖,发挥南漪湖沿岸乡镇滨湖生态空间作用,通过美丽公路,串联整合周边资源。龙须湖是县城文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综合文旅服务能力,发展城市滨水户外休闲,促进与涛城镇农旅融合。发挥天子湖的空间优势,促进姚村乡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与妙泉·杜鹃花谷、水墨黄家湾、鸦山古道、小土村度假民宿等互为促进,积极联动宣州区水东镇一体发展。在优化发展空间布局的前提下,提升现有文旅线路质量,精心打造以东线为主的文旅东西“双轴线”。

山水文旅融合休闲康养度假旅游东线。具体线路为伍员山—城东新区—白茅岭—新和旅游度假区—“石佛山-天子湖”景区。打造集山水、文化、康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专线。发展伍员山区域旅游,加强与溧阳市及天目湖景区等标对接和互动交流,挖掘以伍子胥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加强非遗民俗文化(跳五猖、大小锣鼓、降福会、云舞文化等)挖掘整理和旅游化利用,谋划打造1处4A级景区(伍员山景区)。

环南漪湖滨湖休闲度假旅游西线具体线路为毕桥—飞鲤—新发—荡南湖等滨湖生态空间旅游带,北接高淳国际慢城,南联318国道,串联整合水乡风光、农渔产业、古村遗存、非遗民俗等资源,着力发展面向长三角消费者的大湖养生、康养旅居、运动休闲和健康美食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度假地。

专栏91 “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重大项目

(1)“两山”理念转化实践基地新和旅游度假区项目结合万亩茶园、樱花园、高井庙森林公园等资源,打造覆盖特色庄园、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等为一体的生态与乡村度假区。

(2)石佛山-天子湖景区品质提升与运营管理依托石佛山和天子湖的山水资源,打造集山水休闲、极致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长三角度假旅游目的地

(3)胥河文化旅游小镇:建设跳五猖传习基地、吕氏文化产业园、民俗文化村等项目,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4)妙泉杜鹃花谷乡村旅游区:建设柯村民宿村、杜鹃花谷等重点项目,打造长三角首席杜鹃花主题乡村旅游度假景区

(5)新和“石涧春和”乡村旅游景区保护石涧春和历史遗迹,配套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基于荺湖生态片区实施包含乡村采摘园、休闲垂钓中心、乡村民宿、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种植作物观光游步道建设等内容。

(6)凤凰国际康养休闲小城:项目规划面积约5070亩,围绕形象展示、文创研学、度假养生、原乡生活、绿野农耕5个片区,建设瑞草茶镇、文创茶院、贡茶市集、唐茶村落、茶渔饭后等茶旅融合项目,完善内外交通网络及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7)南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康养休闲区、生态旅游区、水上活动区等多个功能区,建设度假、观光、娱乐为特色的湖泊型风景旅游度假区。

    第二节 大力引导旅游业态融合创新发展

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加快实施重点景区、游线、文化场馆的文化提升工程。毕桥夏雨初烈士墓园及故居、陈文纪念园、姚村苏维埃旧址、涛城红色沙桥支部等红色遗址作为背景空间开发红色文化体验游。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旅游村、乡村旅游示范点,壮大巨大怪兽农场、美迪花世界、伍员山水农业公园等一批农业旅游重点企业。促进旅游和工业融合发展,以景区+厂区的形式开展工业旅游,形成一批以古南丰黄酒、黄魁茶、国肽大健康产品为代表的创新型工业旅游景区。促进旅游和商贸融合发展,合理分布旅游业态,形成区域性的商业休闲旅游综合体和城市中央休闲区。促进旅游和康养融合发展,打造地域性康养品牌,开展多种康养项目建设促进旅游和体育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康体运动旅游和体育赛事旅游,推动伍员山、石佛山、南漪湖等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汽车露营地及水上运动基地建设。

加快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应用分享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着力培育文旅新场景,加快推进旅游业创新发展。融入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旅游、定制旅游、旅游O2O、虚拟旅游等新业态依托5G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发自助导览、全景直播、沉浸导游等特色旅游服务,构建智慧旅游平台,整合景区、景点、旅游商品、食宿接待、公共交通、宣传广告等综合信息,探索“直播+VR+网红”的旅游营销新模式。

