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办公
  • 繁體版
  •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通知公告

中共郎溪县委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1-10 19:58 来源:郎溪发布 浏览:
【字体大小:

中共郎溪县委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

郎溪县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郎溪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深入分析我县发展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郎溪县委县政府积极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努力推进郎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预计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188亿元,年均增长7.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显现;财政收入29.5亿元,年均增长6.1%;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000元和17990元。全县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园区发展提档升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域旅游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民生福祉切实提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我县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郎溪的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和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制度优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有利于我县发挥独特区位、特色资源、生态本底、文化底蕴和产业优势,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有利于我县与周边县(市)融合发展;郎溪经济开发区全面“腾飞”有利于我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我县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主导产业集聚不足、体量不大,产业链供应链断点明显,服务业支撑实体经济力度有限,文旅、农业品牌效应有待彰显,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仍有短板弱项,创业氛围不浓、创新活力不足,区域合作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完善。全县上下应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容应对发展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新跨越。初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建成生态绿色工业强县和创新型人才强县,建成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郎溪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建成智治体系、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现美丽郎溪建设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高质量均等化,城乡发展均衡协调可持续,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社会共同富裕取得重大进展,力争迈进安徽省县域经济第一梯队。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牢牢把握“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规划建设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人才兴县、创新活县”发展战略,坚持“对标先进、接轨苏南”目标导向不动摇,聚焦“三区”同建、聚力城乡同创,推动郎溪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遵循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县现代化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持续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逐步缩小与周边县市差距。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一地六县”体制机制对接融合,全面深化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一地六县”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机遇,精准发力打好提质增效“组合拳”,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通过“十四五”时期的努力,加快构建“五区一圈”的空间格局——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区、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绿色农产品服务功能区、现代临港产业集聚区、共建共享共保“幸福圈”

——把郎溪县建设成为长三角工贸文旅创新强县。到“十四五”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效,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引领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奋力争当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超过300亿元,年均增速稳定在8%到10%左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稳定在5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或超过40%。在“十四五”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县的发展定位具体是:

——高水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绿色产业体系持续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美丽郎溪”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高质量产业合作创新发展先行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郎溪片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区四园一港”布局不断优化,产业合作水平持续提升。绿色智能制造、新材料、大健康等主导产业迅速壮大,产品科技含量、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高质量特色产业体系,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颜值文旅康养产城融合先行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内河航运、航空快速通道“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格局基本建成。全县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城东新区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产城融合稳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文旅康养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成独具特色的长三角休闲康养度假区。

——高品质宜居宜业人才汇聚先行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就业创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构筑“一地六县”人才高地。城市核心商圈发展快速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升级,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劳有厚得、弱有众扶,城市温度不断提升。

二、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引领,加快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把“一地六县”合作区作为全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号工程”,充分发挥郎溪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在皖苏、皖沪、皖浙合作的基础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力推动“五区一圈”建设,探索合作共赢新路径,拓展合作发展新空间,推动形成开放发展新高地。

7.打造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区。推进“一地六县”生态空间共保、环境协同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加快新和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开发S202省道沿线溧阳天目湖—郎溪凌笪乡伍员山水—上海白茅岭生态+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我县南漪湖、万亩茶园等生态资源与广德太极洞、长兴龙之梦等旅游资源联动整合,共建文化休闲康养度假基地。

8.打造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持续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青浦郎溪产业园等“园中园”发展,以“高、新、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重点突出郎溪经济开发区的“极核”引领作用,打造郎溪经开区东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及特色产业板块,培育具有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协同建设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引导产业协作创新,推进产业链跨界合作,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并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优势,促进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

9.打造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遵循白茅岭农场“生态+”产业发展定位,协同优化白茅岭监狱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功能调整转移。推动城东新区建设与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规划有序衔接,完善科教、医疗等配套功能设施,并将白茅岭地区纳入县域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切实提升对白茅岭地区的服务保障能力。发挥城东新区无缝衔接上海市白茅岭农场涛城分场优势,着力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

10.打造绿色农产品服务功能区。适应绿色农产品发展需求,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发展多种形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立足市场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结合郎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化与白茅岭农场合作,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绿色农产品服务基地,拓展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和流通,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冷链物流基地。