    第三节 积极推动全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筹措文旅发展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放权让利,利用财税政策支持、土地优惠政策等措施积极吸引外部资本,争取国家、省市文旅发展专项资金。创建合适的项目融资结构和模式,充分利用商业贷款、债券和信托来筹集债务资金,降低筹资成本,以培育区域旅游上市公司和新三板企业为核心,PPP项目为抓手,创新旅游IP导入为驱动,推进地方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擦亮文旅形象名片。立足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节庆文化等独特资源优势,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发扬郎溪茶文化特色,继续着力塑造“中国绿茶之乡、江南水韵之城”文旅形象品牌,挖掘当地美食文化,打响“郎溪风味”品牌。大力支持旅游度假区、民宿等旅游要素品牌申创,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强化绿色产业体系支撑。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绿色生态农业等,加快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把生态环保与文化旅游业和乡村振兴发展等结合起来,以美丽公路建设为抓手,振兴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完善配套体系建设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县旅游集散中心、重点乡镇旅游驿站、重点景区建设,构建旅游点三级旅游集散体系。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加强与客源地的交通方式衔接,加快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快速换、出行便捷、通达顺畅的交通体系。继续推进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加强停车场、内部道路、游步道、休憩设施建设。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积极谋划一批文旅重大项目。强化招商激励,出台更加灵活的招商引资政策,浓厚招商氛围。健全“一把手”招商机制,对招商情况开展成效考核。加大项目推进力度,落实“六个一”推进机制,加大对签约未开工、新开工及在建项目协调推动力度。建立健全督促考核机制把旅游工作列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把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作为各部门、各乡镇年度大赶考的重要考核事项。


    第十章 改善公共服务,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健全防范返贫致贫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将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名单。完善政策激励约束机制,注重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重点扶持易致贫返贫群体,全力遏制因病致贫返贫现象。采用社会保障、村民互助、慈善救助、政策保险相结合的方式探索解决支出型贫困问题。认真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行动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根据相对贫困监测标准,全面开展相对贫困监测分析、风险预警、政策研究等工作,建立健全相对贫困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在原有扶贫工作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相对贫困申报和数据管理平台,建立相对贫困申报、识别和组织动态帮扶等相关管理制度。把城镇贫困和农村贫困问题统一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贫困工作中,探索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的相关制度机制。

大力实施“五大振兴工程”,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产业振兴工程”,推进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有效衔接;抓细“人才振兴工程”,推进从扶贫队伍到人才振兴的有效衔接;抓深“文化振兴工程”,推进从文化扶贫到文化振兴的有效衔接;抓实“生态振兴工程”,推进从生态扶贫到生态振兴的有效衔接;抓牢“组织振兴工程”,推进从组织建设到组织振兴的有效衔接。

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不流失或不被侵占。打造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升级版,注重扶贫产业长期培育,扩大支持对象,延长产业链条,抓好产销衔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对农户发展增收的带动能力。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要及时纳入乡村振兴和就业创业促进政策范围统筹扶持,完善政策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发展能力,帮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过上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 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创新,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断深化校园安全机制,拓展安全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安全教育。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融合、变革教育模式,着力提高全县教育信息化水平。

规范发展幼儿教育。围绕“突出公益普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范早教,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占有率。幼儿园办园条件得到整体优化,幼儿园保教质量得到提升,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创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基本实现“保基本、广覆盖”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优先发展义务教育,不断提升高中教育。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壁垒,继续扩大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继续稳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更加科学合理地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加强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建设。加快推进普通高中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工程,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加强新高考改革前瞻性、适应性研究,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职业成人教育。重点建设郎溪县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场地布局合理、工位充足、管理规范,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支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巩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成果,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推动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职学校面向社会各类群体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认真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办学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指导,做好送教上门服务,落实“一人一案”,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和残健融合教育。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教教师待遇。

着力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教育督导。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型、学习型师资队伍。持续提高和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手段科学、队伍专业、机制健全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工作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第三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按照“城区与乡镇均衡原则”的布局规划,加快体育公园和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完善体育设施规划。体育设施布局本着与城市建设、小区建设、园林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缝隙覆盖。加快建设体育设施网络,推进城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各类体育设施合理布局、互为补充、面向大众的网络化格局。

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完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重视全民健身品牌建设,大力倡导“健康第一”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加快建设体育人才队伍。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流动有序、充满活力的体育人才队伍,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增加和提高。以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跳绳等项目为重点,开展业务训练,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开创体育交流新局面