11.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聚区。建立定埠港临港产业园,重点发展临港物流业和出口加工业,引进一批高质量、强带动的重大项目,努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园区企业竞争力。加快完善临港功能布局、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全面提升临港产业园内涵。打造梅渚建筑新材料产业园和新发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推动与定埠港临港产业园协同发展。健全临港产业园规划体系,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更好地接轨“一地六县”,构建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

12.构建共建共享共保“幸福圈”。全力推进“一地六县”区域交通高效衔接、有机融合,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融通速度。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业化服务,加快“数字郎溪”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积极开展公共服务资源对接、一体化体制机制等创新合作,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市场。

13.协同建设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核心区。按照“生态+茶林果”产业定位,打造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服务基地。发挥上海光明集团食品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按照光明集团现有特色种养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一地六县”区域农产品生产综合优势,创建长三角区域农产品种植、仓储、冷链、物流基地和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按照“生态+文旅康养”产业定位,打造国际文化休闲康养基地。充分利用白茅岭农场生态优的环境基础和飞地纽带作用,发挥异地外延功能,扩大上海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把白茅岭农场建设成为长三角综合性康养基地。推动郎溪“一城两山三湖”等旅游资源与“一地六县”其他县市优质旅游资源的联动整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按照“生态+金融”产业定位,打造生态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围绕上海市国际经济、金融等“五个中心”建设,通过在核心区建设绿色金融小镇,探索境内外投资者全面参与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类要素市场,深化业务创新,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三、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做优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坚持推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全力促进产业平台建设,创新优化招商方式,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互融互促的现代产业体系。

14.做强做优主导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坚持绿色发展,围绕“一地六县”市场需求及供给结构,发挥“一地六县”产能联动优势,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全力打造成套及特种设备、电梯及零部件、汽车内饰及零部件“三位一体”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打造新型产业链,形成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成套设备产业集群。聚力发展纺织新材料、建筑新材料“两强并进”的新材料产业,推动纺织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建筑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高站位谋划以绿色食品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大力推动形成体系化的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在大健康产业延伸领域,积极探索大健康产业带动绿色食品加工业、传统功能性食品以及康养文旅的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大健康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15.推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程,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新制造转变。充分利用鸿泰钢铁及恒发铸造的产能配置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谋划建设绿色铸造产业园。探索推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对信息技术新材料企业引导,加快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16.加快提升产业平台支撑能力。优化园区“一区四园一港”空间布局及产业布局,推进协同发展与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强化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开发园区等级。对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评体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全力打造与沪苏浙相统一的园区准入机制,完善从项目签约、建设到投产的服务全链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产城一体化项目建设,植入邻里中心、人才公寓、高端商务业态,打造开发区宜业宜居新板块,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

17.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层级。坚持精准招商,围绕重点产业,紧盯沪苏浙等重点招商区域,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紧盯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坚持产业链招商,全力促进产业向上、下游及周边方向延伸,最终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结构。创新招商方式,通过专业招商、龙头企业配套招商、合作园区招商等方式,形成政府、企业、中介、商会协同招商的工作格局。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体系,建立共享招商网络,深化与上海青浦工业园合作,积极与松江、嘉兴、昆山等地投资合作,开展多元化招引外资、线上招商活动,探索跨境电商和线上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

18.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坚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定埠港为载体,全方位提升物流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和支撑力。抢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契机,加速科技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对接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培育供应链金融新模式,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旅游、文化、健康、养老、商贸、体育、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消费,围绕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新需求,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谋划建设商贸综合体,推动城市核心商圈建设,探索城区夜市经济。大力推动康养服务业发展,力争把康养产业培育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19.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专业型政府服务体系,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开发区,进一步优化升级“全程代办”服务、项目帮办“绿色通道”服务。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全面推行审批服务“一网覆盖、一次办结”,统筹推进“多证合一”改革,简化企业开办注销程序,提升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化水平。巩固优化长效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热线工作流程,形成营商环境诉求受理和分级办理“一张网”,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20.完善高质量人才体系。加快实施“郎川聚才”行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式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对外开放,注重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引进,畅通人才集聚和引进通道,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集聚人才,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人才经费投入,健全完善人才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人才配套服务,推进用人制度市场化改革,科学制定各类人才评价机制。