    第四节 加快发展卫生健康事业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快推进郎溪县人民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及特色专科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办医,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医疗健康领域。大力引进培育基层卫生人才,推进乡镇卫生院“岗位池”改革。全力推进健康促进县建设工作,力争2022年底通过省级健康促进县验收。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积极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单位,着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推进医养结合多元化发展,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升重大疾病综合防控能力。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认真总结疫情防控中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和模式,用制度形式予以固化。加强职业病防治培训和督查,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和健康管理责任制。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爱国卫生特色活动加强卫生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卫生村(社区)、卫生单位创建。持续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工作,积极争创全国卫生城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推动纵向高水平医联体与县域医共体有机对接,开展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试点。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郎溪县人民医院为试点制定医院章程,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院治理体系。

加强开放合作,对接长三角医养服务资源推进医疗养老服务标准衔接统一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的规范管理。巩固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建设,持续完善和稳固前期医疗合作关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及需求共享大力引进长三角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来郎溪共建县域医疗中心。推进长三角卫生健康人才发展一体化建设,加强专科联盟建设,与沪苏浙高水平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引进长三角医学专家资源提升县公立医院诊疗水平

专栏101教育体育卫生重点项目

1)教育项目:建华幼儿园(总园)拆迁新建、新建郎川幼儿园、天子湖路幼儿园、城东小区配套园、十字镇公办幼儿园其他高品质、普惠性幼儿园等项目工程;郎溪中学、实验小学、郎溪二中和郎溪二小等改扩建项目工程;推动十字镇初级中学迁址新建工程、郎溪县第五小学建设;完成原职教中心总体建设目标。

2)体育项目:建设县体育公园,郎溪经济开发区、新发镇全民健身中心,十字文体综合馆,坚持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

3)医疗卫生项目:县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及附属配套在建项目、县人民医院感染楼及全院设备购置项目,在郎溪经开区或城乡结合区域新建1所二级综合医院,新建建平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新(扩)十字镇卫生院、毕桥镇卫生院、飞鲤镇卫生院、梅渚镇卫生、涛城镇卫生院,新建1栋肿瘤中心业务用房和1栋医养结合及中医治未病中心业务用房,新建1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新建郎溪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大楼综合楼,郎溪县妇幼健康服务中心综合楼、卫生应急物资储库,新增配置感染科医疗设备、全院医疗设备及其他设备、公共卫生服务检测设备、妇幼健康检查设备、健康教育设备、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设施设备以及智能化仓库系统等设备购置项目。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险制度。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保障参保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功能更加清晰,工伤保险体系更为健全。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城市“一卡通”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保险“一地六县”无障碍转移,实现社保功能最大化。依托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协作,努力实现长三角地区社保服务互联互通。

强化民政社会救助保障能力。继续织密织牢以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民政救助网络,适时提高各类保障标准,及时将各类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推进社会救助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加快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快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护理能力提升改造工程和体制改革,按照“一院一策”,引入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围绕“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服务主线,建设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推行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社会化运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建设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服务平台。

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化民政机构改革,推进农村敬老院运行机制、社会化服务改革。加大民政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民政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城乡社区信息化、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加大殡葬改革、实行惠民殡葬普惠制。适时开展行政区划调整、适应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需要。

专栏102民政服务重点项目

1)城乡智慧化社区建设项目:重点打造一个全县综合性数字(智慧养老)中心及两个城市社区和一个乡镇社区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综合服务示范平台。

2)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项目:建设一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项目和资金支持、培育、扶持社区枢纽型慈善公益型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

3)社会工作人才工程项目:加大对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项目和资金支持,力争2025年末全县取得社会工作者职称达到300人,社区工作者中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或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员占比达30%以上。

4)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建设一个县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和六个乡镇公益性公墓,郎溪县城市公益性公墓、郎溪县农村公益性公墓、梅渚镇回龙山公益性公墓、新发镇官桥村公益性公墓、凌笪乡共塘山公益性公墓、毕桥镇孝义公益性公墓、飞鲤镇永孝公益性公墓、姚村乡潘村公益性公墓

 

专栏103基本养老服务保障重点项目

1)特困供养机构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及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对全县养老机构改造升级,强化日常服务监管,建设覆盖全县的管理调度指挥中心。

(2)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线上管理、线下服务智慧化,构建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一体化。