21.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重点税源企业培育行动,实行县领导联系帮扶机制,精准施策,梯度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行业骨干和高成长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培育打造一批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争取在合作园区设立企业创新服务中心。

22.加快升级和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国际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工作站、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项目攻关,升级优化已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实现省级科技创新载体新突破。鼓励县内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增强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加快建设产业转化基地,充分发挥华东理工大学长三角区域发展郎溪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郎溪分中心作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并完善与沪苏浙城市的互动交流和结对合作常态化机制。增加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不断扩大规模,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平台。

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加速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级坚持聚焦短板与协同发力原则,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作用,协同建设立体通达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强水利基础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前瞻性布局新基建网络,提升城市品位、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

23.优化县域发展空间布局。按照“圈层整合、轴向拓展”理念,在构建“两核、三廊、三区、多点”生态空间格局、“五大基地,两区两园”的农业空间格局和“一区四园一港”工业空间格局基础上,推进城镇发展空间布局优化,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一环两区、三极五点”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实现农业特色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形成特色明显、服务功能完善的城乡产业体系,构建功能合理的县域经济空间体系。

24.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以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国省干线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和规划待贯通路段建设,加快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和服务提升,深化推进公路建设步伐,构建畅通高效便捷安全公路网。推动宁杭高铁二通道、宁杭高速二通道规划建设,有效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铁路大发展。以定埠港为节点枢纽,通过梅渚河航道、碧溪河航道衔接芜申运河,建立高效内河运输体系,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加强与南京禄口机场和芜宣机场对接,进一步承接南京和芜湖对郎溪的经济辐射,协同推进郎溪白茅岭通用机场建设。

25.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一地六县”战略,实施钟桥水库、郎源水库扩容等水源工程建设,强化城乡供水保障。坚持“以泄为主,蓄泄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防御策略,以防洪治理、防汛抗旱巩固提升、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强防洪薄弱环节的治理提升工作,增强防洪减灾能力。推进南漪湖、郎川河、钟桥河、荡南湖等河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升郎溪水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数字水利”建设,提高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

26.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高标准谋划城东新区建设,无缝对接白茅岭农场涛城分场,优化城东新区交通布局,高起点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产城融合。加快推进城市“双修”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推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提升小区居住品质,增强群众幸福感满足感。推动城市薄弱区域路网建设,新建或改造升级现状道路,提升城市畅达水平。加快实施老城区改造,全力推进“水韵郎川”工程建设,全面推动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依托多源数据实时监测系统,实现雨情、水情、灾情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完善治涝联合调度决策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电力和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27.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推进骨干网络扩容升级,推进自然村光纤通信全覆盖,实现高速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快城市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信息网络宽带化,逐步实现5G网络全县覆盖。重点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加快“工业大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推广,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推动“郎溪大数据中心”建设,以“大数据”赋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行业监管,实现政务大数据到城市大数据的跨越。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公共卫生及重大疫情防控、生态环境、网络舆情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实时监控和统筹调度机制,打造“智慧郎溪”。

五、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探索“三美”郎溪实践路径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积极探索“三美”模式,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巩固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打造“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三美”郎溪。

28.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解决机动车尾气及油烟污染,持续打好治气攻坚战。统筹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流域治理及内河水体整治,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开展城镇与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持续打好治水攻坚战。严守耕地保护和开发强度,坚持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提升土壤作为环境要素的地位,全面建立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及监测制度,持续打好治土攻坚战。

 29.着力推进“生态郎溪”建设。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配置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努力形成以东湖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扬子鳄等重点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利用道路红线内外不同类型绿地形成“绿脉”,在城区外围水系两侧种植防护林,沿铁路、公路建设生态防护林,构筑城镇生态长廊。多点规划建设公园绿地,拉近人、自然、历史之间的距离。

30.积极探索“三美”实践路径。以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为抓手,推进“生态+城市、农业、文化、旅游、体育、养老”深度融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加快新和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结合绿色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和现有产业基础,聚力发展绿色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循环化改造,构建智慧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生态经济新动能;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领跑者”制度,鼓励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高绿色服务发展水平。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加快推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环龙须湖健身绿道等环境改造和休闲健身项目,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31.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总目标,突出产业兴旺、农村繁荣重点,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响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公共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2.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精准实施扶持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以打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强村和优村为抓手,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健全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33.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改善土壤质量,加快实施农业污染面源防治工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扎实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施重点保留自然村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亮化。持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完善农村垃圾日常管理和保洁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完成自然村常住农户非卫生厕所改造,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健全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公共设施管护分担机制,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和“徽风皖韵”美丽乡村示范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构建治理有效新体系。