(3)白茅岭生态康养度假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建设床位800张,总投资约1.6亿元。

(4)天子湖生态旅游休闲养老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建设床位300张,总投资约1亿元。

(5)南漪湖康养中心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建设床位400张,总投资约1亿元。

    第六节 多措并举全力提升就业质量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大力推行终身职业培训。鼓励企业开展新员工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和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不断完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制度,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扶持重点群体参加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劳动者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欠薪失信行为联动惩戒机制,积极探索长三角地区劳动人事调解仲裁合作机制,加强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开展劳动监察执法跨区域协作,妥善处理重大疑难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推动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高质量发展。

    第七节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夯实基层组织根基。改进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稳步加强党支部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深化农村基层、城市基层、机关基层、学校和医院等事业单位党建行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探索创新基层民主协商形式,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大力推进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强城乡智慧社区建设,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社区建设、社区服务、村级民主监督、村级民主管理治理模式,稳步推进撤镇设街道改革试点工作。

积极引导培育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优先培育发展公益慈善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全县社会组织协会。强化乡镇社工站建设,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推动“五社联动”工作模式,基本达到乡镇社工站建设全覆盖。

    第八节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扎实推进“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完善安全监管执法体系。持续开展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治理,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全民安全教育,深入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社区创建活动。提升科技治安能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

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食品品抽检机制,加快智慧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推进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围绕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专项治理。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预案,构建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力争通过2-3年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

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高抵御气象、水旱、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建立“一地六县”气象服务协作机制,加快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依托多源数据实时监测系统,实现雨情、水情、灾情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完善治涝联合调度决策工作,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健全完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建立综合会商机制,以信息化支撑指挥决策,实现对全县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因素实时监测预警。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提升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深入推进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县总体和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衔接。建成全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快乡镇专职和志愿消防队伍建设,建成梅渚和十字小型消防站。统筹专业救援和社会救援力量。完善城乡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提升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第九 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引进专业型人才,持续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全力打造 “全民阅读 书香郎川”的文化品牌。谋划建设县工人文化宫,打造积极向上的职工文化。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农民文化乐园、农家书屋、文体广场以及乡风家风馆、村史馆、乡贤馆等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推进档案工作稳步向前,全力推动档案事业与经济社协同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相一致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普惠均衡,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做大做强新传媒,加快广播电视与出版事业发展,加快传媒资源整合优化,积极发展新兴互联网媒体。加大科学素质建设,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和氛围。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打造“智慧广电”、“智慧郎溪”。到“十四五”末,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程,保存重点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和历史信息。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推动实施一批文化保护工程,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鼓励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博物馆、民俗馆、村史馆。健全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一地六县”文博事业交流。到“十四五”末,创建1个国家级非遗产传习基地。

增加优秀文化供给。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强优质文化产品输出。打造一批以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创作精品。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大力发展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和服务体系。

专栏104文化繁荣兴盛行动

1)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鸦山古道、建平土墩墓群、磨盘山遗址、明代城墙、欧墩遗址、侯村祠堂、有斐堂等古遗址、古居民、古村落为重点,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和人文资源。

2)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依托历史建筑、古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申报生态(社区)博物馆、户外博物馆等。加强与溧阳文化主管部门对接,联合申报国家级傩文化保护基地。

3)开发红色文化项目利用毕桥夏雨初烈士陵园及故居、姚村苏维埃旧址、涛城红色沙桥支部等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表彰和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典型,引导广大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

5)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采取项目化方式,各项目承接团队在规定流程基础上,自主安排活动开展方式,采用现场表演、知识问答、入户宣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环节,增强移风易俗社会宣传效果。

6)“讲好家风传好家训”宣讲活动由县级宣讲团成员,通过农家书屋、妇女之家和儿童之家等活动阵地,走进群众身边,讲好各具特色的家风家规家训故事。

7)“十星清洁户”“最美庭院示范片和“两香家庭”创建活动宣传农村妇女主动参与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垃圾分类、改水改厕等。到2022年“十星”户达60%以上,“最美庭院”挂牌40%以上。

8)巾帼大宣讲活动依托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县、乡两级女性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广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妇女及时了解掌握和运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知晓脱贫政策。

9)农村题材艺术创作工程争创一批以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孝老爱幼、家庭和睦、法治文化、脱贫攻坚为重点的现实题材小品小戏,创作一批优秀歌舞、曲艺等文艺作品,形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活动机制。