34.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优质旅游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一城两山三湖”旅游空间大格局,重点打造山水文旅融合休闲康养度假与环南漪湖滨湖休闲度假旅游东西两线。大力引导旅游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加快旅游业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业、工业、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互联网+”旅游、定制旅游、旅游O2O、虚拟旅游等新业态,依托5G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加大文旅资金筹措力度,着力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完善旅游配套体系,大力推动绿色旅游发展,促进全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六、以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统筹各类兜底保障措施,全力遏制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打造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升级版,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对农户发展增收的带动能力。把城镇贫困和农村贫困问题统一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贫困工作中,探索建立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的相关制度机制。大力实施“五大振兴工程”,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6.全力提升就业质量。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大力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和欠薪失信行为联动惩戒机制。加强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高质量发展。

37.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创新,深化校园安全机制,提高全县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幼儿教育,规范早教,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38.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按照“城区与乡镇均衡”的布局规划原则,加快体育公园和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进城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完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形成全民健康新模式。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流动有序、充满活力的体育人才队伍,开创体育交流新局面。

39.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郎溪县市民文化艺术中心,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引进专业型人才,持续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全力打造“全民阅读 书香郎川”文化品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谋划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及工人文化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普惠均衡,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40.加快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站)建设及特色专科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升重大疾病综合防控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纵向高水平医联体与县域医共体有机对接,开展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试点。深化县级公立医院创建,推进长三角卫生健康人才发展一体化建设,与沪苏浙高水平医院开展深度合作,提升县级公立医院诊疗水平。

41.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功能更加清晰,工伤保险体系更为健全。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城市“一卡通”建设。

42.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深化民政机构改革,加强儿童、妇女、未成年人保障救助措施,推进农村敬老院社会化的服务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婚姻登记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加快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护理能力提升改造工程和体制改革。建设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推行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社会化运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建设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服务平台。

43.有效发挥社会治理作用。改进加强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夯实基层组织根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城乡智慧社区建设,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模式,稳步推进设置街道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探索创新基层民主协商形式。加强引导培育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优先培育发展公益慈善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44.建设“平安、法治、文明”郎溪。深化“平安郎溪”建设,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网络,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入推进城区管理体制、城区警务体制改革;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行业领域安全事故。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格市场监管,筑牢食品安全底线,积极争创“安徽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巩固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严厉打击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巩固完善“法治郎溪”建设,依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和机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加大农村普法宣传力度,推进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积极推进“文明郎溪”建设,深化全域文明创建,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障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形成推动新阶段郎溪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45.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挥好各级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4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监督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丰富完善基层民主实践形式。

47.强化规划引领。组织实施“十四五”规划,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有序推进多规融合。各部门、乡镇要加强对本规划的贯彻宣传,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面参与规划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把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成立县领导牵头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综合协调,全面了解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和效果。

48.强化项目带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市规划。重点围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全域旅游、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重要领域,进一步编制《“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库》,建立健全项目更新、推进、监管机制。通过发展产业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引入龙头企业等举措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49.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资金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合理安排资金支出规模和结构。强化土地保障,优先统筹安排重大项目用地指标,保障新上项目落地建设。强化人才保障,多措并举,建立吸引人才绿色通道,建立企业和人才对接的平台,开展劳务对接、校企合作。进一步制定落实吸引、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为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

50.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政府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打破政府部门的职能壁垒。坚持问题导向,结合社会实际发展需要,探索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各部门资源整合、职能融合、政策聚合力度,实现政策研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兑现无缝衔接。把完善政府组织结构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统筹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内部机构、职责和业务的有机融合,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配置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十四五”时期是郎溪“对标先进、接轨苏南”,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的重要历史阶段,目标宏伟,责任重大。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担使命,开拓创新,为打造工贸文旅创新强县,建设美丽和谐幸福郎溪而不懈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