10)文化惠民工程每年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形式确定演出服务单位,完成演出任务,认真做好“送戏进万村”、“纳凉晚会进社区”、“送电影下乡”等公益性文化活动,谋划建设县工人文化宫

11)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工程加快建设乡村书香网咖等文化休闲场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人才队伍建设,到2022年实现每个建制村文化市场监督员全覆盖。

12)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重点打造乡镇文化站站长、村级文化协管员、民营院团演出队伍、非遗传承人、文化团队、文化志愿者等6支乡土文化人才队伍。

    第十节 建设平安、法治、文明郎溪

继续深化“平安郎溪”建设。健全落实社会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入推进党建+三治,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进程和质效,全面提升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网络,维护广大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继续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贯通的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建设,着力推进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两代表一委员”“警民联调”、律师、“五老”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个性化调解室。探索城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区警务体制改革,加强城区派出所和交管大队,强化“前哨”、“指挥安防校区”、“地铁公交智慧防控”、“边界公安检查站”等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建立健全社区矫正组织网络,完善社区矫正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日常监管,落实教育矫正、走访服务、帮扶解困工作,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巩固完善“法治郎溪”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大对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纠错力度。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健全执纪监督、监察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联动机制。统筹实施政策跟踪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创作法治文化精品。充分发挥普法“两微一端”及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作用。探索法治宣传社会化模式。加快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到2025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和公共法律服务。严格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

积极推进“文明郎溪”建设。深化全域文明创建,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公民法治、国家、社会责任、家庭意识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第十一节 推动妇女儿童发展和家庭建设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实施郎溪县妇女发展规划。全方位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拓宽妇女就业渠道,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培养女科技人才,高质量促进妇女成长成才。积极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妇女享有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生育补贴制度,增强妇女生育保障能力,提升生育水平。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缩小妇女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加强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

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实施郎溪县儿童发展规划。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探索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健全基层儿童保护机制,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落实困境儿童保障制度。优化儿童发展环境,提高村(社区)儿童之家建设水平。提升儿童营养及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治理机制,提升儿童网络素养,严厉打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支持家庭发展。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建立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推动完善生育支持、儿童养育教育、老人赡养等政策,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救助和服务。充分发挥家风家规家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促进发展家庭服务,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倡导夫妻共担家务,提升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探索实行父母带薪育儿假。

 


    第十一章 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组织实施

本规划系指导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县乡两级政府及县直各部门围绕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促进郎溪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挥好各级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监督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丰富完善基层民主实践形式。

    第二节 强化规划引领

县发改委牵头组织实施规划,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多种规划的衔接,有序推进多规融合,加强实施指导。各部门、乡镇要加强对规划的贯彻宣传,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面参与规划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十四五”各区域和专项规划要结合实际,落实本规划提出的战略思路和主要目标,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把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县领导牵头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综合协调和经验总结推广,全面了解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和效果,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协调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同时报县政府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节 强化项目带动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市规划。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滚动编制《“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库》,加大前期投入,深化前期论证,完善项目准入,建立健全项目更新、推进、监管机制,通过发展产业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引入龙头企业举措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宁杭高铁二通道、长乐通用机场、定埠港等交通重点项目的建设,提升与周边地区交通的互联互通,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招商选资,引入一批高质量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的筹措和拨付工作,保障规划的项目落地实施。用好国家和省级资金,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资金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合理安排资金支出规模和结构。

强化土地保障,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适度有序的安排,统筹调度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优先统筹安排重大项目用地指标,保障新上项目落地建设。多渠道解决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清理闲置土地,提升单位土地产值,发挥土地使用效益。研究制定产业、环保、能源等方面政策确保规划重点项目建设需求。

    第五节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深化政府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打破政府部门的职能壁垒。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探索推进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各部门资源整合、职能融合、政策聚合力度,实现政策研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兑现无缝衔接。坚持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各部门职能既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也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更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把完善政府组织结构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统筹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内部机构、职责和业务的有机融合,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配置更加优化、权责履行更加协同。

积极探索“一地六县”跨区域行政协调机制,畅通信息渠道,提高沟通效率,加快区域间政务数据资源共建共享。调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利益关系,引导跨区域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形成良好的机制,打破行政区域带来的局限,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市场。推进区域交通高效联接推进生态共保、环境协同治理,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共赢。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争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